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素梅 吴沁嶷
G Caplan是首个明确提出心理危机概念并对其开展了系统研究的人。在 Caplan看来 ,当一个人面对压力情境,而他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1]。此后,心理危机理论得以迅速发展,而关于心理危机的内涵亦有各种不同的表述和定义。其中,美国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Kristi Kanel概括了心理危机的过程和实质,认为心理危机实质上包括 3个基本的部分,即①危机事件的发生;②对危机事件的感知导致当事人的主观痛苦;③惯常的应付方式失败,导致当事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水平较突发事件发生前降低[2]。我们认为心理危机包含着“危”、“机”两层意思,如果一个人能成功度过危机中的“危险”,就认为个体能获得新的发展变得更加成熟,危机即是一种转机。相反,如果一个人不能有效的缓解或者战胜危机,就可能导致情感、认知及行为方面的功能失调,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下降。相关研究表明,危机脆弱性可以作为预测心理危机的关键性指标[3]。危机脆弱性是描述个体危机承受能力的一个概念。面临同一种危机事件,对于每个人来说,具体的危机源虽然会有各种差异,但都是不可避免地存在;而且很多时候即使面对同样的情况,有的人能够成功地度过,有的人则陷入了精神疾病,这就涉及到不同个体的危机承受能力。不同的个体会出现不同的心理危机发展演变结果,危机脆弱性高的个体容易出现消极的发展演变结果,而危机脆弱性低的个体则容易出现积极的发展结果[4]。
生活满意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它影响到个体的情绪体验和行为方式,并且还会影响到个体生活目标的定位和行为追求的取向,对个体乃至社会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国内对中学生的危机脆弱性及生活满意度的实证调查研究较少见,因此本研究将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中学生的心理危机脆弱性、生活满意度的现状、特点及其关系,假设生活满意度的某些维度对危机脆弱性有预测作用。研究结果将对预防和干预中学生心理危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1 对象 采取整群分层取样 ,选取 5所中学 920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 741份,其中初中生 307人,高中生 434人。
1.2 方法
1.2.1 危机脆弱性测验问卷 采用心理学家 G◦帕里编制的“危机脆弱性”测验问卷[5]。主要用来揭示个体是容易被危机事件伤害,还是具有较强的免疫力。问卷由 15个项目组成,每一项目有“是”、“不确定”、“否”3个选项,其中第 2,5,8,11,12,14,15项答“是”记 0分,答“不确定”记 1分,答“否”记 2分;其余项记分相反。得分越高,表明个体在面临危机时越脆弱。低于 5分表示个体在面临危机时几乎不受影响;5~ 10分表明个体能成功地面对大多数危机;11~15分表明个体在危机事件的冲击下无法保持平衡;15分以上则表明个体在面临危机时可能非常脆弱。刘取芝的研究,量表重测信度系数为0.712[6],本研究的α为 0.68,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1.2.2 生活满意度量表采用张兴贵编制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中的生活满意度分量表[7],包括整体的生活满意度和具体领域的生活满意度 (家庭满意,友谊满意 ,学业满意,学校满意,自由满意和环境满意),共 37个题目,报告在过去几周以来对自己生活状况的看法,采用 7点式记分,从“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有点不符合、说不定、有点符合、基本符合、完全符合”分别计 1~ 7分。该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介于 0.71~0.91之间,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稳定性信度介于 0.54~ 0.85之间,说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满意度量表与一般生活满意度量表(Deiner,1985)的相关为 0.65,相关显著,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
1.3 统计处理 采用 SPSS 16.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1 中学生危机脆弱性现状及特点 调查结果发现,总体上中学生危机脆弱性处于中等水平,平均分为 10.82(标准差为3.55),最高分 22分,最低分为 2分。其中 2.9%的学生分数在5分以下,46.6%的同学得分在 5~10分之间,40.3%的同学得分在 11~ 15分之间,10.2%的同学得分在 15分以上。表明半数的学生在面临危机事件时心理易失衡。
表1 中学生危机脆弱性人口学因素的比较(±s)
表1 中学生危机脆弱性人口学因素的比较(±s)
注*P <0.05,** P<0.01,*** P<0.001,下同
影响因素 性 别 生源地 是否独生男(n=344) 女(n=397)农村(n=418) 城市(n=323)非独生(n=433) 独生(n=308)10.79± 3.761 10.83± 3.372 11.09± 3.491 10.32± 3.516 11.07± 3.727 10.06± 3.352 t-0.167 0.962*1.823**
以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等为自变量,以危机脆弱性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1,危机脆弱性在性别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农村中学生的危机脆弱性得分显著高于城市中学生;非独生中学生危机脆弱性得分显著高于独生中学生。
2.2 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现状及特点 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平均分为 4.5分,各个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友谊满意度 5.13分、家庭满意度 5.01分,学校满意度4.56分、自由满意度 4.55分、环境满意度 4.24分,最低分的是学业满意度 3.52。对不同生源地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比较,结果(见表2)发现,除了自由满意度农村中学生与城市中学生分数差异不显著外,家庭满意度上农村中学生得分及显著地高于城市中学生;友谊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学业满意度、总体满意度方面,城市中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中学生。
