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各省市地理学科教科书评介

2013-07-05 01:15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0241段玉山姜君轶
地理教学 2013年22期
关键词:教学大纲教材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0241) 段玉山 姜君轶

教科书是人类文明传承的工具,教科书的历史是社会政治史、文化史、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对教科书的研究,我们可以对社会、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历史发展进程、规律获得丰富的理解。尤其在改革开放初期,1976年开始“我国地理教育重新进入了有序并进一步探索的过程。”“先是恢复了“文革”被破坏的中小学地理课程,使地理教科书的编写走向有序。随后,在义务教育的实施中对地理课程重新调整,地理教科书的编撰也取得了一些突破。[1]”本文总结了改革开放初期各省市地理学科的教科书,并从整体概况和各时期阶段特点两个方面加以评介。

一、改革开放初期地理教材的整体概况

我国早期实行“一纲一本”,即全国统一使用一套地理大纲版教材,这种情况持续了很久,之后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才开始逐步向“多纲多本”“一标多本”演进,就是从这个时间开始,涌现了大量地理教材研究成果,可谓“百花争艳”,推动了我国地理教材的快速发展。本文所谈的就是改革开放初期这个时间段的地理学科教科书评介。

1. 改革开放初期地理教材版本整理

据本文总结,改革开放初期1977至1989年共十二年间除去人民教育出版社以外一共由不同地区不同出版社共出版了20本地理教材,本文将这些教材根据出版时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7年至1985年出版的教材,共18本,第二阶段为1986年至1989年出版的教材,共2本。具体情况详见下表。以下出版社基本囊括了东中西北部的几个重要省市,涵盖了内地沿海,发达城市区、发达农村以及普通农村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此外,除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81年和1989年分别出版了两版教材以外,其它地区均只有一份比较完整的代表性教材,这也显示了不同地区不同的地理教材发展历程。

表1 1977至1989教材概况一览表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全文图像库”的电子版教科书。

2. 改革开放初期地理教材编写依据以及编写背景

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布执行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共有6部,这些教学大纲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的思想和社会需求,反映了地理课程设计思想和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2]。与此同时,这些地理教学大纲更是地理教材编写的依据和参考。1977年至1989年期间的地理教材有不同的地理教学大纲指导,分别是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0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6年《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以及1988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初审稿)》,其中1980年教学大纲是在1978年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修订的,改动较小。本文对教材的分段就是根据这些不同的地理教学大纲以及具体教材版本情况,以下将对其背景进行分别阐述。

第一阶段为1977年至1985年出版的教材,此阶段教材参考的是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1980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将1977年出版的教材也归入这一阶段是因为早在1975年5月-10月,教育部部长周荣鑫就已经想根据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开始积极整顿教育工作,力争使教育战线上的混乱局面有所扭转。即使邓小平已经不断重申教育的重要性:“我们的文化教育也要整顿”,“现在相当多的学校学生不读书,这也不符合毛泽东思想”,“坚定地支持和领导了教育整顿工作”[3],但由于“四人帮”等政治因素而未得偿。1976年10月,粉碎以江青为首的反革命集团以后,又经过两年多的拨乱反正,国家才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小学教育在一片废墟上逐渐得恢复和发展,呈现中兴的局面[4],中小学地理教育也随之振兴,之前的想法才得以实施,因此在1977年涌现的这批教材与之后才推出的1978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比较符合,反倒是与之前1963年《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相差较大,因此归在这一阶段内。此外,1978年制订的教学大纲也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首部地理教学大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977年8月4日至8日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该会议旨在探讨科学研究怎样搞的更快更好些,教育怎样才能适应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凸显出来教育的重要性。会中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他认为“教材是关键,教材不但应反应先进的科学文化水平,而且应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是对教材改革的要求。而1977年正式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也让更多知识分子以及对知识有追求的人看到了未来和希望,他们也亟需好的教材作为拓宽知识的工具,地理作为高考的科目之一也受到了关注。这些都对该阶段的地理教学大纲以及地理教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外,1977年8月20日,旅行者2号飞船被发射;9月5日,旅行者1号飞船被发射;1979年9月1日,先驱者11号飞跃土星等事件的发生也让人们开始关注起地理这门学科。

