郑福秋
[摘要]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材的开发者。研读教材,先要用心走进教材,认真读懂教材。教师备课更应充分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对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上处于何种状态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关键词]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科学选择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也如此,只有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深入的钻研教材,全面的了解学生,科学的选择资料,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随机应变,因势利导,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深入的钻研教材
研究教材历来是备课的重头戏。“教师是教材的开发者”,“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意味着教师和教材地位的平等。教师不再是教材的“传声筒”,但承认教师面对教材时享有的自主权,决不意味着教师可以轻视教材,任意改编教材。研读教材,先要用心走进教材,认真读懂教材。
我们应重视整组的钻研教材,认识每组教材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收录了《翠鸟》、《燕子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和《路旁的橡树》四篇文章,其中前三篇为精读课文,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翠鸟》介绍了一种生活在水边的小鸟;《燕子专列》讲述的是和燕子有关的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正如它的题目,讲述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是《翠鸟》一课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多种方式。《燕子专列》一课采用了倒叙的方式讲述整件事情的经过。此外,还采用了对比的方式来增强表达效果,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中,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文章在对比中蕴涵因果的表达方式。《路旁的橡树》则是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这样的几篇文章怎么会放到一组里呢?经过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我了解到,小学语文课文的编排体系对文章题材不作纵向排列,不过多的考虑相似题材文章的归类问题。语文教材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几篇课文紧紧的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一主题排列在一组里,要通过本组教学,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教材在一年级下册第三组安排了“保护环境”,二年级上册第七组安排了“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专题,那么本组教材又侧重什么呢?经深入钻研教材得知,第五课《翠鸟》之后,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开展一次调查周围环境的活动。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之后,提示学生交流开展活动的方式,整理调查材料,做好展示和交流的准备。“语文园地”中,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和延伸。因此教学本组课文,要注重引导学生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文章所蕴涵的道理,体会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重要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这种开展调查活动能力的培养。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提高保护环境意识。
二、全面了解学生
支玉恒老师指出:“驾驭课堂”其实就是驾驭学生的学情,驾驭学生的思维动态,而不是“驾驭教案”。因此要求教师备课就要充分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对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上处于何种状态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针对学生的特点,恰当的选择和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结合教材创设教学情境。
备课时应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不仅要考虑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需要,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与学的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
我曾经有一次很惨痛的失败经历,虽说是多年前的事了,但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是那样清晰,犹如昨日。我曾有幸聆听过支玉恒老师指教的《西门豹》一课,他那精彩的教学设计令人折服,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时隔半年我也要上这一课,决定借支老师的设计一用,并默默地期待着那精彩的时刻出现在我的课堂。然而,我却是带着无奈与困惑结束了这节课。课后,我静下心来认真总结,发现了问题所在。我仅仅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模仿,而忽视了教学手段背后蕴涵的教学思想的感悟与理解,更主要的是我忽视了教学对象的变化,忽视了我的学生们。一节非常好的教学设计,但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与此相脱节,造成了教学失败。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要收到师生双赢的满意效果,既要钻研教材又要充分了解学生。
三、科学的选择资料
教材是教学资源的核心部分,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吃透内容。但是,教师上课仅仅依据教材,则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缺乏活力,甚至对某些内容的不理解。而教学参考的恰当利用,配套资料的交错渗透,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观察积累融会贯通,会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的教师当然也不算是一名合格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因此,设计文本相关内容的知识,信息和资料,如写作的背景、作者的奇闻逸事、图片,作品分析以及与课文相关的课件或其他文章等资料,凡与本文有关的教师都应通过看工具书、上网查询等方式积极查阅,解决心中的疑问,丰富教材的内容,胸有成竹的走进教室,介时面对学生的质疑,面对突发的状况,面对“异样的声音”,才不会惊慌失措,解决问题的手段才能多种多样。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很自然地就会介绍当时的写作背景,学生在了解了写作背景以后,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句的理解就会很深刻,理解了作者的愉悦心情。
我深深体会到,小学教材内容看似浅显易懂,但里面却有无尽的学问,钻研教材会有无穷乐趣。但我们要勇于取舍,善于取舍。真正驾驭教材,能运用自如,确实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巨大的精力才行。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二道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