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情绪调节的认知策略、外显自尊、人格特质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2013-07-07 01:41金晓雨崔丽霞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年4期
关键词:分组显著性调节

金晓雨 肖 晶 崔丽霞

社交焦虑指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社交焦虑开始于青少年时期,西方国家的流调结果显示其终生患病率为 10%~13%,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来说,社交焦虑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突出问题,英、美两国曾对大学生人群进行过调查,结果 10%~42%的大学生有社交困难或有回避行为[1],我国现有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文献中显示有 11.5%~25.5%的大学生有人际关系和焦虑方面的问题,且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2]。

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形成的阶段,他们重视自己的人际交往,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交焦虑症状不仅会使人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下降,同时可能对教育、家庭关系和恋爱关系及友谊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损害[3],而且社交焦虑的个体对自我的评价普遍偏低,即使当外在表现是积极的和引人注目的情况下,也不能改变个体对自己的消极评价。

在大学生群体中,社交焦虑的存在较为普遍。已有研究发现,社交焦虑高分组的比例为总人数的 20.9%。中国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因为相对较重的学业及升学压力,人际交往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培养,而到了大学阶段,在不断尝试社交沟通并不断受挫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社交焦虑现象。如果得不到矫正或改善,可能会发展成严重的社交焦虑障碍,并持续影响到成年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等。

以往研究探讨了自尊、自我接纳、父母教养方式、自我和谐、一般自我效能感以及个性特征等因素与社交焦虑的关系[4-5]。研究发现个体自尊水平越低,社交焦虑程度越严重[4]。自我接纳的程度越高而社交焦虑程度则越轻,反之则越重[5]。父母对子女缺少关心爱护、理解及情感温暖,过分拒绝否定、过分保护以及过度的严厉与惩罚,都可能导致儿童内心缺乏安全感、自卑,从而导致对社交场合的回避。

然而,以往研究考察的社交焦虑影响因素较为单一,并且较少评估情绪调节策略对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以往研究已经发现情绪调节策略以及性格特征与焦虑有显著相关,而齐玉龙[6]在 2005年对医学生的研究中发现,焦虑抑郁导致的失眠组内外向维度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其情绪稳定性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即焦虑抑郁人群明显表现为内向且性格不稳定。但是关于情绪调节策略与性格特征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研究报告还几乎空白。

因此,在本研究中,为了全面考察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我们选取了个性特征、自尊及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 3个变量,考察三者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以及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的部分心理学发生机制,以期更好的理解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发生。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分层法选取北京市某高校的在校本科学生为样本。共发放问卷 600份,有效问卷 540份。其中女生69.6%,男生 31.4%;90.5%为汉族学生,9.5%为少数民族学生;68.9%为独生子女,31.1%为非独生子女。年龄范围:16~ 22岁,平均 18.84岁。男女年龄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1.2.1 自我意识量表-社交焦虑分量表(SAS-CS) 社交焦虑评估采用 Fenigstein等学者编制的自我意识量表中的社交焦虑分量表[7],社交焦虑分量表由 6个自陈式条目组成,按“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记 0~4分。得分范围从 0(社交焦虑程度最低)~24分(社交焦虑程度最高),用于评估各种社交情景中个体的主观焦虑以及言语表达及行为举止上的困难。以及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主观社交焦虑体验倾向。该问卷在以往国内外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α系数在 0.70~0.79之间[7]。

1.2.2 艾森克个性问卷(EPQ) 艾森克个性问卷属于自陈式量表,由 Eysenck等人于 1975年编制,量表包含 88个条目,根据自身情况的相符程度,回答“是”或“否”。包括内外向(E)、情绪稳定性 (N)、精神质(P)及测谎(L)4个维度,主要调查人格特性的内外向、情绪的稳定性及精神质(P)3个维度;L是一个效度量表也叫测谎量表,主要是考量量表的真实性。本次研究采用的问卷是由龚耀先等[8]于 1984年修订的中文版艾森克测验。各维度 α系数在 0.63~ 0.87之间,总量表α系数为 0.76,均符合测量学要求。

1.2.3 自尊量表(SES) 自尊量表由 Rosenberg于 1965年编制,最初用以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7],目前是我国心理学界使用最多的自尊测量工具。该量表由 10个自陈式条目组成,采用 1~ 4级评分,主要统计指标为自尊总分 ,总分范围 10~ 40分 ,随分值增高 ,自尊水平增高。总量表的α系数为 0.88,一周后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2[9]。均符合测量学要求。

1.2.4 认知性情绪调节问卷(CERQ) 认知情绪调节问卷属于自我报告式问卷,由 Garnefski等人 2001年编制,要求个体自我评估在经历负性生活事件后所使用的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或应对方式[10]。 CERQ包括 9个分量表:自我责难、接受、沉思、积极重新关注、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理性分析、灾难化、责怪他人。评分方式采用五级评分 [1(几乎)从不,5(几乎)总是 ]。在某个分量表上得分越高 ,被试就越有可能在面临负性事件时使用这个特定的认知策略。本次研究采用的该问卷中文版由朱熊兆[11]等人于 2006年修订,各分量表 α系数的范围在 0.76~0.90之间,总量表的 α系数为0.79,1个月后的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 0.64,均符合测量学要求。

