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勇,胡俊健,张春强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a.亚太传统医药杂志社;b.科技进步与对策杂志社,湖北 武汉 430071)
科技期刊转企改制的若干思考
王尚勇a,胡俊健b,张春强b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a.亚太传统医药杂志社;b.科技进步与对策杂志社,湖北 武汉 430071)
自国家出台《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并制定了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的时间表、路线图,被列入第一批转企改制的科技期刊相继成立了期刊出版公司或企业。长期在事业单位体制下的科技期刊,一旦转企改制实行企业化运作,该如何去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呢?结合工作实际给出了四点思考: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整合期刊出版资源,以实现科技期刊转企改制的目的和意义。
科技期刊;转企改制;现代企业制度;人才队伍建设;资源整合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201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简称中办发(2011)19号文),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全国5 000多种非时政报刊转企改制的时间表、路线图。党的十八大也明确要求,要科学把握当今文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作出了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提出了新的目标与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全国各省市相继出台了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出台了系列配套文件,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工作正稳步推进。一些科技期刊随着改革的潮流实现了转企,由事业单位一跃成为了矗立在市场前沿的文化传媒企业。作为几十年长期在事业单位体制内的科技期刊真的能适应企业市场化的运作吗?
认识决定态度,认识决定行动的方向。主体基于个人的认识来理解自己的利益,有的是眼前利益、有的是长远利益,对于长远利益的漠视,多数是由于认识的局限。期刊体制改革也是如此:顾及眼前的利益,也希望未来的发展,但是在这种认识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感觉是出于公心和正义,有时甚至会陷于“什么都想要”的完美陷阱而纠结。
笔者认识的大多数编辑工作者对科技期刊的转企改制是持“反对”意见的,有的认为科技期刊本身就是公益服务性质的,离开国家的财政支持和依托单位的扶持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因为大多数科技期刊不具有造血功能;有的出于个人因素考虑,不想失去事业单位编制,这部分人主要为一些年龄偏大的编辑同志,对离开事业单位到市场中打拼没有足够的信心,担心将来的退休待遇会降低,且他们大多处于比较重要的岗位,因此,改革的阻力也相对较大。所以,在改革的初期,持观望与反对意见的占大多数,但迫于国家对非时政类报刊单位体制改革的要求,一些单位还是转企改制了。
一些单位虽然转企改制了,但笔者认为,在思想观念上这些企业并没有真正转变过来,具体表现在:①名义上转企。为应付上级改制的要求,临时成立一公司,如某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仍隶属于原单位,一般是原主办单位独资控股,照样在原有体制机制内运营,新的公司没有实质性运作;②人员身份未变。新的公司运营人员为原班人马,但身份仍然为事业编制,一些新成立的公司基本上未与原有员工签订聘用合同,除非是新进入的员工。造成如此局面,不仅仅是因为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人员思想观念未转变,更重要的是由于上层设计存在制度缺陷。要想根本转变员工思想,必须从根本上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并从制度上进行顶层设计,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法人制度、企业自负盈亏制度、出资者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领导体制与组织管理制度[1]。
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科技期刊转企改制的根本目的是使改制后的科技期刊能真正发展与壮大。科技期刊改制后,如何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走得长远,走出成效,走向强大,并不是简单地成立公司就能达到的。事实证明,科技期刊转企改制只是跨过了一道门槛,跨过改制门槛的科技期刊需要政府的外在推力和自身的内在动力共同推动发展。政府要以文化企业的政策行规对待科技期刊出版企业,支持、资助科技期刊出版企业的发展与繁荣。而科技期刊自身在改制后要进一步多措并举,采用一系列相适应、相配套的政策、机制和措施进行企业运作与管理[2]。目前,大多数改制后的科技期刊公司或企业尚未真正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体制机制。
一是现代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企业法人制度尚未建立。企业法人制度是指依照法律建立起来的使其人格化和获得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企业是人格化的法人,具有法人地位,是独立的民事主体,自主地对外开展活动。事实上,转企改制后的科技期刊公司的董事会连选择总经理、副总经理的权力都没有,而这是现代企业最基本的游戏规则。调研发现,转企改制后的企业的法人(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普遍存在由上级任命、兼职的情况,且大多数企业组织机构不完善。科技期刊出版企业需要结合本行业的特点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组织机构,参见图1。
二是企业运营管理仍未摆脱事业管理模式。在编辑出版经营上,原先的主办单位干预过多,基本上还是“企业单位,事业管理”。这有悖于企业自主经营的宏观管理体制。大多转企改制的单位也尚未建立适应传媒产业特点的资产财务管理体制和收益分配机制。
