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遥
摘 要:当前,许多初中学生的作文陷入了程式化、公式化的怪圈,如何打破这种怪圈呢?在新课改背景下又该如何进行作文训练?根据教学实践,尝试用“六字法”策略开拓学生习作素材。
关键词:找源头;想办法;素材库
当前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许多教师在谈起这个问题时通常的反应是“摇头”。可以这样说,许多初中学生的作文已经陷入了程式化、公式化的怪圈,千人一面似已成“常态”,而学生的选材“巧合雷同”比比皆是,主题的“大而化之,俯拾皆是”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究其根源要点是:
其一,学生生活的封闭与逃离,使作文成了无源之水。
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文章的本质是生活的反映,没有生活就没有反映,没有很好地感悟生活,同样没有反映,即使有所“反映”,也是肤浅的、幼稚的,从这种意义上来看,没有生活就没有语文,没有反映就没有作文。就学生写作来说,写作中的“物”就是学生的生活,而“感”则是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悟。“物”是“感”的基础,“感”因“物”而生。如果没有“物”,“感”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二,语文教材与作文教学严重脱节,使作文步入“酸文假情”的误区。
我们可以审视一下中学语文教材,那些称之为“课例”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真的是堪称“专业突出”“典范文本”。教师在讲解这些“教例”时,也总要“高屋建瓴”地分析拔高。本来这些文章就已经超出初中学生的思想水平,结果学生在写作练笔时,就不可避免地向“课例”靠拢,平时生活中的问题不写,凡人小事不写,一般思想问题不议,只写那些“高、大、全”人物,只议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党风国政的大道理,这对于阅历尚浅的中学生来说,写这些“东西”,他怎么能写得深刻?平心而论,教材是最好的老师。教材都不写平凡的人,那学生怎么敢写?又怎么可能写好?于是,在学生的作文中,便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雷锋”,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张海迪”,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而这些“虚构”出来的“大好人”,都不是学生生活中的“活人”,而是毫无价值、毫无生命力的“木偶”。长此以往,等到我们的学生都成了“空中高手”时,我们的教材编者们又会作何感想。
实际上,中学生的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如何以生活实践为基础,启发诱导学生自己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积累写作素材,达到练笔育人的和谐统一,是当下新课改背景下作文训练的重点课题。笔者有效尝试的“六字积累素材”策略是:
一、找源头
笔者在多年的新课改教学实践中,一直践行大语文教育观念和阅读课、写作课相互渗透融合的原则,从源头上开掘学生作文素材的源泉,为学生写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1.将学生拉出去,把外界请进来,为学生写作开掘“外部素材之源”
因为广阔的社会是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素材的好课堂。语文教改实践家李元昌就明确提出“放(社会调查)—收(回校写作)—放”的作文训练方法。可见走出课堂是有益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
2.挖掘潜力,为学生写作创造良好的“内部素材之源”
学校设法为学生提供阅读写作、表现的机会,学校不仅要建图书馆、阅览室、广播室、电教室,定期举行有益的活动等,还要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是学生扩大信息来源、搜集素材、锻炼能力的便捷途径。
3.激励提升,为学生提供由低层到高层的展示才华的机会,构建软件建设的“素材展示升华之源”
学校设立写作活动室,确立专职人员,负责定期收集学生优秀作文素材,征集写作稿件,交流写作素材,动用播音室及时播音;运用展阅专栏,进行作文展评;编排打印做文字小报,转发各教学班级传阅;搜集信息,邮寄佳作,打开通向外界的窗口,评比获奖习作,设立专项奖励等。通过这些措施,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丰富学生习作素材,活跃校园文化气氛。
(1)开展实践活动
笔者着力引导学生开展一些操作性活动,让学生挖掘素材,开发潜能,把学生的智慧体现出来,提高综合素质。比如,组织班级能手“拼盘制作活动”,不仅制作了中西拼盘,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举行命名征集,享受拼盘活动的过程成效。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既动手,又思考;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克服困难的经历。正因为有这样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才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2)让学生实际观察
比如写一种植物,笔者充分利用学校的花草树木,让学生亲自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感受一番,有了亲身的真切体会,再加上老师一步步深入细致的引导,学生写好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也就水到渠成了。
笔者指导学生家长在双休日带学生去动物园观察各种各样的动物,去花卉市场亲自体验,去集贸市场观察人物的活动,去郊外、乡村大自然找寻美景,收看电视新闻,了解社会时事等等,让学生采集到多彩的写作素材,有效找到了学生习作“有米下锅”的佳径。
(3)引导学生学会体验
刘勰认为:“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观。”这里的“理”即人们说的思想认识。思想认识作为人的认识活动及其结果,既构成文章的内容,又指引着写作训练的方向。学生作文“无米下锅”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对生活的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会去体验。为此,笔者从“唤起体验—纠正体验—强化体验”着手,不断强化学生体验生活的能力。比如,笔者在班里搞了一个长期的“心灵体验”活动,“日忆”即每日忆事。笔者对学生作了这样的积极引导,入睡前,把一天中经历的事情在脑海里过一遍,然后把有意义的事情挑出来考虑一下,用它可以写成什么作文。
为带动全班学生积极参与,笔者坚持率先示范,和学生经常一起参加“每日忆事”竞赛。学生听了大受启发,持之以恒,優秀学生便有了对事物体验的基础,对于其他学生,听了别人的发言,次数多了,自然也会摸出些门道,一次次的“每日忆事”,一次次的交流,学生便有了体验生活的基础,加深了对生活美的认识,体验美的存在。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不好的老师是传授真理,好的老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让学生在生活中用自己敏锐的思想来认识,用自己的真情去体验,就会积累起取之不尽的好素材,就能写出好文章,从而实现作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二、想办法
1.引导学生喜读书、多读书
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引导学生多看适合自己的各类书籍报刊,目的在于拓宽知识面,增长新见识。每周末,笔者都安排20多分钟的“读书课”,让学生把自己的课外书拿出来,无论是科普类,还是文艺类,还是小说;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行,让大家阅读。读完之后,再让学生发布“读后感”,他们一个个发言踊跃,各抒己见,悟出生活的真、善、美、乐,只要爱读书,多读书,就能搜集到更多的素材。
2.多做摘抄笔记
除了多读书之外,还必须勤动笔,多思考。笔者为每个学生配备了一个“采蜜本”,把好词、好句、好段摘抄下来,并互相借阅,不断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老师要主动做“有心人”,多去发现一些有意义的材料和新变化,及时地透露给学生,引导他们去观察、去采集、去思考,持续巩固和提高学生挖掘习作素材源泉的真功夫。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虹苑中学)
新课程·下旬2013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