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忠海
(华东师范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上海 200062)
当今时代,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已成为国际社会教育和社会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形成学习型社会,既需要具有正式组织边界的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也需要无正式组织边界的学习共同体为基石。其中,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的探索,已成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富有创意而又有重要价值的命题。本文仅就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的意涵、价值、构架、生成原则和要点,以及推进策略和机制等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研究表明,“共同体”(community)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进。当代语境下的共同体,一般是指以某种共同价值或共同利益为纽带生成的社会群体。特别是其中以创造实践为主要活动内容的、以知识创建为共同目标的社会群体,是知识社会成长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学习共同体,是“学习”和“共同体”融合的产物。其融合的根本缘由,在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带来的科技快速发展和变革。综合国内外学者主流观点,学习共同体是指以学习为核心理念和主要实践活动,以自主、协商、共享为基本特征,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生成的一种充满活力、富有成效的非传统社会群体。
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是学习共同体的发展,是指区域范围内,多种终生学习共同体生成的网络状有机综合体。相对于学习共同体而言,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一方面具有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特性;另一方面又有明显的差别,主要表现为:一是学习共同体可以是“脱域”的,而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则有特定的区域;二是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是综合体,其内在组织结构比学习共同体复杂得多;三是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强调“终生”,显然较一般学习共同体,其内涵和构成不尽相同。
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而知识经济的发展,又依赖于知识产业的发展。知识产业,包括知识生产业(研究与发展等)、知识传播业(教育业、信息业、文化业等)、知识服务业(专业服务等)。学习共同体,特别是高层次学习共同体,是以知识创新和建构为目的社会群体,是以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平台,其生成和发展显然有利于知识的生产业、传播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知识社会的发育和发展。
研究表明,要形成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需要夯实终生学习的社会基础,搭建终生学习的服务架构,形成终生学习的文化氛围。而学习共同体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充满活力和富有生命力的“社会学习基因”,对满足上述的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均有其独特的作用。
学习共同体十分关注共同体每一个成员从新手向熟练者成长的过程。其强调资源共享和成果分享,强调相互学习、相互协作和相互支持,成员之间的意义协商和身份建构是学习共同体的本质特征。这些,显然有利于学习共同体成员的成长和发展。
在区域范围内,经政府引导力、行业推动力、市场调节力、成员单位主体力等“多力合一”的推动下,可形成多元终生学习共同体。二元终生学习共同体,如公共社区与企业园区、公共社区与教卫园区、公共社区与商务园区等生成的终生学习共同体;三元终生学习共同体,如公共社区、企业园区、教卫园区共同生成的终生学习共同体;四元终生学习共同体,如公共社区、企业园区、教卫园区、商务园区共同生成的终生学习共同体;乃至于五元、六元等终生学习共同体。
不仅如此,终生学习共同体可以是多层次、多形式的。就多层次而言,既有区、街镇、居民小区不同层级终生学习共同体;又有不同层次的区域成员单位之间生成终生学习共同体。在区域内,有中央所属单位、市属单位、区属单位等,它们之间也可以生成终生学习共同体,如大学校区与基层社区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就多形式而言,终生学习共同体生成和运作的内在机制是不尽相同的,有共立目标机制、会议协商机制、项目合作机制、平台对接机制、交流互动机制等等。
概言之,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的框架,是一种多类型、多层次、多形式的网络结构体系,见图1。
图1 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框架
(1)主体性原则 这是学习共同体成员的主体角色所规定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性,是能动性、创造性的前提,能动性是主体性的基本标志,创造性是能动性的最高体现。主体性原则,应贯串于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生成的全过程及其诸基本环节。
(2)民主性原则 这是学习共同体的性质和本质特征所规定的。民主性,主要体现在成员间平等性、协商性,包括共同体目标的平等协商、实践活动的平等协商、知识建构的平等协商、成果分享的平等协商,等等。民主性原则,应贯串于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运作的全过程及诸方面。
(3)共享性原则 这是学习共同体的性质和宗旨所规定的。共享性,包括共同的事业、共享共同体资源、分享共同体成果、成员共同发展,等等。共享性原则,这既是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之源,也是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富有生命力之内在机理。
(1)要协商取得成员间共同的思想认识 其中,特别要对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生成的价值取向达成共识。这是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生成的思想基础。
(2)要协商形成成员间共同的目标追求 共同的目标,不仅是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成员间合作之源,也是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及其成员发展的方向和内源性动力。
(3)要协商设计成员间共识的学习实践方案 围绕共同目标,协商选择共同体某阶段学习实践的方案,包括确定成员间共同关注的学习实践内容,建立成员间共同认可并承诺实行的学习实践制度,创设有利于成员间对话互动协商的学习实践方式,等等。这是生成和运作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的中心环节。
(4)要协商确定成员的身份建构及其运作的内在关系 这不仅保障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有序并有效地运行,而且可依据身份及分工,赋予成员相应的职责和权力,发挥成员的潜能,促进成员在践行共同体角色过程中更快地成长和发展。
(5)要协商制定成员间公认的学习实践激励措施
实践证明,相对于学习型组织而言,学习共同体通过其成员间协商,更能制定出符合共同体实际的激励举措。这是增强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及成员成长和发展的动力。
基于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是多种终生学习共同体网络结构的有机综合体,因而要研究和探讨其推进的策略和机制。在实践中可采取如下的策略。
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的生成是一个过程。我们在展开推进工作过程中,要强化过程意识,切忌操之过急,一蹴而就。难度小的或条件较成熟的终生学习共同体可先推进;难度大的或条件还未成熟的,可创造条件再推进。这样,推进的范围可逐步扩大,推进的层次可逐步深化,使区域逐渐形成多种终生学习共同体的有机综合体。
基于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由二元、三元……多元终生学习共同体构成,因而双边、多边推进生成终生学习共同体,是全面推进的基础和组成部分;而全面推进终生学习共同体生成,又是双边、多边推进的背景和条件,有利于双边、多边的推进。据此,推进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应采取双边推进、多边推进、全面推进并举策略。当然,在推进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的初始阶段,往往更多地表现为以项目启动,实施双边、多边推进。
基于区域内组织结构的复杂性,既有体制内外不同的组织单位,又有不同层级的组织单位,因而利益互惠共享是推进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的内在机理,也是生成区域内各类终生学习共同体的内在驱动力和核心。具体而言,在推进过程中,只有真正给区域内诸组织单位及其人员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新的空间、新的效益,诸组织单位才会把“终生学习共同体”生成真正转化为内在的要求,并积极参与其中。据此,着力营造诸组织单位新的共同利益生长点,不失为推进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的一种比较实际可行的策略。
就推进机制而言,应形成和实施功能性机构与跨组织权威机构相结合的协调机制。功能性机构,是指政府、诸组织单位;跨组织权威机构,在这里是指终生学习共同体的协调机构,如终生学习共同体协会、终生学习共同体联盟等。在跨组织权威机构未形成前,原有的功能性机构是协调主体,应着力发挥作用;当跨组织权威机构建立后,原有的功能性机构应渡让部分权力给跨组织权威机构,发挥其协调的主体作用。在区域内应建立政府与该权威机构的协商机制,特别在讨论并决策终生学习共同体的深层次问题时尤为如此。
[1]叶忠海.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理论和实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2]叶忠海.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的内涵、特征和要点[J].中国人才,2006,(2):25-28.
[3]成新轩.欧盟经济政策协调制度的变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