第二阶段为1986年至1989年出版的教材,此阶段教材参考的是1986年《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1988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初审稿)》。“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草案)》的颁布,标志着中学地理教育发展进人到一个新的时期。”[5]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草案)》的颁布在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第二阶段的教学大纲由此而出,第二阶段的教材也就应运而生。

1985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中心议题就是教育体制改革,会中对《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进行了探讨,并在会后的5月27日由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由此揭开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序幕。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并正式以法律的形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自1986年7月1日起施行),规范了教育领域并显示出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此外,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73秒钟后爆炸遇难;2月1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月9日,哈雷彗星的回归等与地理息息相关的事件的发生也引起了人们对地理的关注,这些都加强了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阶段教材发展轨迹

由于不同阶段的教材编写背景不同,指导大纲不同,产生了一些阶段性的教材特点,本文从内容、板式、活动这三大方面入手,对其发展轨迹进行了分析。

1. 内容选取紧跟时代发展

第一阶段的地理教材内容受政治环境的影响较大,体现出了浓重的时代色彩。

首先,教材内容时常提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作为指导。这是由于1978年的教学大纲中提出:“讲述地理环境必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选择教材、组织教材、阐述教材。”例如,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上海市中学课本地理上册第一编第一章“宇宙”中写道:“恩格斯指出:‘时间上的永恒性、空间上的无限性,本来就是,而且按照简单的字义也是:没有一个方向是由终点的,不论是向前或向后,向上或向下,向左或向右’”,“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诸如此类的例子在此阶段教材中还有很多。当时我国尚在亲苏阶段,引进了许多前苏联的优秀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的语录思想,同时对于带领我国走向未来的我国革命领导人的思想也以不同渠道深入贯彻。教材中这部分的内容体现了该阶段的时代特征和指导思想。

其次,教材内容有较浓的政治色彩。例如,在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湖北省初中试用课本地理上册第二编第一章“国土和人民”中写道:“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人民共和国,是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亲手缔造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三大革命服务”,“这对‘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政治意味浓重的语句也是该时段的时代特征的体现。

第二阶段的地理教材内容已经脱离了前阶段的时代特色,展现出的是比较科学和现代化的思想。

首先,地理教材内容体现科学发展观,贯彻了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的教育。例如,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四年制初级中学实验课本地理第二册第十章“中国的人口和民族”中写道:“因此,人口过多和过少都是不好的。人口数量的多少必须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必须和自然环境所提供的资源相适应。”同册第十二章“中国的土地资源和农业”中有“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一种可以更新的自然资源。瘠薄的土地,通过合理的施肥管理,可以逐渐变成肥沃的土地。但是如果滥垦滥用,利用不合理,土地资源也会变坏,并且在短时间里很难得到恢复。”从以上文本中,不难发现,对比第一阶段而言,教学内容观念更科学,当时社会发展虽然仍然属于粗放型,但是在地理教材中已经开始灌输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虽然没有一些具体的保护方式和措施的详细介绍,但是已经开始让大家意识到一味要求增长人口以强国壮国是不科学的,一味相信我国地大物博而不合理利用资源是不利于国家发展的。因此,地理教材中这部分的内容已经体现出了该阶段时代发展时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视。

其次,地理教材内容更有前瞻性。邓小平在1983年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成为此后中国教育不可动摇的指导原则,对该阶段的影响深远。这在地理教育中也有体现。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四年制初级中学实验课本地理第十一章“中国的水利资源和利用”中有“我国的水能资源丰富,但绝大部分尚未开发利用。为了加快电力工业的发展,今后我国将大力发展水电,除建设一些大型水电站外,山区农村要普遍建立小型水电站,以解决广大农村电力不足的问题。”就体现了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体现了内容的前瞻性。这也符合该阶段教学大纲中“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以先进的地理科学知识,我国和世界的地理状况,以及发展变化的观点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成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社会主义公民。”在地理教材中加入前瞻性的内容,使得学生们更了解了未来我国发展的方向和我国的薄弱之处,不仅可以使学生们对国家的发展更有信心,而且也可以使一些有志青年坚定信念,更有目的性地培养锻炼自己,将来为国家效力。