三是企业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改制的不完全,科技期刊企业普遍存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人事管理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老人”由于有事业编制身份,进可攻、退可守,在思想上存在惰性,缺乏开拓创新意识。且“老人”大多占据核心岗位,久日久之,自然就会影响“新人”,让“新人”感觉没有前途,容易造成人才流失。
图1 某传媒集团(股份)公司组织构架
有人说,国企改革“改到深处是产权”,而事业单位改革“改到深处是人员”。在“国家干部”的大概念下,事业单位人员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他们和公务员是一样的。身份意味着地位,地位意味着权利,权利意味着待遇,待遇又折射着身份。科技期刊一般依托于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属于事业身份,所以科技期刊转企改制,改到深处是人员的身份问题。虽然各地针对非时政类报刊改革出台了相关细则,包括职工社会保险、退休待遇保障等内容,但相对于目前事业身份而言微不足道,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因此,转企改制的科技期刊大部分采用的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有人员全部保留事业性质身份,新进入传媒公司的职工与企业签订聘用合同。
由于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难度大、操作困难,受职工社会保险等配套改革不同步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转企后的科技期刊首先要对用人机制进行改革,也就是机构改革在前、体制改革在后,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在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之前,在内部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基本做法是,在保留职工原有身份、原有档案工资的基础上,在企业内推行全员聘用制。除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外,公司(或企业)内所有岗位实行动态管理,因事设岗,按岗定人,打破身份、岗位定终身,员工在岗位、职位面前一律平等。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充分激发员工的内在活力与动力,量才进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在用人观念上,公司(或企业)应突破体制框框和身份界限,以不惟学历、不惟资历、不惟职称、不惟身份为原则,以公平、公正、公开为选拔方式,建立起以业绩为重点,综合考虑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的人才评价体系。在具体操作方面,坚持全面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基本制度,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每三年一次,部门负责人能上能下;其他员工按“人选岗、岗选人”的办法,双向选择,能进能出。
第二步是在现代企业制度完全建立起来之后,按现代企业管理开始正常运行,可以按不同体制和管理序列,分别实施管理。这样,体制和机制改革齐头并进,既能使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又能加快企业体制改革的步伐。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需要队伍,需要人才,因此实施人才战略、加强队伍建设是传媒公司的重要举措。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4个方面的能力:一是编辑能力,这是科技期刊编辑最基本的技能;二是科研学术能力,编辑要懂专业,可进行相关专业科研活动;三是策划能力,科技期刊编辑应有较强的选题策划、活动策划能力,编辑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活动家;四是经营能力,科技期刊转企改制后更需要具有市场经营能力的人才[3]。
传媒公司可实行“内培外引”的模式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内培”,即以总经办牵头,对内部在编职工特别是年轻职工进行培训培养,举办专题讲座、课题研讨会、选题策划会,组织职工参加相关高端学术论坛,鼓励职工在业务上冒尖,在工作上勇挑重担;“外引”,即对外引进高端人才,由传媒公司人力资源部来专门负责高端人才的发现和引进。
“要推进报刊编辑部改革,切实破解报刊业小、散、滥的结构性弊端,实现报刊业转型升级。要推动组建报刊出版传媒集团公司,在国家层面、地方层面,着力推动具备条件的有关部门或单位组建专业性报刊出版传媒集团公司。”在2013年6月7日召开的新闻出版工作座谈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蒋建国指出,新闻出版系统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在更高的起点上不失时机地推进新闻出版改革发展[4]。
报刊转企改制涉及全国5 000余家报刊,必然导致一批或不具市场主体资格、或经营困难、资不抵债、或行政脱钩的报刊关停并转。有实力的科技期刊传媒公司可以此为契机,借助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依托本身的号召力和成功的市场运作经验,通过新闻主管部门行政划拨一批,市场收购重组一批刊号资源,组建科技传媒集团(股份)公司,整合多种资源,通过市场主体、市场渠道、市场竞争和市场品牌扩大新闻出版产品,实现期刊出版、数字传媒、影视制作、印刷等立体化运作,创造规模效益,实现科技期刊转企改制的目的和意义。
[1]牛国良.现代企业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唐瑾.改制后出版业面临的若干问题探讨[J].出版发行研究,2012(12):27-29.
[3]张春强,王尚勇,赵峰,等.精品学术期刊培育策略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6):830-834.
[4]冯文礼.推进报刊出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EB/OL].[2013-06-08].http://www.chinaxwcb.com/2013-06/08/ content_270355.htm.
(责任编辑:叶 冰)
G23
:A
:1673-0143(2013)04-0016-03
2013-06-15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学术基金资助项目(HBSTI2012-11)
王尚勇(1973—),男,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管理与科技信息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