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刘芳
【摘要】正在发生或新近的事实的报道,是目前新闻界普遍认同的对新闻的较为科学的解释。新闻的范围有广义也有狭义,广义泛指报纸、电视、广播中常用的所有文体,比如消息、特写、通讯、来信、述评等;狭义的新闻则是专指消息。语言是用来交流、传播的工具。而新闻语言则是这两者的交叉。时代的进步充实和发展着新闻语言,新闻语言又反映和影响着时代的进步。
【关键词】新闻;新闻语言;时代性
一、如何认识新闻语言的时代性
(一)近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知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信息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信息的运行交流无论采用何种传播手段,主要以语言的形态呈现和存在。①新的语言在不断的被创作、使用,语言的变化具有时代性。
(二)语言的要素中变化最快的莫过于词汇,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这种时代性既表现在新词的产生上,也表现为词义的变化与扩展。例如,“下课”原本指一节课程的结束,如今所有被迫离开一个岗位或竞争失败均能用到。
(三)语言风格的时代性。同一时代的新闻,在语言风格上常有相同或相近的地方;不同时代的新闻,在语言风格上又往往存在差异。
二、新闻语言具有时代性,是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的
(一)新闻语言时代性的必然性
1、陆定一说:“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该定义至今还被业内推崇,它是说新闻报道的内容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这一点新闻界也是普遍认同的。可见,从一定意义上说,时间就是新闻的生命,时效的丧失,报道内容就会变成不值一文的昨日黄花。
2、语言学家指出:“语言必须经常地改进自己、丰富自己,以便能够满足社会的日益复杂的交际需要。”语言做为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新闻语言是用于表达、传播新闻事实的规范化语言,它是社会语言的反映,因此,新闻语言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
(二)新闻语言时代性的必要性
新闻具有接近性,这是说新闻报道面向众多读者,虽然读者们的出身、经历、学识、志向等不尽相同,但他们共同具有对距离自己较近的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征。报道者需要用具有接近行也就是富有时代性的语言写作,读者才会接受。而千篇一律,固步自封则会使读者望而生厌。如此说来新闻应当肩负灌输知识的重任一当然包括语言方面的知识了。运用新闻来灌输语言知识不仅指以语言知识为新闻内容予以反映,而且指用新语言写作新闻,从实践经验看,后者对灌输、普及新语新词似乎更为有效。许多新词、新语、新句法都是在经过报纸刊载的新闻的传播下,得以在社会上确认、流行。这说明从灌输知识方面而论,新闻语言时代性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新闻语言具有时代性的表现
1、词汇方面:语言中词汇对时代的变化发展尤为敏感。“它要不断创造出新词语去反映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观点,也要不断淘汰旧词旧义或变更词义轻重、使用范围、褒贬色彩去适应交际的需要,还需要不断用固有词语新起的含义和用法以及词语间的搭配方式或语体色彩的变化来丰富语言的表达手段,以完整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职能。”
新生词的使用能反映新闻语言的时代性。随着时代发展,新事物、新观点层出不穷,指称它们的新词就会被创造出来。如“开发区”“特区”“保税区”“电脑”“三资企业”等等。
能反映时代特色的新闻语言,不仅仅是新生词,还包括大量的老词语。这些老词语当然在新时代已经转义了或被赋予了新义。比如“持平”原义是公正、公平之意,新义成为“保持原有水平,不比原先高,也不比原先低”之意。
人们生活的时代环境不同,形成的思想也就不一样,“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因此不同时代的人民群众的语言是不一祥的。
任何一个时代,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对外交流的格局是不尽相同的,外来词汇也存在差异。比如目前社会上较流行的外来词语:“巧克力”“一步裙”“保姆”“DVD”等等。
2、语言风格:新闻语言的时代性表现在语言风格上就很好了解了。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社会风尚、政治风尚,它们不仅会直接影响新闻的内容,而且影响新闻的形式一语言风格。如果政治清明,社会安宁而无大变,新闻语言的风格多呈质朴、实在、平和;如果政治黑暗,社会动荡,新闻语言则虚饰、沉闷古板;如果处于战争年代,新闻语言则泼辣、简洁;如果处于社会繁荣年代,新闻语言则豪迈、活泼、奔放。等等。总之,时代风云往往在新闻语言风格上留下印痕,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新闻语言风格,
三、对新闻语言时代性的思考
“有声语言在人类历史上是帮助人们脱出动物界,结成社会,发展自己的思维,组织社会生产,同自然力量作胜利的斗争并取得我们今天的进步的力量之一。”新闻语言具有社会属性,是人们交际和思维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交际范围的扩大和思维的深刻,新闻语言必然也要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而会具有时代性。新闻是时代的记录,从新闻真实性来说,新闻语言也应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新词的产生,词义的变化,甚至某一时代语言特色的形成等,都来源于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创造。如果新闻语言的时代性能得以展现,那么所写出的新闻报道,必然使群众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新闻媒介是大众传播工具,新闻的读者应面向广大群众。他们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又从事不同类型的工作,要考虑他们不同的接受能力和需求,只有使用当时流行的大众语言,才能为他们广泛接受,才能有效地传播信息,通过报道社会上发生的新闻事实,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达到千家万户,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强调新闻语言的时代性,对新闻工作者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由于职业的工作特点,记者与群众接触较多,这不仅是新闻采访的需要,也是向群众学习语言的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