2. 板块设计由单一变丰富

第一阶段的教材板块设计单一,基本以课文为主,仅在之后有一些复习思考或是练习栏目的设计,起到了巩固之前所学知识的作用,以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天津市高中试用课本地理为例,教材在每节之后设置了“复习思考题”这一板块。例如在其上册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部分的最后,有设计如下:

复习思考题:

1. 人们是用什么原理和方法来说明地球自转的?

2. 什么叫恒星日、太阳日、恒星年、太阳年?

3.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状况有何不同?地球的偏转力是怎样产生的?

4. 人们是用什么原理和方法说明地球是绕太阳公转的?

但是教材板块设计仅仅满足巩固知识,指导学生复习思考的需求显然是不足够的,而且由于社会发展原因,该阶段教材为黑白印刷,又多为平实的文字表述,缺乏生动多变的各种语言风格,少图片少表格呈现,已经容易给学生枯燥的印象,再结合不那么丰富的板块设计,很难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乐趣与兴趣。

第二阶段的教材板块设计丰富,数量明显增多,在课前、课中、课后都有一定的分布。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四年制初级中学实验课本地理为例,分为正文前的“你知道吗?”,正文中的“想一想”、“找一找”、“查一查”、“算一算”、“试试看”、“看一看过去”、“选读材料”,正文后的“思考与练习”以及设置在每个章最后的练习课。例如,对应第一阶段所举案例的此书第一册第一章“地球”的第四节“地球的运动”中,各版块设计如下:

想一想:

在一天里,我们能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的现象。在一年里,我们能看到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而且,夏季白天长、夜间短、正午太阳升得高;冬季白天短、夜间长、正午太阳升得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

思考与练习:

1. 为什么地球上不同的地方,获得的太阳的光热不同?

2. 北半球夏至日,地球上什么地方终日不见太阳,出现极夜?这时地球上哪里昼夜长短相等?

3. 春分日、秋分日阳光直射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这两天地球上各地的昼、夜长短相等?

练习课:

1. 地球与周围的星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您能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个实例吗?

2. 填表

经线 纬线含义特点指示方向长短与赤道关系

3. 赤道的纬度是____度,北极的纬度是____度。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____度;日界线的经度是____度。

4. 东十区的中央经线是____度;西四区与西三区的日界线是____度。

5. 在一天中,当伦敦太阳升得最高时,北京时间应是____时,纽约的区时是____ 时。

6. 地球表面全年均是阳光斜射的地区在____ ,每年有两次阳光直射的地方时在____的地区。

选读材料:北极的极昼和极夜

从北极往四周看,四面八方都是南,在那里不能根据太阳的方位来判断时间;也不能按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老规矩行事,因为一年只有一个“昼夜”。太阳从地平面露出头来并不马上升起,而是沿着地平圈打转转,然后才一点一点得升高,好似沿着安装在天球内壁上的螺旋形转梯,盘旋上升。夏至时升得最高,以后又沿着转梯缓缓下降直到降到地平线上,半年的白天就是这样度过的。

长夜往往是苦难的象征,然而极地的极夜,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黑暗可怕。基地的极昼异常寒冷,甚至风也好像被冻僵。但天空经常是晴朗的,当月亮半圆的时候,就一天天升起,并且终日不落,满月时升得最高。月光如雪,雪映月光,使得地面景物依稀可见。极地的长夜,有时还会出现奇妙的景象——极光。极光出现时,夜空忽明忽暗,变幻多姿。有时显现黄色和绿色的光弧,悬在半空;有时五颜六色的光线到处晃动,好像节日之夜的焰火;有时好像挂在天空的巨大彩色帷幕……五彩缤纷的极光,把高纬度地区的长夜装点得格外美丽。

