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亚妮
[摘要]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1]因此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幼儿的安全问题是保教工作的重中之重,幼教工作者应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针对幼儿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把安全教育渗透于幼儿教育的各个领域,确保幼儿安全、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教育 幼儿 安全 家校共育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需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幼儿园环境建设提出了多个目标,其中包括“关注幼儿的健康和安全”、“积极的情绪氛围”等。对于育人环境,我们富平县幼儿园进行了精心创设,以期达到幼儿在这种优越的环境下可以进行生动、直观、形象而又综合性的教育。比如,对于室外环境设施要完整,时常进行安全检查。类似于滑滑梯等具有安全隐患的玩耍之地,我们贴上了由幼儿自己制作的安全标志,随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可以在每天和幼儿谈话过程中,将我们自编自演的有关自我保护内容的小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创设一种较为民主、平等的氛围,对他们进行耐性的引导与教育,让幼儿感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比如:我们班的欢欢小朋友开始很胆小,也不敢去和其他小朋友们一起玩耍,但经过我的努力和开导,她现在变得很胆大,完全没有了那种恐惧感,这一切都来自于我们平时生活中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安全教育。
二、培养幼儿安全意识,需增强自身业务素质
1.在活动中要特别加强对幼儿的监护。针对日常活动,教师要及时细心引导。比如,对于幼儿在洗手、如厕等环境中,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保护能力相对来说还比较差,对于一些行动往往力所不能及,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保护职责,避免发生危险。在生活环节中,教师应紧随幼儿,比如带幼儿去室外活动,几位教师必须分工站在幼儿的前面、中间、后面进行观察,监护幼儿一举一动。这样做其目的是为了预防一些意外伤害事故。如果是特殊情况只有一位教师带领幼儿从室外向室内行进时,应站在幼儿中间处停下来,看着让幼儿一个个安全走进教室,并及时用耐心温和的语气提醒提示幼儿的行动,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2.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语言暗示。幼教工作中及时有效的语言提示来自于细致的观察,对于一些具体环节,教师要对其进行及时的要求,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尤其是在看到幼儿在进行一些相对来说较为兴奋、追打、手拿危险品的行为时,教师要进行及时制止。因为,此时的幼儿在自控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再加之追求一定的新奇刺激,容易产生一些危险性。尤其是对于多个班共同在户外玩大型运动器械时,教师要避免幼儿之间的争执以及波动情绪的发生。
3.促进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需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千般照顾,不如自护”。幼教工作者要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安全指导、教育,引导幼儿了解一些生活的常识。比如如何有序的洗手、上厕所、上早操、出入教室等,教师要有所针对地对幼儿实施安全性教育,提高其自身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在这方面教师要从日常当中就应该来培养,从日常的教育当中开始,教给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又该怎样去做。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是幼儿安全的基础,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则是安全的主要保证。幼教工作者还可组织专门的讨论活动,在讨论中让幼儿纷纷发表意见,请幼儿自己来区分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危险的,提高幼儿判断事物的能力,从而提高幼儿对事情的预见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形成安全教育合力,需家园共育
幼儿由于年龄小、无知、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等特点,对于生活中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有趣,但又不懂得什么是危险,遇到了危险不知如何去规避。在加强幼儿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家校共育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把家庭安全教育和幼儿园安全教育结合起来,相互补充,才成形成良好的安全教育效果,为可爱的孩子们创造较好的成长环境。
1.注重家庭生活中对安全教育的自然渗透。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不断的言传身教,让幼儿明白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应该怎样做,减少和避免出现幼儿受伤害事件。如:不带小刀、鞭炮等危险物品进园;安静进餐、细嚼慢咽,以免呛着;睡姿正确,不含着东西睡觉;行走时靠右行走,避免猛跑导致的碰撞、摔倒;遵守游戏规则和集体纪律;离园时静待家长、安全返家等等。家长除了提出要求和教给方法外,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逐步形成幼儿的自觉行为。同时,要在日常生活中巩固幼儿安全意识。如家长平常带孩子外出时,应指导幼儿遵守交通规则,安全出行;指导幼儿明白走失时怎么办,让孩子牢记父母的姓名、工作单位、家庭住址及联系电话等。
2.突出校园工作中对安全教育的可以强化。安全常识及自救方法的教育。教师可在幼儿园的公共区张贴一些适合幼儿掌握的标记,如“119”“安全通道”“禁止跳下”“严禁触摸”“禁止玩火”“不喝生水”等,引导幼儿的正确行为。特别要注意的是要让幼儿知道一些简单的自救方法,特别是针对地震、火灾等紧急情况发生时,更应该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加强教育,提高学生自救意识和能力。加强幼儿身体素质锻炼。加强平衡能力的练习及其他基本动作如走、跑、跳、攀、爬的练习,发展动作的协调性,增强灵敏性,幼儿摔伤。这些基本动作的练习应根据幼儿年龄不同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对于摔跤不会用手撑地的幼儿,应让他更多地练习手的支撑动作;托儿班的孩子走路不稳,就应锻炼他们独立行走,练习上下楼梯。基本动作练习应渗透到幼儿的每日活动中,如早操后的体能活动、平日的户外活动、体育活动等。
培养良好的班级秩序。良好的班级常规能减少事故的发生,也可减少同伴间因拥挤、互相打闹而出现的安全事故。教师应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引导幼儿讨论应该怎样做,不可以怎样做,制定不同年龄阶段的行为规则,帮助幼儿树立规则意识,建立秩序感,使班级活动井然有序、活而不乱,最大限度地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每个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每个孩子的安全健康和快乐的成长,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期盼。作为从事幼儿工作的普通一员,我有责任、有义务责无旁贷的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对家长、对幼儿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贯彻幼教法规,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做到警钟长鸣、加倍防范、常抓不懈、确保平安,让每个孩子都安然无恙地渡过童年的美好时光,平安、快乐、健康的成长。
(作者单位:陕西省富平县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