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世友/广汉市
机械化插秧技术规范化探索
□林世友/广汉市
机械化插秧技术的规范化包括育秧和插秧的规范化。特别是在育秧环节实现规范化,才能培育出形状规范、根部盘结良好、秧苗均匀健壮的标准秧块(如图1),为机械化栽插奠定良好的基础。
图1秧苗均匀健壮的标准秧块
1.1秧厢的制作
在制作秧厢时,应做到“平、实、光、直”,特别是要做到“平”和“实”,“平”可以防止秧块变形,后期形成的秧块平整。秧厢实,利于土壤中水分和营养的正常传输,防止出现小块秧苗变黄甚至死亡的现象(如图2),造成后期栽插时漏插率高。厢面宽度留足1.4m,防止秧块两端悬空或者变形(如图3),造成栽插时秧块容易起拱、翻转,并为后期插竹拱留下充分的间隙。
图2秧厢不实造成死苗
图3秧厢过窄造成秧盘两端悬空
1.2催芽
在撒种前应当用催芽剂对种子进行催芽,破胸即可。确保出苗整齐,无分层现象。如果不催芽,容易出现发芽率低、出苗不整齐和分层的现象;如果催芽时出芽过长,播种时容易伤芽。
1.3铺放秧盘
铺放秧盘时要做到整齐,飞边应重叠,确保无间隙,预防后期杂草生长和秧盘边缘水分散失。如果因水分散失造成边缘秧苗死亡(如图4),后期在此行将出现约3m的漏插段。
图4飞边未重叠造成水分散失
1.4铺放底土
底土的厚度应占秧盘高度的2/3,约2cm。太薄,形成的秧块在栽插时容易起拱堵塞,造成漏插;过厚,后期秧块在插秧机上容易出现卡滞的现象,也容易造成漏插。
1.5均匀播种
在育秧面积大的情况下,播种前应进行发芽试验。如果发芽率偏低,应适当提高播种量。一般情况下,我们建议播种量为每盘干种55~60g。如果前茬是蔬菜田,能确保在5月10日前进行栽插,播种量可适当提高,最多可提高30%。相反,如果栽插时间较晚,在5月底6月初才能插秧,则应适当降低播种量,但是最低不少于每盘55g。现阶段的播种方式主要是人工撒播,建议将整厢的芽谷称好后,分三次进行撒播,第一次初撒,播种人员可站立在秧沟中粗略撒播约50%的种子;第二次细撒,播种人员略为倾斜身体,均匀撒播约30%~40%的种子;第三次补撒,播种人员弯下身体,手靠近秧盘,对播种较少的地方进行补撒,确保播种均匀。播种的均匀度与漏插率的高低有直接的关联,均匀度差,则漏插率会明显上升。若播种密度太低,将至少造成连续2穴的漏插(如图5)。
图5播种密度太低造成漏插
1.6盖种
盖种时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浅盖,以免影响种子发芽时呼吸作用的进行;二是要确保种子被盖住,防止揭膜后外露的种子被小鸟吃掉,或者被直射的阳光晒死。
1.7浸水盖膜
盖膜前应当确保秧盘内水分充足,建议放缓水浸透后,自然落干。切忌用洒水壶淋水,以免造成表面淋湿结壳,下面土壤却依然干燥的现象,影响种子出芽。盖膜时要注意插竹片的位置应距离秧盘边缘5cm以上,防止高温水蒸气形成的水滴烧伤秧苗。
揭膜后,为确保秧块的形状呈长方形,且边缘笔直,同时利于秧盘边缘的秧苗保持水分,应当用泥土在秧盘的四周堆积,形成小护墙(如图6),确保培育出的秧块形状规范,出苗完整。秧块边缘无小护墙,由于缺水秧苗大量死亡(如图7),会形成3~5cm宽的无秧带,后期插秧时将出现很长的漏插带。
图6泥土护边
图7无泥土护边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采用旱育秧的管理方式,以利于秧苗高度的控制和根系的发育、盘结。前期要注意防范倒春寒、后期要避免高温烧苗,同时要积极预防青枯病和立枯病的发生,确保秧苗均匀健壮生长,达到机械化插秧的要求。
