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行为干预的效果观察

2013-07-08 02:17牛学霞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年8期
关键词:评定量表躯体神经功能

段 勤 牛学霞

儿童孤独症行为干预的效果观察

段 勤 牛学霞

目的探讨孤独症患儿的行为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孤独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给予为期6个月的行为干预,采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对干预后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本组48例孤独症患儿经行为干预后,感觉、交往、躯体运动、语言和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均较干预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学有效的行为干预能显著提高孤独症患儿的神经功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孤独症;儿童;行为干预;效果

孤独症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精神疾病,孤独症作为一种神经精神发育障碍,并存在言语、智力发育和行为障碍[1],严重影响着患儿的健康成长,同时也给患儿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临床研究报道,早期干预效果与患儿开始接受治疗的年龄呈正相关,早期发现并给予有效的干预,对于促进患儿的脑发育,改善孤独症患儿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2]。笔者近年来对孤独症患儿采取行为干预,效果满意,现将相关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48例孤独症患儿,所有患儿均符合儿童孤独症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3~11岁,平均年龄(5.9±1.3)岁。

1.2 干预方法

1.2.1 环境设置在对患儿进行行为干预时,应创造良好干预场所和环境,以提高干预效果。一般来说行为干预训练应选择在一个视觉和听觉刺激少、相对固定的环境。房间布置要尽量简单,以暗色调为主,光线要充足,周围不要有可以吸引儿童注意力的物品[3],同时训练使用的教材和器具应齐全。

1.2.2 加减训练法对患儿的行为矫正采取加减训练法[4],语言能力存在缺陷,社会交往退缩等异常行为表现使用“加法”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对患儿进行呼吸训练、下颌、舌、唇以及构音进行训练,以提高患儿的语言能力。对刻板行为、攻击行为、自伤行为等使用“减法”训练。

1.2.3 塑造法和锁链法设定一系列不断接近目标行为的近似行为,当患儿表现出某一近似行为时就进行强化,而对其它行为不予强化,促使其消退,最终形成目标行为[5]。亲自指导患儿完成每个动作,直至患儿熟练掌握动作要领。使用锁链法将目标行为分解为一系列步骤,然后一步一步的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1.2.4 奖励和惩罚法当患儿能够按照护理人员的指令顺利完成各项训练任务时,护理人员应在言语上夸奖患儿,同时给予患儿一定的物质奖励,如图书、玩具、零食等。对于不能很好配合护理人员训练的患儿应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如取消其当天看电视的权利、限制自由活动时间等,以强化患儿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完成训练计划的意识。

1.2.5 消退法和隔离法对具有不良行为的患儿,如哭闹、发脾气、抗拒性行为等非目标行为应采取不理睬的态度,从而抑制并渐渐消除这些不良行为的表现。同时应用隔离法,要求患儿离开当前的活动环境,将其单独安排在一个房间内,以有效制止患儿的严重破坏性行为或自伤行为。

1.3 效果评价标准采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6]对干预6个月后的效果进行评价,该量表有57个描述孤独症儿童的感觉、行为、情绪、语言等行为表现的项目,可归纳为感觉、交往、躯体运动、语言和生活自理等5个因子,分值越高说明严重程度越重。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表1所示,本组48例孤独症患儿经行为干预后,感觉、交往、躯体运动、语言和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均较干预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干预前、后患者的ABC评定量表评分情况[(±s),分]

表1 干预前、后患者的ABC评定量表评分情况[(±s),分]

时间 感觉 交往 躯体运动 语言 生活自理干预前 9.8±3.2 16.4±2.4 16.2±5.4 28.7±7.320.3±4.6干预后 5.2±2.7 11.7±1.8 8.9±3.7 17.9±6.213.5±4.5t5.938 6.427 6.883 9.319 7.184P<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儿童孤独症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且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可以治疗,因此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的关键[7]。本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的行为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患儿的感觉、交往、躯体运动、语言和生活自理能力,护理人员应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制订科学的干预计划,在不断持续的行为强化训练下,逐步改善患儿的神经功能。

[1]万国斌,王为实,韦臻,等.孤独症幼儿测试行为特点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3):206-208.

[2]Solish A, Perry A.Parents involvement in their children's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programs:parent and the rapist perspectives[J].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2008, 2:728-738.

[3]姜志梅.应用行为分析法在儿童孤独症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07,15(4):68-69.

[4]王四关,龚群,张改巧,等.81例儿童孤独症综合干预对行为异常的疗效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5):419-422.

[5]郭楚如,刘玉珍,赵虎,等.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孤独症行为干预的效果比较[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9):2571-2572.

[6]钟霞,李维君,刘美华,等.2种儿童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的临床应用比较[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52(7):81-83.

[7]朱瑜,张欣.天津市1.5~3岁儿童孤独症相关行为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88-390.

R473.72

A

1673-5846(2013)08-0082-02

河南省南阳市第九人民医院康复二科,河南南阳 473000

猜你喜欢
评定量表躯体神经功能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Vanderbilt父母评定量表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的应用价值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现在干什么?
搬家
“人的躯体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叶挺将军囚禁岁月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品德与生活(社会)》利用评定理表对学生进行测评初探
中西医结合治疗躯体形式障碍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