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泽龙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00)
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大力开展工学结合教育,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应根据市场的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积极参加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即可达到上岗的要求。因此,探讨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契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如何激发大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训练的动力,如何结合专业特点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改革中如何设计与推行“课赛交融”的参赛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
“课赛交融”是指建立各级职业技能竞赛和学科竞赛等专业竞赛与对应专业课程相关联的交融机制。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相应的专业课程奠定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参与专业竞赛,通过参加专业竞赛替代相应专业课程的学习,并获得相应的课程成绩。
为了使毕业生更贴近市场,应将赛前培训以及比赛现场设在相关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让企事业单位参与比赛的策划与实施,并可预先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通过建立这种校企合作的“课赛交融”机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级职业技能竞赛和学科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大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养。通过竞赛检阅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以竞赛结果检验专业教学的成果,从而将竞赛作为一种衡量专业技能、检验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并使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真正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教学注入新鲜内容,为企事业单位选拔优秀人才。
设计参赛机制应本着“竞赛不是目的”的理念,重在吸引全体学生参与,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在参赛机制的实施环节,必须依靠大学生组织,依托企事业单位平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与积极性。应根据实际中用人单位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岗位核心能力要求设计专业竞赛项目,目的是通过竞赛使大学生明确相关岗位的要求与标准。
竞赛之前,高职院校应采取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形式,将大学生安置在该单位顶岗工作一个月。企事业单位指定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管理者、技术人员、骨干员工担任校外指导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指导学生;而学校教师则定期到企事业单位走访,听取校外指导教师的意见,与校外指导教师共同商定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同时,在理论知识运用方面对学生进行强化,然后校外指导教师再在工作环节给予学生指导并评价。
校内职业技能大赛的三个形式类型中的“知识竞赛”是由专业任课教师出题,建成试题库,大学生全员参与竞赛海选。而“模拟竞赛”、“技能竞赛”则由企事业单位人员、学校教师共同出题,并邀请企事业单位中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竞赛的指导教师或评委,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从而使大学生能够以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实践小组等形式参与“模拟竞赛”、“技能竞赛”。而在这个阶段,大学生必须要与企事业单位接触,了解企事业单位相关岗位的职责、工作流程以及岗位要求。最后,选拔出精英参加集训,代表学校参加省职业技能大赛或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从全体学生参与的海选到以小组为单位参与的形式,直至部分精英参与集训和轮岗训练,都对学生应该掌握的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岗位核心技能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并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真正提高岗位技能,以实现“零距离”就业。由此可见,组织职业技能竞赛,必须要有在校专任教师、大学生与企事业单位三方的合作,以形成学校、学生与企事业单位三方共赢的局面,实现教学、竞赛、就业的良性循环。
从流程方面来看,整体组织、师资安排、学生选拔、后续培训、临场发挥等各个环节都要把控好。参加竞赛要取得好成绩,不仅要有强有力的领导牵头负责,做好竞赛的组织工作,而且必须设计一个科学可行的操作方案,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加强与校内相关部门的沟通,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
首先,必须与主办单位充分沟通。在组织竞赛的整个过程中都要与主办单位充分沟通。必须要有专人负责制定培训方案,包括目标与要求、培训师资以及具体时间安排等,并落实住宿、交通、日常管理等细节问题。尤其是在时间以及内容安排等方面,应按照参赛要求且虚心听取主办单位的意见或建议。
其次,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的考核。建议制定操作性强的具体考核要求与标准,并告知学生,使他们能自觉采取正确的行动,充分调动潜能。培训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体评估,奖勤罚懒。
再次,应重视教师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的激励作用。指导教师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付出精力和时间,还要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应对教师付出的劳动予以认可,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时,对指导参赛学生获奖的教师,在晋升职称或年度考评时应给予加分或奖励。
此外,应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以确保合作效果。全国专业类技能竞赛及省级技能竞赛与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内部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的项目非常贴近,因此,应在培训过程中多争取企事业单位的支持,把学生带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观摩或顶岗。举办校级赛事时采用企事业单位赞助奖品或奖金、企事业单位冠名、企事业单位提供培训、企事业单位提供竞赛场地等合作形式,还可以在员工招聘、寒暑假社会实践、会展或促销活动礼仪支持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积极开展“定单式人才培养”的合作项目,由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共同制定培养计划、设置课程,学校教师和企事业单位骨干人员共同授课,以期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具备企事业单位上岗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为了发挥竞赛的积极意义,促进大学生参赛的积极性,经过十年的教改摸索,我校各专业尝试创立“以赛促训,以赛强技”的专业特色,定期参与或开展各类专业特色浓厚的技能竞赛,如秘书专业的模特大赛、礼仪形象竞赛、知识技能竞赛等,并与广东省各类专业协作委员会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参照企事业单位培训与考核技能的体系设计竞赛项目。常规竞赛项目与课程的对应关系见表1。
表1 常规竞赛项目与课程的对应关系表(以秘书专业为例)
参加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需要大学生具备完整的职业道德知识、专业技能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等。按照教学计划的授课时间安排,参赛学生学完这些课程已是大三年级。根据高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办学要求,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将会安排顶岗实习,让大学生到企事业单位接受锻炼。但大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可能与竞赛准备发生冲突。为了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高职院校应引入“参赛机制”,在竞赛所在学期在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之间建立交融关系。如果大学生参加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根据获奖等级来确定替代某一门课程的考试或者为竞赛学期开设的课程加分,以达到“以赛促训”的目的,激励学生在训练中全力以赴地拼搏,确保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竞赛获奖的参赛大学生可优先推荐到知名企事业单位录用。
举办校级知识或技能竞赛,是在大学生已具备了较完善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实操知识之后进行,强化训练知识竞赛题库,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培养。
竞赛以小组为参赛单位,通过口头答辩的方式进行。竞赛不仅要求大学生严格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而且参赛大学生还需具备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总之,参赛学生需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如果在竞赛中获奖,那么“课赛交融”的机制可为竞赛所在学年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加分。
单项技能是指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和掌握的专业技能。以秘书专业为例,大学生必须具备文书撰写、沟通技巧、接待信访、档案管理、办公室自动化、才艺礼仪、调研、公共关系、心理学、行政管理等十项基本技能。按教学计划安排商务公关与礼仪、商务沟通与谈判、基础与应用写作、OA使用、演讲、会务策划等课程以及实训,可以使这十项技能得到训练与巩固。同时,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学会计、货币、市场、外贸、决策学、咨询学、情报学、新闻学等有关课程。学生在参加技能竞赛时可选择参加一项或更多的竞赛项目。竞赛可设单项奖和全能奖。
技能竞赛与课程交融的机制体现在:(1)获得单项奖者的参赛学生,可以将竞赛中获得的最高成绩替代原来的课程成绩;(2)为获得全能奖的参赛学生的学年综合测评成绩加分;(3)原来课程考核不及格的参赛大学生,可以用参加竞赛取得的成绩替代原有成绩;(4)对技能竞赛获奖的参赛大学生,推荐到知名企事业单位优先录用就业。
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工学结合,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对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以竞赛为契机,真正将社会需要切实纳入人才培训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实现“以技促赛,以赛强技”,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优秀专业人才。
[1] 陈炳和.技能大赛对高职人才培养的价值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36-37.
[2] 朱仁华.技能大赛——实训教育模式变革的助推器[J].管理观察,2009(5):116-117.
[3] 刘忠.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促进作用的研究[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63-65.
[4] 钱大庆.反思职业技能大赛作用 重构职校实践教学体系[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47-49.
[5] 张小菊.高职技能大赛的探索与实践[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