3.1大田施肥
机耕作业前,大田应施足底肥,每公顷施碳铵600kg、磷肥600kg或者施有效含量40%复合肥375~450kg。
3.2大田耕作
旋耕深度8~10cm,要求地表起浆平整,整好后自然沉实1~2d,插秧时水面控制在0.5~3㎝以内即可。如果田间秸秆较多,或者机耕时要实施秸秆还田,则要求机耕时田间水的深度切莫过深,最好不超过5cm,以免影响埋草效果,让秸秆大量浮于表面,最终影响栽插质量。
4.1看苗施好送嫁肥
要使移栽时秧苗具有较强的发根能力,又具有较强的抗植伤能力,栽前务必要施好送嫁肥,促使苗色青绿,叶片挺健青秀。施肥时间应根据机插进度确定,一般在移栽前3~4d进行,用肥量及施用方法应视苗色而定。叶色褪淡的秧苗,每公顷用尿素60~67.5kg,兑水7 500kg于傍晚均匀喷洒,施后再洒一次清水以防肥害烧苗;叶色正常的秧苗,每公顷用尿素15~22.5kg兑水1 500~2 250kg进行根外喷施;叶色浓绿的秧苗,切勿施肥,应控水以提高苗质。
4.2适时控水炼苗
移栽前通过控水炼苗,可减少秧苗体内自由水含量、增强秧苗抗逆能力。控水时间因天气情况而定,一般移栽前3~5d控水炼苗。阴雨天气应排干秧沟积水,特别是在起秧栽插前,下雨前要盖膜遮雨,防止秧块含水率过高而影响起秧和栽插。
4.3坚持带药移栽
机插秧苗由于苗小,个体较嫩,易遭受螟虫、稻蓟马及稻蟓甲的危害,栽前要进行1次药剂防治。在栽前1~2d每公顷用2.5%快杀灵乳油450~525ml兑水600~900kg进行喷雾。在稻条纹叶枯病发生区,防治时每公顷加10%吡虫啉乳油225ml,控制灰飞虱的带毒传播危害,做到带药移栽,一药兼治。
5.1正确起运备栽
根据不同的育秧方式采取相应起运措施,尽可能减少秧块搬动次数,确保秧块尺寸不变形,防止失水枯萎,做到随起、随运、随栽。遇烈日高温,运放过程中要有遮阳设施。特别是软盘秧,有条件的可随盘平放运往田头,亦可起盘后小心卷起秧块,叠放于运秧车内,2~3层为宜,切勿过多而加大底层压力,使秧块变形或损伤秧苗。运至田头应随即卸下平放,让秧苗自然舒展,利于机插。
5.2插秧作业
(1)保养调试好插秧机。按要求润滑插秧机的各运动部件,调试好机具的工作状态并将插秧机转移至稻田。
(2)调整好取秧量。5月10日以前进行栽秧作业,由于后期秧苗的分蘖能力强,可将插秧机的取秧量调至中等水平,每公顷插秧约270盘。5月10日~5月25日栽插的秧苗后期分蘖能力中等,应将取秧量调至中大值,每公顷插秧约300~330盘。5月25日以后栽插的秧苗后期分蘖能力较差,建议将横向和纵向取秧量都调到最大值,实现较大的栽插量,确保后期达到300万左右的有效穗,达到稳产增产的目的。
(3)选择合理的插秧行走路线。可根据田块大小和形状确定具体行走路线,秧田两端应留好插秧机转弯空余地待最后插秧,不能重插或漏插,机器不能插秧的地方由人工补栽。
(4)后期管理。栽插后3天内切忌放水灌溉,应继续保持田间“花花水”,以利于秧苗根部的生长。至晒田控苗前采用浅水浇灌,薄水分蘖的管理措施。
各地由于气候、土壤条件的不同,具体的技术措施可能会有所差异,但是为了确保机械化插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规范化、标准化是机械化插秧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