表2 城市与农村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比较(±s)
表2 城市与农村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比较(±s)
地 区 友谊满意 家庭满意 学校满意 学业满意 自由满意 环境满意 总体满意度农 村 (n=418) 4.97± 0.91 5.23± 1.21 4.45± 0.92 3.44± 1.06 4.62± 1.20 4.45± 1.11 4.41± 0.78城 市 (n=323) 5.32± 0.93 4.73± 1.07 4.68± 0.88 3.64± 1.07 4.51± 1.12 4.07± 1.09 4.62± 0.72 t-5.645*** 5.106*** -2.586** -2.530* 1.370 4.581*** -2.091*
表3 不同性别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比较(±s)
表3 不同性别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比较(±s)
性 别 友谊满意 家庭满意 学校满意 学业满意 自由满意 环境满意 总体满意度男 (n=344) 5.10± 0.98 4.84± 1.28 4.46± 0.99 3.55± 1.08 4.57± 1.22 4.11± 1.17 4.49± 0.78女 (n=397) 5.17± 0.90 5.15± 1.31 4.63± 0.81 3.50± 1.09 4.55± 1.08 4.33± 1.04 4.61± 0.72 t-1.050 -3.390*** -2.553* 0.651 0.194 -2.767** -2.251*
对不同性别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比较发现(见表3),总体满意度、家庭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友谊满意度、学业满意度、自由满意度维度上不存在性别差异。
表4 独生与非独生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比较(±s)
表4 独生与非独生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比较(±s)
独生与否 友谊满意 家庭满意 学校满意 学业满意 自由满意 环境满意 总体满意度独生 (n=308) 5.28± 0.98 4.78± 1.43 4.55± 0.95 3.55± 1.13 4.58± 1.23 4.27± 1.17 4.55± 0.83非独生 (n=433) 5.03± 0.90 5.17± 1.18 4.55± 0.86 3.51± 1.05 4.53± 1.09 4.20± 1.06 4.56± 0.69 t 3.716*** -4.098*** -0.005 0.275 0.459 0.854 -0.042
对独生与非独生中学生生活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见表4),友谊满意度独生子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满意度非独生子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其余差异不显著。
2.3 中学生危机脆弱性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为了进一步考察危机脆弱性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通过相关分析检验了危机脆弱性与生活满意度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然后以有显著相关的生活满意度维度为自变量,通过回归分析来考察其对危机脆弱性的影响。
表5 中学生心理脆弱性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n=741)
由表5可见,生活满意度各个维度与危机脆弱性存在极 其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介于 0.270~ 0.469之间。这表明,中学生生活满意度越高,其危机脆弱性就越低,即危机承受能 力就越强。
表6 中学生生活满意度对危机脆弱性的回归分析
由回归分析结果 (见表6)可以看出,在危机脆弱性上友谊满意、家庭满意、学校满意、学业满意、环境满意、自由满意6个维度全部进入了回归方程,6个维度能联合预测危机脆弱性 25.0%的变异。标准化回归方程为:危机脆弱性=(-0.284)×友谊+ (-0.073)×家 庭+ (-0.053)×学校+(-0.085)×学业+ (-0.004)×环境+ (-0.174)×自由。 友谊满意度、自由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业满意度对危机脆弱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友谊维度的预测作用最大。
3.1 中学生的危机脆弱性状况分析 本研究发现约有一半的中学生在面临生活危机压力事件时,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状态。所以应重视对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培养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对学生进行危机处理方式的教育。研究结果表明,积极的危机处理方式能提高学生的危机承受能力;消极的危机处理方式则会降低学生的危机承受能力[8]。另外,建构社会支持网络亦是对中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外部援助的重要方面。社会支持能够缓冲压力事件对身心健康的消极影响,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保持与提高个体的抗压力。
调查发现,农村中学生的危机脆弱性得分显著高于城市中学生;非独生中学生危机脆弱性得分显著高于独生中学生。可能的原因:一是农村学生生活环境较为单纯,挫折锻炼较少,家庭外的社会支持相对较弱。二是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后于城市学校,由于没有很好的心理准备与科学认识,遇到挫折和危机时不懂得使用科学的心理调节方法和危机处理方式。三是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危机处理方式有很大影响,间接影响危机脆弱性的得分。城乡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教育观念以及家庭经济情况存在差别,总体上看父母教养方式农村落后于城市。四是农村学生多为非独生子女,城市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非独生中学生危机脆弱性得分显著高于独生中学生,这与农村中学生的危机脆弱性得分显著高于城市中学生是相一致的。