2 结 果

2.1 大学生社交焦虑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总体特征 本研究所有受测者以及不同性别受测者的各因子得分情况见表1:540名大学生社交焦虑总分为(12.11± 5.19)。受测者社交焦虑得分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而在性格的内外向、稳定程度及部分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的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积极重新评价、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 3个分量表中的得分均高于男生,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在人格特征的外向及情绪不稳定的得分均高于男生,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男生和女生在自尊水平上并无明显差异。

表1 大学生社交焦虑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总体特征的比较(±s)

表1 大学生社交焦虑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总体特征的比较(±s)

分量表 所有样本(n=540)女 性(n=376)男 性(n=164) t P社交焦虑 12.11± 5.19 12.26±5.07 11.74± 5.45 1.07 0.285自我责难 12.72± 2.00 12.67±2.02 12.84± 1.96 -0.88 0.378接 受 14.23± 2.39 14.33± 2.35 14.00± 2.49 1.46 0.145沉 思 12.01± 2.81 11.92± 2.77 12.21± 2.91 1.10 0.272积极重新关注 12.82± 2.76 13.02±2.71 12.36± 2.82 2.59 0.010重新关注计划 14.77± 2.79 14.96±2.73 14.33± 2.89 2.43 0.015积极重新评价 10.88± 2.73 15.05±2.61 14.48± 2.97 2.13 0.034理性分析 10.71± 2.24 10.76±2.22 10.59± 2.30 0.85 0.397灾难化 8.41± 2.91 8.37± 2.95 8.49± 2.85 0.45 0.656责难他人 9.50± 2.69 9.54± 2.69 9.42± 2.70 0.47 0.637自 尊 28.23± 3.79 28.23± 3.74 28.23± 3.92 0.00 1.000内、外向 54.98± 11.35 56.28± 11.08 52.00± 11.41 4.10 0.000情绪稳定性 48.63± 12.89 49.67±11.61 46.22±13.45 2.86 0.005

2.2 高、低社交焦虑组大学生自尊、人格及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的比较 参考 Megan的四分位分组方法,将社交焦虑得分的 25%和 75%作为分界指标[12],将 540名学生分为社交焦虑高分组(> 15)、社交焦虑低分组 (<8)。

高、低社交焦虑组大学生在自尊、人格特征-内外向维度及情绪稳定性维度因子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社交焦虑组的大学生在自尊、内外向的因子得分均低于低社交焦虑组的大学生,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高社交焦虑组在情绪稳定性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低社交焦虑组。社交焦虑高分组学生表现出低自尊、内向、情绪不稳定的特点。

高、低社交焦虑组大学生在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因子得分显示,在自我责难、沉思、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理性分析、灾难化、责怪他人等策略上,不同社交焦虑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高社交焦虑组大学生在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因子得分上显著低于低社交焦虑组大学生(P<0.01),在理性分析(P<0.01)、沉思 (P<0.05)、自我责难、灾难化及责怪他人的因子得分均高于低社交焦虑组,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见表2。

表2 高、低社交焦虑组大学生自尊、人格及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的比较(x-±s)

2.3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尊、人格特征及认知性情绪调节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的社交焦虑与自尊、人格特征内外向维度呈显著的负相关(r=-0.34,-0.46;P<0.001),而与性格特征情绪稳定性维度呈显著的正相关(r=0.38,P<0.001)。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责、沉思、理性分析、灾难化及责怪他人策略都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关系数依次为 0.20、0.09、0.12、022、0.14,P<0.05;与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策略则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0.15、-0.19,P<0.001;与接受、积极重新关注策略相关不显著(r= 0.03,-0.07)。

表3 性别、人格特征及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对社交焦虑预测作用的多元回归分析

2.4 大学生自尊、人格及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对社交焦虑预测作用的多元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验证大学生自尊、性格特征及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倾向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来评估自尊、2个个性特征维度及 9个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对社交焦虑的影响。2个性格特征维度及 2个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同时进入回归方程。在内外向、情绪稳定性、自我责难策略及重新关注计划策略这 4个进入方程的预测变量中,内外向、情绪稳定性与自我责难策略的预测力较强。见表3。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的解释方差值为 33%,内向的性格、不稳定的情绪、高水平的自我责难和重新关注计划的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可以显著增加社交焦虑发生的可能性。

