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家祠碑记辨析

2013-07-05 01:06王恽忠
滁州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碑记吴敬梓吴氏

王恽忠

吴敬梓家祠碑记于2011年春出土于吴氏祖居地西北隅约百步之地。据目击者口述,当时挖机取土时,离地表约1米多深处挖出一块石碑,其碑石质青灰色,纵139厘米,横63厘米,厚12厘米,竖行直书阴刻平首无碑额。在县文管所的呵护下,遂将碑移至吴敬梓故居井旁置之。惜碑的下部断佚,现存可实读文字为657字。字径2厘米,除右角部分字迹漫漶外,余皆清析可辨。此通碑记的出土,为吴敬梓家世研究——荆川公即是吴敬梓的始祖吴聪的字或号,弥补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碑文全称为:“皇清诰赠中宪大夫荆川公支祠碑记”。文曰:

“尝考族繁而后支分,支分而后派别,此宗祠之外所有支祠也。吾兄弟长房(登璜)、次房(登璚)、三房登泰,公建支祠,后必碑残落字,拾叁间,又享堂东厨房叁间(周围)砖墙一道,后园一方;统计木料、砖瓦、石灰、泥木、石工、油漆装修等费共用银(叁)千贰佰□□□□。吴氏碑残落字祠奉祀本支第十世高高祖维聪公派下神主。并议将先考肖生公遗留民田壹分,坐落县北剑舞山,计租伍拾石,提作本支祠堂食(用)碑残落字各房轮流收租,管祭完粮。随田九图十甲,民粮贰两壹钱壹分贰厘。日后各房长子长孙稍有废祭情事,即公同会议开除,不许管祭收租。碑残落字(各)房选择贤子贤孙收租承辨祠内事件,庶几馨香弗替,祠宇长新。谨勒贞珉,垂诸永远,是为记”[1]。

各条开列如下:

——此祭田当日买受方朝德,正价库平绞银叁佰贰拾肆两,赤契一纸,交长房收执,日后长房、次房、叁房子孙不得当卖,废祭,违碑残落字。

—— 祠堂大祭,以冬至为期,管祭者先期打扫洁净,通知本支各支人等,临时不得托故不到。

每祭猪一、羊一、千子(团)爆竹一挂,次碑残落字净酒供饭具要备办齐全。所有祭肉视与祭之人数分给。二十以上者,猪肉一斤,身列胶庠者,羊肉一斤,猪肉一斤;登贤书者碑残落字斤,五十以上者,羊肉一斤,猪肉一斤;七十以上者羊肉贰斤,猪肉二斤。不与祭者不得给肉。每逢除夕,元旦上元灯。由管祭碑残落字。

——祠内神龕一座,供桌一张,锡香炉壹座,锡烛台一对,纱灯八对,方桌两张,板凳捌条,门窗隔扇具全,归管祠人稽查。至屋碑残落字修者归祭人修理,如与大功,长房、次房、三房秉公摊修,不得推诿。

—— 本支长次三等房后人,如有读书出仕,叨沐国恩,必以清白、廉奉、节续增置,俾扩充绵延,引之勿替。

—— 本支荆川公,系第十世高高祖维聪公嫡曾孙。所有维聪公支派下神主,理应一体供奉,惟查各家庙与本支三代外碑残落字位,殆不忘支派所出之意,今倣照家庙供奉,始祖神位于本支派理也。他房不得援以争论。

道光二十二年八月吉日 璜、璚、泰敬立

按:家祠、宗祠皆指祠堂,又名享堂,是同族人共同祭祀祖先的地方。碑文翔实的纪述了吴氏“家祠奉祀本支第十世高高祖,维聪公派下神主”。迨道光二十二年(1842),吴聪裔孙秀良有子三,长房吴登璜,次房吴登璚,三房吴登泰则开始营造吴氏祠堂,立祠规若干条镌刻立碑于祠堂内。碑文云:“本支荆川公系第十世高高祖维聪公嫡曾孙。所有维聪公支派下神主,理应一体供奉……他房不得援以争论。”吴敬梓在《移家赋》[2]中写道:“我之宗周贵裔,久发轫于东浙。按族谱高祖(指吴沛)为仲雍九十九世孙。有明靖难,用宣力于南部。远祖(指吴聪)以永乐时从龙。赐千户之实封,邑六合而剖符。迨转弟而让袭,历数叶而迁居。始祖讳转弟公,自六合迁全椒”。按吴聪是在永乐年间伴随朱棣起兵攻打朱允炆时建功勋,获六合这块封地。迨吴凤时则让袭,移居全椒邑西,今程家市山吴村。清大学士李霨在《吴国龙墓表》中云:“给事玉騧吴公事也。公讳国龙先世居浙东瓯,高祖吴聪迁江宁之六合,又迁全椒,遂为全椒人。曾祖凤、祖谦、父沛……”从上文可见《吴氏家祠碑记》与吴敬梓《移家赋》及《吴国龙墓表》世系相合,佐证了《吴氏家祠碑记》非后人所伪。吴敬梓在《移家赋》中称吴聪为远祖,转弟公(即吴凤)称始祖,显然吴氏家祠是扩大了吴氏支派。凡吴聪的裔孙卒后,其神主(俗称牌位子),都可入祠堂供奉。

