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背景下我国生猪生产的机遇与挑战研究

2013-07-07 09:17郭蕾中国畜牧兽医报
中国畜牧业 2013年23期
关键词:猪肉生猪养殖

文│郭蕾(中国畜牧兽医报)

良种良法配套是我国农业生产的老话,引进、培育和推广适合我国的优良品种,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前提。

我国是生猪生产大国。生猪产品是最重要的大宗农产品之一,也是我国居民最主要的肉类消费品。近30年来,我国的生猪产业发展很快,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成功解决了居民肉食品供应困难的问题后,我们一直在努力从生猪生产大国向生产强国转变。2012年,我国生猪存栏4.76亿头,出栏6.98亿头,均居世界第一位。

一、我国生猪生产发展基本情况

在区域分布上,生猪在我国各地均有饲养,长江流域、两广、中原和东北地区比较集中,饲养量占全国80%以上,呈现出向劳动力和粮食资源优势地区转移的特征,从华东向华中和华南转移趋势明显,同时,东北地区凭借粮食主产区优势成为新兴生猪主产区。

在饲养品种上,近30年来,我国生猪饲养主流品种变化很大,随着对猪肉消费需求的增加,我国养殖者对生长速度快、胴体瘦肉率高的生猪品种更加青睐,以大白(Large White)、长白(Landrace)、杜洛克(Duroc)等为代表的引进品种逐渐成为主流品种。据专家调查,目前从国外引进的瘦肉型猪品种约占我国生猪饲养量的90%以上。

在保障生猪产品质量安全上,农业部从源头上加强了监管,一方面重点加强种猪质量安全的监管,逐步实施种猪场疫病净化计划,另一方面重点加强对饲料生产和养殖环节的投入品监管,打击各种违法添加的行为,使得我国生猪产品的质量安全保持在较高水平。

二、我国生猪生产发展的机遇

经过了30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生猪生产正处于快速转型升级的阶段,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很好的历史机遇。

1.国家对生猪生产的高度重视。俗语说:猪粮安天下。可见,生猪和粮食一样,都是最重要的大宗农产品,关系到居民的食物供给问题。因此,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生猪生产的发展,2007年以来,农业部持续实施了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为主的生猪生产支持政策,2012年中央财政投入超过100亿元,而2006年投入还不到1亿元。支持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2年生猪规模养殖比重比2006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

2.生猪产品市场前景广阔。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长,以及对猪肉消费的饮食偏好,可以预计对猪肉产品的需求将会不断增长,每年约新增60万吨猪肉需求。2012年我国猪肉产品进口量达到历史性的137万吨,比2010年增长了52%。在我国国内猪肉持续增长的情况下,进口量同样不断增加,反映出我国居民对猪肉消费需求的增加是具有一定刚性的,生猪产业在我国属于永不衰败的朝阳产业。

3.生产发展潜力很大。目前,与丹麦、美国等生猪生产强国相比,我国的生猪饲养水平、良种繁育水平等还很低,提高的空间还很大。我国每头母猪每年可提供商品肥猪15头~17头,而丹麦、美国等国家可以达到22头~26头;我国的生猪出栏率为148%,而生猪生产先进国家普遍超过170%。随着我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设施化水平的提高,产业升级的步伐将不断加快,科技水平和生产效率将会进入一个快速提高的阶段。

三、我国生猪生产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生猪生产要顺利实现转型升级,还面临着三个主要挑战。

1.产业波动剧烈。价格周期性剧烈波动是影响生猪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从生产看,目前我国有5600万养猪场户,很难稳定有序安排生产,容易造成生产波动。从消费看,猪肉是居民的生活必需品,替代性低,但季节性消费变化非常明显。生产和消费很难有效对接,是猪价波动的客观原因。正常的价格波动对产业结构调整、淘汰散户会起到积极作用,但剧烈波动会损害正常的生产秩序,养殖者的利益无法保证,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

2.饲养管理水平不适应。我国生猪生产正在完成从以自食为主到全面商品化、从家庭副业到专业养殖、从小规模饲养到大规模饲养的转变过程,饲养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既有高水平的现代化标准化饲养,也有落后的小农户粗放饲养。高性能生猪品种,要求有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饲养管理水平与之相适应。但目前,我国的饲养管理水平还无法全面适应,这就是生产效率不高、疫病环境复杂等的主要原因。我们需要尽快渡过这一艰难的过程。

