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婷,叶 冰
(江汉大学 期刊社,湖北 武汉 430056)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011年高被引论文分析
曾 婷,叶 冰
(江汉大学 期刊社,湖北 武汉 430056)
为提高《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载文质量及影响因子,对该刊2003-2011年高被引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合著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高于独著论文;化学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和体育类稿件的篇均被引频次较高;讲师和副教授是高被引论文作者队伍的主力军;高被引论文中基金资助论文不占优势;校内作者是该刊的核心作者群。对以上的分析结果进行了讨论,并针对今后的编辑工作提出了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积极组约校外优质稿件和理性对待基金资助论文等建议。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基金资助论文
对科技期刊而言,影响因子是衡量办刊质量的重要标准,而目前国内外关于期刊影响因子的计算均与刊发论文的被引频次密切相关,挖掘高被引论文有利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1-2]。地方高校的科研实力与重点院校相比有较大差距,在优质稿源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发掘和组约优质稿件,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是地方高校学报面临的主要问题。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湖北省教育厅主管,江汉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1979年创刊,其前身为《武汉市职工医学院学报》,2002年改版为《江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正式更名为《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其间,该刊于2009年由96个页码增加为112个页码。本文通过对《学报》2003-2011年刊发论文的统计,筛选出被引频次相对较高的文章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的组稿和约稿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2012年《学报》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对引用状况的影响,本文未列入统计。
1.1 资料来源
利用中国知网的“中国引文数据库”(http://ref. cnki.net/knsref/index.aspx)进行检索,刊名输入“《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布时间选择2003-2011,被引时间选择2003-2013,具体检索日期为2013年4月25日,下载存盘。
1.2 高被引论文选取
由于影响因子与期刊前两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成正比,且越早发表的论文越容易获得较高的被引频次[3],本文选取历年被引频次排在前10位的文章作为高被引论文,利用EXCEL对其合著情况、学科分布、作者学历、作者职称、基金资助等方面进行了统计。
《学报》2003-2011年共载文1 061篇,总被引频次为2166,篇均被引频次为2.0。本文选取的90篇高被引论文的总被引频次为910,占该刊9年来刊载论文总被引频次的42%,充分说明期刊的影响因子主要是被少数高被引论文贡献的[4-6]。
2.1 合著情况
对90篇高被引论文作者进行统计,合著情况见表1。其中独著论文23篇,占高被引论文的25.5%;合著论文67篇,占高被引论文的74.5%。显然,合著论文更易被引用,多个作者合作通常能够通过讨论取长补短,使得问题的研究更加透彻,文章内容更加严谨。另外,自然科学类课题通常需要多个成员参与,因此基金项目论文多为合著。计算不同作者数对应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合著论文具有较大优势,这一结果与文献[7]一致。
表1 2003-2011年《学报》高被引论文合著情况
2.2 学科分布
高校学报一般为综合类期刊,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广,且栏目设置基本与本校的专业设置紧密相关。江汉大学共有6个理工类学院,分别为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医学院、机电与建筑科学学院。学报的栏目设置基本按照学院进行区分,包括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医学等栏目,偶尔也刊发内容偏自然科学的体育和教育教学类稿件。通过对2003-2011年《学报》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类进行分析(见表2),可以看出本校的优势学科类论文被引频次较高,说明《学报》的发展与本校的科研实力有着密切联系。
表2 2003-2011年《学报》高被引论文学科分布情况
2.2.1 不同学科高被引论文篇数对比 由表2可知,在选取的90篇高被引论文中,有20篇是医学类论文,占高被引论文总数的22.2%,其次是计算机科学和化学与环境科学。该结果与《学报》的发展历程以及学校的学科发展密切相关。《学报》在江汉大学合并组建前即为医学类期刊,正式更名后也曾有一段时期除每期正常刊发医学类稿件外,每年出版一期医学专刊。除此之外,武汉市第六医院是江汉大学附属医院,该院的医生是学报的一大作者群体。因此,对于医学类稿件而言,《学报》具有较好的基础和较广泛稳定的作者队伍。化学与环境科学一直是江汉大学的优势学科,每年的来稿量较大且质量较好。而计算机科学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学科,知识的快速更新也使得该学科的高被引论文数量相对较多。