3 讨 论

国外研究结果表明,社交焦虑的学习机会及社会支持来源显著减少,并影响个体的情绪表达、社会功能与主观幸福感[13]。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各种社会交往心理不适或心理障碍,影响他们的社交活动,也影响着其社会性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本次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社交焦虑表现并无明显差异。现代社会对女性同男性在工作和学习上的要求基本一致,成长环境的差异也不大,对年轻的大学生群体而言,接受高等教育以及在竞争上的平等地位,使得他们更多的倾向于中性化,使得两者在自尊水平及社交焦虑水平上并无明显差异。而以往也有研究认为,女性比男性有更多的社交焦虑,男性相比女性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豁达且不拘小节,而女性相对更倾向于斤斤计较,使得女性在社会交往中考虑的因素比男性更多,导致对交往的恐惧而产生更明显的社交焦虑现象[14]。而在认知性情绪调节的积极重新评价、重新关注计划及积极重新评价的 3个策略上,女生的得分均高于男生,且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参考 Megan的四分位分组方法,筛查出社交焦虑高、低分组,社交焦虑高分组的大学生多表现为低自尊、内向情绪不稳定的抑郁质的特点。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评价与情感,影响个体的交往行为。司徒巧敏等[4]学者发现,社交焦虑与外显与内隐自尊均显著负相关,而有学者[3]也发现,大学生自尊通过羞耻感的中介作用影响个体的社交焦虑。并且性格特征在社交中有重要作用,另有学者发现[15],不同水平的社交焦虑组别在情绪稳定性得分上有显著性差异,社交焦虑高分组有更多的内向不稳定的特征,如优柔寡断、不善于表达感情、不善交往、好孤僻等特点。而在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上,高社交焦虑者相对于低社交焦虑者倾向于选择沉思、自我责难、灾难化及责怪他人的消极策略。而在积极策略维度上,低社交焦虑者更多的使用重新关注计划和积极重新评价策略。社交焦虑高分者持有这些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使得自己在面对社交情景与社交压力时,有更多的社交问题与负性情绪。而社交焦虑高分组不仅仅是低自尊,并且同时具有内心情绪不稳定以及多项负性的情绪调节策略,这都提示社交焦虑高分组个体具有类似的心理特征,对理解该类人群提供心理学支持。

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的社交焦虑与自尊、人格特征内外向维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性格特征情绪稳定性维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同时,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责、沉思、理性分析、灾难化及责怪他人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都呈显著的正相关,与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策略则呈显著的负相关。多元回归的结果进一步的证实了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及性格特征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内向的性格、情绪的稳定性越差、高水平的自我责难等因素可以显著增加社交焦虑发生的可能性。提示在解释社交焦虑的发生机制时,应该关注个体的性格特征以及情绪策略。

今后研究中,将进一步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发生率的评估标准以及了解社交焦虑在大学生中的发生率。并采取长时程追踪方法探讨上述相关因素对于社交焦虑的作用机制。

[1]Nina K,Ry twinski M A,David M,Fresco,et al.Screening for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with the self-report version of the liebowitz social anxiety scale[J].Depression and Anxiety,2009,26(1):34-38

[2]Jie Zhong,Aimin Wang,Mingyi Qian,et al.Shame,personality,and social anxiety symptoms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nonclinical samples:A cross-cultural study[J].Depression and Anxiety,2008,25(5):449-460

[3]钟佑洁,张进辅.大学生评价恐惧在自尊与社交焦虑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5):506-512

[4]司徒巧敏,黎建斌.大学新生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1):1005-1007

[5]高文凤,丛中.社交焦虑与大学生自尊、自我接纳的关系 [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3):276-279

[6]齐玉龙.医学院校大学生失眠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21(3):243-244

[7]汪向东.中国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 ):227-310

[8]龚耀先.艾森克个性问卷在我国的修订 [J].心理科学,1984,4(1):11-18

[9]Fleming J S,Courtney B E.The dimensionality of self-esteem.H.H ierarchical facet model for revised measurement scal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4,46:404-421

[10]Garnefski N,Kraaij V,Spinhoven P.Negative life events,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and emotional problem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1,30(8):1311-1327

[11]朱熊兆 ,罗伏 生,姚树桥 ,Randy P.Auerbach John R.Z.Abela.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的信效度研究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21-131

[12]M egan Flynn,Jelena Kecmanovic,Lauren B.Alloy.An examination of integrated cognitive-interpersonal v ulnerability to depression:The role of rumination,perceived social support,and interpersonal stress generation[J].Cogn Ther Res,2011(34):456-466

[13]Jana Nikitin,Alexandra M,Freund.The role of social approach and av oidance motiv es for subjective well- being and the successful transition to adulthood[J].Applied Psychology,2008,57(1):90-111

[14]郑金香,吴真,吉峰.女大学生社交焦虑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归因的关系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3):212-214

[15]孙淑晶,赵富才.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社交焦虑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3):305-307

猜你喜欢
分组显著性调节
方便调节的课桌
对统计结果解释和表达的要求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本刊对论文中有关统计学表达的要求
基于区域特征聚类的RGBD显著性物体检测
分组搭配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怎么分组
分组
汽油机质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