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老人群体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

2013-06-26 05:41杨文杰胡琳娜孙明燕胡燕敏
科学导报·学术论坛 2013年5期
关键词:社会支持养老

杨文杰 胡琳娜 孙明燕 胡燕敏

【摘要】近年来随着失独问题的日益凸显,失独老人群体的养老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关注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包括政府、社会、家庭以及其他主体所共同面临的考验,也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社会课题。为深入了解失独老人群体的生活状况和养老困境,我们对河北省保定市的失独老人进行了实地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分析总结了失独老人群体面临的养老困境,并从社会支持的视角出发,提出了构建失独老人群体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解决失独老人养老难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失独老人;养老;社会支持

一、失独老人群体养老社会支持体系的研究背景

(一)我国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的日益凸显

《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数据显示,2012年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3%,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老龄化日益扩大的趋势将导致无子女老年人和失独老人数量的增多,由于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代陆续开始进入老年期,加上子女风险事件的发生等因素,无子女老年人越来越多。2012年,中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且每年以约7.6万个的数量持续增加。从老龄化趋势的分析来看,失独老人群体的日益扩大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失独老人数量的增加最明显的结果之一就是对公共养老体系的巨大挑战,进而将给国家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带来空前压力。解决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既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关系到计划生育政策贯彻执行和国家宏观目标的实现。

(二)失独老人群体对社会养老支持的迫切需求

社会支持主要是伴随弱势群体出现的社会行为,是在特殊的关系中支持主体向受体提供相应的资源以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支持具有唯一性,对失独家庭来说,子女的意外离世使父母丧失了基本的养老支柱,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失独老人,其自身缺乏养老的必要资源,必然需要社会其他主体为其提供养老资源的支持。随着身体功能与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他们面临着生活照料缺失、精神慰藉匮乏、劳动负担沉重等困难,他们对社会支持系统的依赖程度、对他人支持的需求程度也会不断增加。

二、失独老人群体面临的养老困境分析

(一)经济供养困境

我国具有浓厚的“孝”文化,“养儿防老”在传统意义上是天经地义的事,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对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讲,老年人要想吃饱穿暖保障其基本生存状态,相当程度要依赖子女的赡养支持。失独老人没有子女的经济供养,只能依靠其他来源。以城镇失独老人为例,依靠退休金养老的占60.61%,而他们中的绝大部分由于退休金很少,缺乏子女的供养,而对养老问题表示很担忧。对于那些长期病休以及无业人员,他们的养老金则主要来源于个人储蓄和低保。

失独老人诸多的生存开支,也是使老人们陷入生存困境的最为直接的原因。

(二)精神赡养困境

精神赡养话题的提出和讨论是对老龄问题的一种深层关注。相对于物质上的供养,“精神赡养”问题不仅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更关乎老年人心理幸福感的现实指标。相关专家认为,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具有恒久性和统一性,在老年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老年群体,精神赡养需求都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失独老人来讲,自然也存在对精神赡养的需求。而且由于该群体的特殊性,他们的这种需求比一般老年人更为强烈。对于处在风烛残年的老人来说,孩子是他们最大的期盼,子女的关心和一句轻轻的问候,就是他们开心和幸福的源泉。对于失独老人来说,家庭的精神赡养功能已经逐渐弱化甚至完全丧失,由此带来的精神赡养困境尤为突出。

(三)生活照料困境

失独老人面临和空巢老人类似的生活照料困境,所不同的是失独老人的生活照料困难比空巢老人更为突出。子女的日常照料对失独老人来说,几乎是不可再生的,这使得失独老人的家庭照料面临不可回避的难题。失独老人由于精神上遭遇了不同常人的打击,身体上也比普通老年人更脆弱,许多失独老人就面临生活无法自理的困难。没有子女在身边照料,失独老人只能选择住进养老机构或者请保姆照看。而对于收入水平普遍偏低的失独老人来说,那样的养老方式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这对失独群体的晚年生活构成巨大挑战。

三、构建失独老人群体养老社会支持体系的思路

养儿防老是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失独家庭由于失去独生子女而丧失了唯一的养老依靠,因而家庭养老的功能受到极大的削弱,从而导致其陷入极大的养老困境。解决家庭养老功能缺失所造成的养老困境,需要社会多方面力量的介入和支持,构建专门针对失独家庭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如图1)。这有助于解决失独老人养老的经济供养、精神赡养和生活照料的困难,从而缓解他们的养老压力,提高他们的老年生活质量。

(一)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养老保障支持体系

建立以政府支持为主导的养老保障体系是构建失独老人养老社会支持体系的核心内容。国家民政部明确表态,对于失独老人参照三无老人的政策由政府供养,这不仅是现实的迫切需要,解决失独老人的生活困境和养老难题,更是对计划生育政策产生的负效应的政策补偿。在整个失独老人群体养老社会支持体系中,政府是最重要的责任主体,它的养老支持在社会支持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建立失独老人群体养老的制度保障