3.环境资源约束加大。人口不断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是我国面临的现实情况。生猪生产也同样如此,近年来人工、饲料、环境保护和物流等成本不断攀升。目前我国活猪价格约14元/千克,比美国当地价格要高50%,反映出两国资源禀赋、生产效率之间的差距。这要求我国必须从育种、饲料配方、饲养管理等方面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推广,才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资源。

四、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主要措施

1.建立市场调控预警机制。由于生猪价格波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调控措施要科学合理,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根据生猪价格变化周期的不同阶段相应进行调整,合理把握调控的时机、方向和力度。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生猪市场价格调控预案,主要通过生产、运输、屠宰、批发零售等各个环节的公共信息服务,以及冷冻猪肉的储备等调控手段,促进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的平稳。

2.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良种良法配套是我国农业生产的老话,引进、培育和推广适合我国的优良品种,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前提。近几年,我国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种畜禽企业相继成立起来,数量增加很快,通过引进培育优良品种,使部分畜禽良种生产性能达到先进水平。笔者认为,在我国,建立猪的繁育体系,必须把地方猪的选育与“三化”(即公猪良种化、母猪地方化、育肥杂交化)结合起来,以地方猪品种的选育,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同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从生猪生产实践看,规模养殖场在资金、技术、管理、疫病防控、信息获取等方面比散户有更大优势,也有更好的防控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所以建设选址科学、栏舍质量高、消毒和猪粪尿处理设施齐全、管理制度健全、养殖数量适度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既有利于生猪繁育,减少疫病发生和环境污染,又能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因此,应通过政府引导和资金场地扶持等措施,进一步加快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大胆试行推广由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订单发展,保价回收,保证生猪市场和猪肉价格的基本稳定,最终实现生猪养殖全部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

4.促进产业化发展。主要目的是促进生产者的联合以及产业链各环节的融合,以减少生产主体、提高饲养规模,以及实现风险的内部化,达到稳定养殖者效益、实现产品的全程可追溯。比如引导和发展生猪专业合作组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互利多赢”的原则,推进农村生猪专业合作组织与饲料企业有效对接,产销直挂。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技术推广、行业管理、行业自律、维权保障、市场开拓、联结龙头企业的作用,组织养殖户采用合同约定,推行订单收购。引导加工企业、种猪繁育企业、饲料供应企业参与生猪产业基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跨县市区的大型规范化生猪合作联社,逐步实现统一采购原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种、统一销售,拓展市场、降低成本。再比如整合资源,鼓励龙头企业兼并重组。鼓励以“资本为纽带”组建生猪产业一体化经营企业集团,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倡养殖企业到饲料企业和屠宰企业参股,屠宰和饲料企业也可参股到养殖企业,实现利益对接。

5.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生猪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一个综合问题,不仅仅局限于微生物污染、化学物质残留及物理危害,还包括如营养、食品质量及安全教育等。生猪产品来源于生猪,受各种污染途径是多方面的。目前影响我国生猪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大致可分为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非食用添加剂、环境因素造成的重金属含量超标及动物疫病的危害等。主要是要从“七个方面”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即:一是要加大对养殖环境的监管力度,不符合养殖要求的产地坚决不能养猪;二是要严格动物防疫条件监管和审核;三是加强种猪的监管,要培育和引进优良、健康的猪种,逐步推行无特定病原种猪(SPF)繁育体系;四是加强兽药的监管,以禁用兽药和减少药残为重点,开展整顿和规范兽药及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秩序,坚决打击生产销售使用非法兽药产品行为,建立严格的休药制度,尽量降低药残;五是要加强饲料的监管,以打击生产经营使用瘦肉精、蛋白精等违禁化学物质为重点,开展饲料专项检查;六要加强可追溯体系建设的监管,指导养殖户按农业部的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可追溯生猪标识和养殖档案、完善记录档案、规范生产行为、依法生产经营;七要加强产地检疫监管,严格程序化操作、规范化检疫,做到有报必检、有检必严,确保产地检疫率达到100%。对符合要求的才能出证,允许其出场交易。

猜你喜欢
猪肉生猪养殖
生猪中暑的诊断及治疗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猪肉将降到白菜价
生猪贴“秋膘” 管理要跟上
近期猪肉价格上涨动力减弱
猪肉价格要回归正常了?
入伏后,怎样防止生猪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