2.2.2 不同学科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对比 从总被引频次来看,排在前三位的学科分别为化学与环境科学、医学和计算机科学,其被引频次分别为243、146和144。显然,化学与环境科学类文章无论从篇数上还是被引频次上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均具有较大优势。2.2.3 不同学科高被引论文篇均被引频次对比 由于篇数和总被引频次均与发文基数相关,笔者对于不同学科高被引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进行了比较,由表2可知,排在前三位的学科分别为化学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和体育。不同于2.2.1和2.2.2中的比较结果,生命科学和体育类文章具有较高的篇均被引频次。这主要是由总发文数量所引起的,江汉大学合并之初,生命科学学科和医学学科同属于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后来才分为两个学院。因此,在总发文量方面,生命科学不占优势,但较高的篇均被引频次说明生命科学类文章的质量较好。而体育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科,目前刊发体育类文章的刊物较少,但通常体育类文章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篇均被引频次较高。
2.3 职称
论文的作者是决定论文质量的关键,作者的知识结构和层次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内容和价值。就目前而言,职称是衡量科研人员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一般来说,高层次作者所撰写的论文的影响力较大[8]。因此,教授成为了各类学术期刊的主要约稿对象。为了解《学报》高被引论文作者的职称状况,本文对2003-2011年该刊高被引论文作者身份进行了统计(见表3)。由表3可知,中级和副高职称作者是该刊高被引论文作者的主要群体,无论是从文章篇数还是被引频次来看,这两类作者相较于其他作者都具有较大优势。该现象主要源于这两类作者是《学报》的主要作者群,来稿量相对较大,且科研人员在职称处于中级和副高阶段是其科研工作最密集和创造力最强的阶段,因此成果也较多。当然,从篇均被引频次来看,教授的文章篇均被引频次还是最高,但数量较少。值得注意的是,没有职称的作者(即博士生、研究生及本科生),其文章的篇均被引频次要高于助教的文章,这说明由于参与了指导老师的研究项目,其文章的内容具有前沿性。因此,对于在校学生的高水平论文,编辑也应该给予关注。
表3 2003-2011年《学报》高被引论文作者身份统计
2.4 基金资助
2003-2011年《学报》高被引论文基金资助情况见表4。从表4可知,在高被引论文中,基金资助论文无论从篇数还是被引频次来看都只占一小部分;无基金资助论文篇均被引频次高于基金资助论文;省级和市级的基金资助论文篇均被引频次高于部级项目论文;且从《学报》2003-2011年的发文情况来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国家“863”项目虽然数量较少,但每年均有此类论文,然而这些论文却并没有成为高被引论文。这与基金项目论文产出高被引论文的可能性较大[9]的结论不符,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①《学报》不是核心刊物,从该刊的整体发文情况来看,无基金项目论文的比例较大。从校内来看,近年来,随着学校科研实力的逐步提升,虽然校内老师申请到的市级和省级科研项目数量有显著提高,但国家级和部级项目仍然不多;从校外来看,高级别的基金资助论文通常流向了核心期刊,《学报》并不具备竞争的优势。②分析历年来《学报》刊出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863”计划资助论文,可以发现相当一部分论文内容与获资助项目的核心内容相关性不大,这种现象也导致论文的水平与所获资助项目的水平不相匹配。
表4 2003-2011年《学报》高被引论文基金资助情况
2.5 校内外作者比例
在90篇高被引论文中,校内作者共计发表55篇,总被引频次为620;校外作者共计发表35篇,总被引频次为290。该结果与本刊总体校内外作者载文比例基本一致。从篇均被引频次来看,校内作者论文数略高于校外作者,说明校内作者仍是学报的主要作者队伍。
2.6 高影响力作者统计
笔者对90篇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进行了统计,发现高被引论文的作者并不集中,有6位作者发表了2篇高被引论文,其余作者均只有1篇。且6位作者中有5位是校内作者,职称为讲师或副教授。说明就目前而言,学报的核心作者群仍然集中在校内,编辑应积极主动组约校外优质稿件,适当借助校外作者资源来增加优质稿源数量。
表5 高影响力作者统计
2.7 历年最高被引论文统计
本文对2003-2011年《学报》历年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6。由于2010年和2011年的最高被引频次有并列的情况,笔者在计算9年中最高被引论文的总被引频次时只取一篇的数据进行统计,结果为169,占90篇高被引论文总被引频次的18.6%,充分说明表6中的论文对《学报》的影响因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由表6可知,2003-2011年最高被引论文涉及的13位作者中,只有一位是校外作者,可见《学报》的核心作者群仍然集中在校内,这与2.6中的分析结果一致。进一步分析校内作者所属学院,发现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和体育学院均有多位作者的论文被引频次较高。从职称来看,中级(包括讲师、中教高级和实验师)共9人,高级(包括副教授和主任医师)共4人;从学科分布来看,化学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和体育稿件各3篇,医学稿件2篇,计算机科学和物理学稿件各1篇;从基金资助来看,农业部基金资助1篇,省级基金资助3篇,江汉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资助1篇。可见,积极利用校内资源仍然是《学报》编辑工作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通过对2003-2011年《学报》90篇高被引论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地方高校学报,高被引论文有着不同于核心期刊的一些特点,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组约和选取优质稿件是提高《学报》办刊质量的关键。
表6 2003-2011年《学报》最高被引情况统计
3.1 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通过对高被引论文的分析可知,校内作者是《学报》的核心作者群,无论是从高影响力作者统计还是历年最高被引论文统计结果来看,江汉大学的校内老师对《学报》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基于此,《学报》近年来开始关注校内科研发展状况,对于优秀的科研团队,《学报》尽量创造条件对其成果加以宣传。如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10月获批组建,借助于该实验室的科研力量,《学报》基于期刊社文科刊物的办刊经验[10],在2013年推出了特色栏目“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集中报道该科研团队的优秀成果。对于工业烟尘污染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学报》也是优先安排版面,及时反映其科研成果。