按碑文记述,吴聪字荆川。迨清乾道年间,他的裔孙吴秀良因政绩卓然,得到帝王的赐封,于是他的父亲吴虚斋亦得以“诰赠中宪大夫”。这一发现为寻找《吴氏宗谱》提供了重要线索。又《吴氏家祠碑记》的撰文者是谁?因碑的下部残佚,无可考。而肖生公者应是此通碑记撰文的父亲。不然怎能称“议将‘先考’肖生公遗留民田壹分……提作本支祠堂食用。”从碑文记述的方位,应是滁州花山乡方郢村一带地方。笔者于1985年曾在此地发现吴国龙的墓碑墓葬及护坟地,次年又在剑舞山南麓、四暋祠东发现吴虚斋墓碑(见拓片0003)。以此推测吴肖生应是吴国龙的裔孙。惜志乘不详,待考。

邑志载:“吴秀良,字进之,号肖生,乙卯(1759年)举人。充实录舘誉录,为某邸所赏识,延入记室,分发四川,任邻水,岳池等县知县,署打箭炉同知,苗夷杂处,最称烦剧,秀良威惠并用,治理裕如,擢城口厅同知,署崇庆府知府。某邸用兵四川,秀良转输军饷,以功擢成都府知府,历任高廉兵备道。卒。著有《环清山舘诗抄》”[3]。

吴氏享堂有两处,一在吴氏祖居地,另一处在黄栗树老虎塘东南、黄泥(皇帝)河与襄河的交汇处。(《儒林外史》第三十二回所写:看祠堂的黄大因房倒伐树被打,吴敬梓赠金修院一事)。享堂滨溪依山,三间青砖小瓦房,一道砖墙,四合小院,院内植金桂数株,每逢金秋馨香四溢。享堂周边则有吴沛、吴国对、吴国缙、吴旦等人墓葬。享堂供奉的是吴沛等人的神主,还有一张吴氏世系挂谱悬于堂内,惜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享堂沉没水库,守墓人,因筑水库移居滁州花山。

吴聪支派祠堂则毁于咸丰八年,即公元1858年,稔军攻占全椒后,火烧探花第及吴鼒花园,吴家祠堂等都在这次战火兵燹中化为灰烬。伴随时光的流逝,代远年湮,人们对吴家祠堂印象亦逐渐淡漠消失了,而吴氏宗谱又毁于十年浩劫,今吴氏家祠碑记的出土,尤显珍贵,他不仅展现了吴氏祠宇昔日的辉煌,更为吴敬梓家世研究提供了荆川公即是吴敬梓的始祖吴聪的字或号,这是一个重要的实物依据,同时也可窥视吴氏由崇祯三年(1630年)吴国鼎中举发迹,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吴秀良中举;历时长达一百六十余年,“家门鼎盛”,人杰辈出,代不乏人,是后人值得寻觅、探索的课题。

[1] 张其浚,江克让撰.全椒县志·仕籍表[M].民国九年刊本.

[2] 吴敬梓,吴 烺,撰.李汉秋点校.吴敬梓吴烺诗文合集·移家赋[M].合肥:黄山书社,1993.

[3] 张其浚,江克让撰.全椒县志·义行[M].民国九年刊本.

猜你喜欢
碑记吴敬梓吴氏
乾隆《翼宿神祠碑记》与戏神信仰的正名
20世纪以来吴敬梓诗文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轮椅上的好医生,发明“吴氏膏药”
湖湘吴氏响塘纸影戏艺术语言探析
吴敬梓是个败家子?
吴敬梓是个败家子?
《重修建立玉皇庙记》碑
单宝塔诗
重修龙泉寺碑记所见明代寺院经济
吴氏温阳助减汤治疗甲减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