3.2 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状况分析 本次研究的全体中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平均分为 4.56,居于中等偏上水平,这与天津师范大学田丽丽、金盛华的研究相一致[9]。从生活满意度各个维度来看,中学生友谊满意度最高,学业满意度最低。12岁以后是友谊发展的重要阶段,同伴交往是青少年获得友谊、支持、信任和尊重的主要渠道。而且中学阶段,同伴间交友感情真挚,在交往的动机、过程和形式方面较少夹杂社会上的物质关系或者权利关系,这使得同伴间的友谊更加亲密与持久。绝大多数的中学生要面临升学的压力,学习成绩成为父母老师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因此学生的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导致学业满意度最低。
农村中学生的家庭满意度显著高于城市中学生。这可能的原因是:农村学生多数为非独生子女,家庭成员比较多,大多是三辈人共住,获得家庭成员的支持较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也相对低些,孩子承受家庭的压力小些;而城市竞争压力较大,父母对孩子期望和要求更高些。但在友谊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学校满意度、总体满意度几个维度上,城市中学生都不同程度的高于农村中学生。这可能的原因是,我国城乡经济二元化还很严重,城市生活条件较好,学校教育较为优越,具备更多与同伴交往的条件。在性别影响因素上,总体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这与顾海艳[10],杨海荣等[11]的研究一致。这可能原因是女生对家庭、学校更有归属感和依赖感,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好。另外,女生情感较为细腻 ,语言表达、沟通能力也较强;而男生较为独立,情感内敛。女生较乖巧懂事,男生较为调皮,容易冲动,男生比女生更易与家长和老师发生冲突,受到的批评会更多些,易出现逆反心理。
3.3 中学生危机脆弱性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生活满意度各维度与心理脆弱性存在高相关,友谊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业满意度和自由满意度对危机脆弱性的回归分析预测作用效果显著。杨玲、樊召峰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生活的满意程度对自杀倾向性有显著影响[12]。而自杀是个体面临心理危机的结局之一,危机脆弱性是衡量心理危机的关键指标,所以本次调查的结果与其一致。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自由和尊重的需要开始变得强烈,中学生的生活交往重心已经由家庭父母逐渐转向学校和社会,最主要的生活圈是同学、朋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能否交上合适的朋友,是否能有足够的情感支持,是否能得到同龄人的接纳与尊重并保持良好的关系,将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而积极情绪体验可拓宽个体的注意和认知,这有利于个体对逆境的应对和资源的建构[13]。所以友谊满意度对中学生危机脆弱性即抗压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家庭是中学生生活时间最长,且提供精神和物质支持的主要场所。父母的文化程度、教养方式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基本情况对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也直接影响孩子面对挫折和生活事件时使用的应对方式[14],因此对危机脆弱性的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而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过度重视,当学业成绩落后,学业压力增大的时候,如果没有很好的途径去排解,就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和行为,因此学业满意度对危机脆弱性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1]Caplan G.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ental health consultation[M].New York:Basic,1970:18-19
[2]France K.Crisis intervention(Fourth Edition)[M].Charlies C Thomas Publisher,L TD,2002:67-70
[3]甘秀英,聂衍刚,罗蕴琪.中学生心理危机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 [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7(2):114-120
[4]刘取芝.大学生危机脆弱性及其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J].青年探索,2007(3):81-84
[5]G◦帕里.战胜危机 [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6:88-89
[6]刘取芝.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策略研究 [D].南京:河海大学,2005
[7]张兴贵.青少年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3
[8]高向东.中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策略 [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12):98-101
[9]田丽丽,金盛华.中学生生活满意感调查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0):686-688
[10]顾海艳.青少年家庭功能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11]杨海荣,石国兴.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6):416-419
[12]杨玲,樊召峰.自杀态度与自杀倾向的相关分析 [J].甘肃社会科科学,2009,30(1):235-237
[13]高正亮,童辉杰.积极情绪的作用:拓展-建构理论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2):246-248
[14]蒋奖.父母教养力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