首先,完善对失独者扶助的法律制度。将对失独家庭进行养老保障的具体措施、方式通过法律形式予以确立。政府要设立专门的部门为失独群体服务,负责他们的养老、治病以及身后财产处理等事项。其次,建立良好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对于条件允许的地区,设立失独者养老院,实行失独者集中养老,提供失独家庭间的交流和互帮互扶的平台。这样既能解决进养老院的监护人缺位问题,又免于其他老人子女探望时的失落。在医疗制度方面,建立医疗救助保障体系。将符合大病救助条件的失独家庭优先纳入救助范围,优先享受减免医疗保险个人出资和提高报销比例优惠政策。再次,对失独家庭可探索建立特殊保险制度,为其增加新的养老支撑点。从制度层面获得特殊关爱,是他们理应享受的权利,也是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的有益补充机制。

2.制定合理的经济补助标准

经济扶持对于那些没有收入来源的失独老人来说,是帮助其应对养老风险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应提高物质扶助标准,同时建立失独家庭养老扶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随着城乡居民年人均生活消费的增长,逐步提高失独家庭的扶助标准,并确保及时、足额发放到位。

3.建立对失独老人的精神抚慰机制

针对失独群体的特殊性,建议将心理抚慰纳入社会保障。由政府组织成立“失独家庭”的心理咨询机构,组织心理专家对失独老人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其逐渐走出失独阴影。此外,政府有关的宣传部门要营造全社会关爱、关怀、关心失独家庭的舆论氛围。要鼓励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帮助他们,例如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团体开展日常照顾、上门义诊、助老陪聊、临终关怀等多元服务,给失独老人更多的精神抚慰。

(二)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服务支持体系

社区作为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基层组织,是居家养老、日间托老机构建设的有力支撑,是失独老人养老社会支持的基石。社区是提供养老服务的重要依托,周到的社区养老服务可以化解失独家庭的养老风险,提高其老年生活质量。社区对于政府职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实现政府和社区两大主体的有机配合,对于解决失独老人养老困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充分发挥社区功能,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是构建失独老人群体养老社会支持体系的关键环节。

考虑到失独老人群体的特殊性,针对他们的养老需求,可以在社区实行以“三个老有”为基础的多元化养老服务(如图2):一是“老有所养”,即建立社区养老服务站,定期为失独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行”、“助医”为主要内容的“六助”服务。为失独家庭安装呼叫服务系统,以便应对突发状况,及时提供救助与服务。二是“老有所医”,设立老年医疗服务站,为失独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体检。设立家庭病床,提供康复护理、健康保健咨询等服务。此外针对失独老人的问题,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三是“老有所为”为失独老人提供就业机会,积极促进失独老人融入社会,在身体等各方面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发挥余热,改善精神状态。通过实现以“三个老有”为基础的多元化社区养老服务,为失独老人提供来自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失独老人的养老困境。

(三)完善以养老机构为主力的专业化养老服务支持体系

目前的养老机构主要有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护理院、敬老院等,这些养老机构都具有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特征。因此相比社区养老服务来说,养老机构可以提供更为及时、全面和专业的养老服务。完善以养老机构为主力的专业化、社会化养老服务是构建失独老人群体养老社会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构养老的发展和完善也是对政府、社区养老支持的重要补充,对于全面系统解决失独老人养老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失独老人对机构养老抱有一定的期望和需求,养老机构在化解他们面临的养老风险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由于入住养老机构需要监护人签字以及经济压力等,很多失独老人难以跨越养老机构门槛。针对上述问题,养老机构应对失独老人降低门槛,实行失独老人优先入住,并对其费用进行减免。而入住手续问题,则建议由计生委相关部门帮助办理。基于失独者集中养老的诉求,可以由政府主导引入社会资本建立失独者专门养老院,使失独群体实现互助养老。同时在养老院中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对失独者进行心理疏导。对于高龄失独者或失能失独者,进入养老机构进行养老是化解养老风险、走出养老困境的合理选择。

(四)建立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为纽带的长效帮扶机制

从社会角度来说,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NGO和NPO等力量可以发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分担其遇到的养老困难。在失独老人养老社会支持体系中,发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建立社会力量与失独老人的沟通和交流网络,成为其养老社会支持体系的重要补充部分。建立一个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长效帮扶机制,也是社会支持体系长久运行的重要支撑。

社会力量的救助在部分地区已经进行了实践,如北京瑞普华老年救助基金会设立专项资金对失独老人进行救助,专项基金计划实施三项救助内容:准备十张空床,救助老年病严重、生活特困的孤寡老人;为低保边缘的多病老人提供一次性资金救助;同时基金会还成立萤火虫公社,对有精神需求的失独家庭搭建交流平台。民革党员王志勇建议,制定特殊的志愿者服务制度:志愿者除了为失独者家庭做义工、献爱心外,还应对失独者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尽可能帮其缓解精神抑郁、疏导心理障碍、解开自闭心结。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可以对失独老人进行结对帮扶,为他们提供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建立一个长效的帮扶机制,这对于帮助失独老人解决养老困境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芹萼.空巢老人养老风险及社会支持体系研究[J].中国外资,2012(16).

[2]邓俊等.构建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系统的设想[J].中华护理教育,2008(3).

[3]晏华.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探究-一项基于湖北省的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作者简介:杨文杰,男,湖南湘乡人,博士,副教授;胡琳娜,女,河北大学管理学院10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孙明燕,女,河北大学管理学院10级财政学专业;胡燕敏,女,河北大学管理学院10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猜你喜欢
社会支持养老
养老生活
漫 画
注册养老机构已超2.8万家
养老更无忧了
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照护负担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一课》中教师娜迪亚悲剧形象探析
大连:打造全国最大养老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