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乡镇大产业
——南充市高坪区鄢家乡花椒产业发展记实

2013-06-27 05:53张国洪南充市高坪区鄢家乡农业服务中心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3年5期
关键词:花椒家乡基地

□张国洪/南充市高坪区鄢家乡农业服务中心

小乡镇大产业
——南充市高坪区鄢家乡花椒产业发展记实

□张国洪/南充市高坪区鄢家乡农业服务中心

南充市高坪区鄢家乡地处高坪东南边缘,与广安岳池县交界,距高坪区城区45.6km,幅员面积23.8km2,耕地面积388.3hm2,辖7个行政村,59个社,21206户,农业人口6 886人;系高坪区最远最高乡镇,全乡呈山丘地貌,土壤以紫色土、红棕泥土、红石骨子为主,受地理位置、恶劣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致使农民群众增收困难,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建设几经周折仍停滞不前,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缓慢。传统的小农意识禁锢着鄢家乡人的思想,仅靠几亩薄地,维持着生计,农业天然地成为了鄢家乡的主产,但同时也成为了制约鄢家乡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摆脱贫困落后面貌,带领全乡人民共同富裕奔小康,已成为历届党委政府首要课题。如何充分发挥地区的区位优势、自然优势,走“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富民强村”之路,已成为发展的必然,一个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共识应运而生。

1确定发展方向,锁定发展目标,形成了发展共识

产业发展,必需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方向。2009年,鄢家乡党委政府从西南农业大学请来教授,对全乡的农业基础条件进行了详细测量和综合分析,该乡土壤以紫色土、红棕泥土、红石骨子为主,丘陵宽谷的中上部或丘陵的坡腰上坡及顶部主要为红石骨子土。耕地碳酸钙含量平均为16.98%,pH值7.9~8.2。花椒为浅根性树种,耐贫瘠,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pH在6.5~8.0范围内都能种植,以pH在7.0~7.5的范围内生长最好。年均气温在8~10℃的地区均能栽培,花椒喜光照,一般要求日照数不少于1 800h;多在山地上栽培,其根系耐水性差,低洼易涝地不宜种植。综上所述,鄢家乡红石骨子土宜种经济作物——花椒。

产业发展,主体是人,关键是思想。怎样才能让群众认识到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得让群众自己相信。2010年4月,该乡党委政府组织规划区内的村社干部和群众代表130余人到重庆的江津、壁山花椒基地考察学习。回来后,先在乡领导班子中统一思想,然后,在乡村干部中统一思想,召开全乡动员大会,进行了安排部署。确定了在广福寺村、石坝子村、金锁桥村、高木桥村、土巴寨村5个村建133.33hm2花椒基地,分两期完成,一期工程在广福寺村、石坝子村建66.67hm2,2010年完成,二期工程在金锁桥村、高木桥村和土巴寨村建66.67hm2,2011年完成。2010年3月,该乡成功引进了四川荣升农业有限公司和重庆江津花椒基地业主共同投资新建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型花椒基地。随后,各村认真召开了村民代表会和群众大会,形成发展花椒产业的决议。同时,一个星期召开一次督办会和广播会,广泛宣传发展花椒产业的好处和优势,深入分析花椒产业发展的市场前景,给群众算好六笔帐,即对比帐、投入帐、政策帐、效益帐、风险帐、长远帐,同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讲解栽培技术,有力化解了群众怕栽不活、怕别人偷、怕不结果、怕不值钱、怕卖不出去的心理。截至目前,鄢家乡栽植花椒近200hm2,24余万株,涉及5个村20个社,涉及农户927户2 894人。2011年6月,为进一步提高群众对花椒产业的种植信心,该乡又组织部分群众、人大代表共计150余人到重庆两个花椒基地考察花椒的产量及市场。亲眼目睹了花椒高产和可观收益的群众和人大代表回去宣传后,群众的思想更通了,步调更一致了,全乡上下形成了认识大提高、思想大统一、作风大转变、工作大落实、种植大规范的花椒产业发展态势,掀起了花椒产业发展的新高潮。