近年来,江汉大学引进了大批优秀的高层次人才,科研实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根据胡小洋等[11]的统计,以江汉大学作为作者单位的论文被SCI、EI、ISTP索引收录的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且其学科分布的前三位分别为物理学、化学及生命科学。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本文对于高被引论文分布学科的分析结果,物理学类的稿件无论从数量还是总被引频次均不占优势。这也说明编辑应加强对物理类稿件的组稿力度,让江汉大学该学科的发展状况在学报中也有所反映。江汉大学科研处每年都会对校内老师论文被三大索引收录情况进行统计,关注这些作者的研究进展,积极与他们取得联系也是获取优质稿源的有效途径。
3.2 积极组约校外优质稿件
《学报》立足于学校的科研力量,承担着宣传校内科研成果的职责。因此,从创刊到现在,《学报》刊载的内稿略多于外稿。当然,随着《学报》的发展,也积累了一批校外作者队伍,但从高被引论文的分析结果来看,校外作者对于学报影响因子的提升作用相对较小。对于学术期刊而言,无论从学术争鸣还是学术影响力的角度来看,仅仅依靠校内作者来稿对于《学报》的发展是不利的,会导致学术成果的传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编辑应重视利用校外资源,拓展作者队伍,积极组约校外优质稿件。
3.3 理性对待基金论文
对于科技类学术期刊而言,基金论文代表着某研究领域内新动向、新趋势,是具有一定权威性、学术性和超前性的学术论文[9],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和国家“863”计划资助等高层次的基金论文。笔者对《学报》2003-2011年刊载的基金论文进行了统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论文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与学校科研实力的增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分析这类文章发现,第一作者为项目负责人的极少,《学报》刊载的多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论文均为研究生或项目组成员撰写,且综述类文章居多,涉及项目核心内容的文章很少。因此,在前文的分析中,出现了高被引论文中没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论文的现象。鉴于此,编辑在审稿和约稿时应注意核实文章内容是否和项目核心内容相关,且尽量组约项目负责人撰写的稿件,使所刊载基金项目论文的含金量与项目层次相匹配。
3.4 注重年轻作者的培养
年轻作者是学术期刊作者群的后备力量和生力军,从骨干力量的培养上,年轻的副教授是科研队伍的主力军,要关注他们的在研项目,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了解研究进展,积极向他们组约稿件。另外,从前文的分析可知,无职称作者(研究生及本科生)所撰写论文的高被引论文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编辑在审稿过程中应予以关注。目前,很多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参与了指导老师的课题研究,其与老师合著的论文也反映了课题的研究成果。
3.5 合理处理体育类稿件
体育类稿件是一类特殊的稿件,不能把该学科简单地进行归类(社科或自科),由于其学科划分的复杂性,近两年来,《学报》基本未刊登体育类稿件。但从本文的分析结果来看,体育类的稿件从篇均被引频次来看,在高被引论文中位列第三,且从高被引作者和历年最高被引频次论文分析结果来看,体育类稿件均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笔者建议,重新开设体育栏目,对于内容属于自然科学类具有一定学术或应用价值的体育类论文进行刊载。
[1]邱均平,燕今伟,刘霞,等.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排行版与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韩维栋,薛秦芬,王丽珍.挖掘高被引论文有利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4):514-518.
[3]刘雪立,徐刚珍,方红玲,等.如何提高医学期刊的影响因子——从《眼科新进展》论文分类被引情况谈起[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4):659-661.
[4]韩维栋,薛秦芬,王丽珍.挖掘高被引论文有利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4):514-518.
[5]程琴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高被引论文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3):104-108.
[6]张建合.《编辑学报》高被引论文分析[J].编辑学报,2010,22(6):562-564.
[7] 公惠玲,李桂芳.《中国药理学通报》2000~2010年发文及被引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3):401-403.
[8]张晓丽,乐建鑫.《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及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6):1008-1012.
[9] 赵丽红.基于高被引论文的情报学研究现状分析[J].现代情报,2008(12):157-160.
[10]朱现平,刘洁岷.打造教育部名栏寻求学报的质变[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31(3):26-29.
[11]胡小洋,游俊,赵燕.文献计量分析:专业编辑的可选学术研究方向[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4):54-58.
(责任编辑:强士端)
G252.8
:A
:1673-0143(2013)04-0047-05
2013-06-04
曾 婷(1982—),女,编辑,硕士,研究方向:科技期刊编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