通过以上所列举的这些板块的设计,可以明显感受到板块设计由单一变丰富的特点。相对第一阶段教材而言,第二阶段教材不仅可以更全面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印象,通过填表等方式总结归纳知识,而且可以在课前以“想一想”等板块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方式引入课程,培养了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在课中以“找一找”、“查一查”、“算一算”、“试试看”等板块活跃课堂气氛,重新抓住学生注意力,并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寻找有用信息,以及通过具体的文字表述帮助学生培养其它各类实践能力;在课后以“练习课”板块快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重点,以“选读材料”板块的设计拓宽了知识面,让学有余力以及感兴趣的同学有了探究的方向。虽然,此阶段教材仍然是黑白印刷,但是通过丰富的板块设计,相信可以激发更多学生对地理的热爱。

3. 活动设计由少变多,由枯燥变生动

第一阶段的教材活动部分较少,仅有一些“实习课”的活动设计,对学生而言比较枯燥,不足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作用也比较单一。例如,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天津市高中试用课本地理上册第二章“地壳和地表形态”中有文本如下:

实习课:

(1)认识几种常见的造岩矿物,如石类,正长石、斜长石、白云母、黑云母、方解石、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橄榄石等。

(2)认识几种常见岩石:如花岗岩、流纹岩、安山岩、闪长岩、玄武岩、辉长岩、橄榄岩、沙岩、石灰岩、砾岩、页岩、白云岩、大理岩、蛇纹岩、片麻岩等。

(3)认识几种金属矿石:如铁矿、锰矿、铜矿等。

这类“实习课”的设计操作性、知识性较强,趣味性、探究性较弱,仅仅明确了活动目的,也缺乏一定的活动过程指导,只能帮助学生培养单一的能力,如之前例子中的观察、观测能力,此外由于语言表述不活泼不生动,也很难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激发他们的形象思维。

第二阶段的教材活动部分较多,如之前提到过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四年制初级中学实验课本地理的一些“想一想”、“找一找”、“查一查”、“算一算”、“试试看”、“看一看过去”等板块,这些板块里设计的活动内容丰富,在兼顾了掌握知识的同时,也颇富趣味性。例如,在教材中的第一册第八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中有活动设计如下:

查一查:

长江、黄河、珠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都流向哪里?是内流河还是外流河?

以上实例展现了活动设计的变化,第二阶段通过更多的活动以及更生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共同发展,比起第一阶段单纯的实习课要进步许多,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更得学生的喜爱。

图1 内外流区界限图

找一找:

在中国地形图上,请你找出长江的位置,指出长江流经了哪些省(自治区、直辖市)。

这些活动放在教材中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活动目的明确,内容丰富多样,生动有趣,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如之前例子中的读图能力,还有其它类似计算能力、思考能力、对比分析能力、实践能力等等。这些活动设计小而精,既不占用太大的篇幅,又通过配图等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还将地理知识与生活中的内容关联起来,帮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拉近了他们与地理学科之间的关系。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教育事业重整旗鼓,地理教育也在一步步探索发展,各个阶段都有各自的代表特色,总体呈现了内容因时而变,板块设计由单一变丰富,活动设计由少变多、由枯燥变生动的发展趋势。

[1] 石鸥, 赵志明. 地理教科书60年之发展[J]. 地理教学, 2011,3.

[2] 启泉. 地理教育展望[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邓小平. 邓小平论教育[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 杨尧.中国近代中小学地理教育史(下册)[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5] 李文田, 李家清. 中学地理教材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思考[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9,3.

猜你喜欢
教学大纲教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以纲为要,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上海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建设实践探索
以人为本 以纲为纲
——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实践与探索
互动式教学大纲在本科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以《工程制图与识图》为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