2创新机制,引进业主,实现了农企双赢

产业发展成败之基在于机制,机制之本在于富民。纵观现在产业发展模式,可谓是五花八门,但唯有双赢走得更远。在落后偏远的鄢家乡,群众的文化水平不高,分散自主经营不可行,必需得走业主带动的模式。通过发放民意调查表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结合鄢家乡实际,确定了适合鄢家乡发展的新机制。百姓以土地入股,业主负责栽植、管理等其它所有一切投入,收益分红比例为3∶7,同时还成立花椒专业合作社,负责联系客商、商谈价格、签订合同、保证品质、组织收购。为更大程度地保障老百姓利益,该乡还同业主约定了基地百姓在分红时可选择分实物和现金两种方式,基地平时的务工优先雇佣基地百姓,且最低工资为30元/天。据统计,基地累计支付民工工资已达20余万元,单户最高务工收入额达6 000元,人均可达1 200元。通过最保守计算,基地每公顷产11 250kg,10元/kg,百姓每公顷可分得利润33 750元,加上每公顷9 000元的务工收入,每公顷可获得收入42 750元,比传统的种植每公顷可增收22 500~30 000元。让农户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同时也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农民投资零风险。2012年7月份,一期的53.33hm2花椒进入初产,共产青花椒16万kg,平均产量超过3 000kg/hm2,按市场价12元/kg计算,产值约为192万元,按合同比例分成,仅2012年,该乡农户就能分红64万元,人均增收300元。

3规模种植,科学管理,粗放型向精细型农业转变

“三分栽,七分管”。质量标准决定开头起步成败,开头起步决定今后发展规模。发展花椒产业只有采取过硬的技术,全面考虑不利因素,才能确保花椒苗成活。对此认真研究、想尽办法、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进行专门的考察,选择了最适应的品种,应用了必要的管理模式。公司用年薪6万元每人的高薪聘请两位专业技术人员长驻鄢家花椒基地,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目前,整个基地严格按“五个一”栽培技术(选一块好地、选一批好苗、挖一个蓄水池、施一种配方肥、建一条机耕道)进行栽植。按“四个进行”的要求(每年进行1~2次培根垒土、进行2~3次病虫害防治、进行3~4次树型修剪、进行5~6次施肥)进行管护。目前二期新植的花椒超过66.67hm2,在2013年6月初产,让基地群众感受到科学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

产业发展与水土治理有机结合。基地位于山坡,水土保持是一项重要工作,整个基地在建设中始终坚持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在基地建标准化蓄水池22处,修建灌溉渠、沟5 000m,硬化基地便道5 000m。每块地块均按照“流水有渠、存沙有凼、蓄水有池、泥不下山,水不乱流”的标准,做到山、水、田、地、路的综合整治。整个基地呈现出路相通、沟相连的标准化农业园。

科技培训为基地提供人才支撑。在狠抓花椒基地建设的同时,大做科技助农文章,提升花椒品质。把科技推广和科技培训作为提升花椒产业开发层次和水平的两个车轮,强力驱动。该乡成立了花椒技术服务中心,村上成立了花椒服务站,形成了“乡有中心村有站,户有花椒技术员”的服务网络,同时制订了鄢家乡花椒集约化栽培技术规程、鄢家乡青花椒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举办花椒病虫害防治、土肥水管、修枝整形等各类培训班,使每户农家都有管理花椒的行家里手。

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花椒附加值。在抓花椒规模和质量的同时,不断延伸花椒的产业链,提升花椒的附加值。在基地规划了办公楼、加工车间、保鲜车间、冻库。2012年5月已完成了占地1 200m2办公楼、加工车间建设;2013年6月初完成保鲜车间、冻库的修建任务。现在,基地的青花椒在产地便可实现销售、加工、保鲜和贮藏。产出、销售、精加工的产业链自然形成,实现了粗放型农业向精细集约型农业产业模式的自然转换。

4整合资源,合理调整,拓展产品,面向未来绘蓝图

花椒产业是鄢家乡的支柱产业,有发展的独特资源优势。鄢家乡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立足自然条件,整合林业资源,加快低效林改造,正确处理“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民要增收”三者之间关系,真正使花椒成为鄢家乡特色支柱产业,实现生态增效,经济增收的目标。

一手抓基地建设,一手抓市场营销,这是青花椒得以成为鄢家乡重点支柱产业的关键。将通过互联网、花椒节等宣传形式,精心打造“土巴寨”青花椒品牌形象。随着产业化经营的不断进步,鄢家乡青花椒的规模效益不断增加,到时鄢家乡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川东北最大花椒基地”。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鄢家乡党委、政府以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最终目标。对青花椒产业发展,鄢家乡党委政府做出了明确规划:在管护好现有花椒的同时,每年新建青花椒标准化示范基地1个,使青花椒基地栽植面积持续增长;分阶段建成鄢家乡青花椒深加工厂,实现产值翻番。同时将产业发展、新村建设以及旅游结合起来,促进鄢家乡经济社会综合全面发展。乡党委书记曾志刚如是说“今后将继续努力,将花椒产业做大做强,唱响‘土巴寨’品牌,带动更多农户增收。”

猜你喜欢
花椒家乡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我国古代的玫瑰:花椒
当前花椒价格走低 椒农如何积极应对
我的基地我的连
摘花椒
花椒泡脚好处多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