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丽屏
【摘要】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中有提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教师在科学活动中应该根据目标,挖掘有价值的内容,准备适宜的操作材料,给予适时的指导,积极地促进和激发幼儿的自主学习,使孩子在活动中获得新的经验。
【关键词】科学活动;自主性;若干因素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是当前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活动中应给幼儿提供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改观,自我完善的活动环境,同时在实施科学活动中应如何让幼儿发挥自主性,将幼儿置身于轻松、快乐的环境中进行自由探索的学习呢?
自主性探索活动是幼儿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弄为途径的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它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带着自己的问题,在摸索中自己解决问题,在尝试中逐渐完成,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主见、有想法、自信、独立的人。在当今的时代幼儿将面临激烈的竞争,所以应要从小培养幼儿的自主性,能更快的适应社会,而在科学活动中正给幼儿提供了自由探索和学习的机会,让幼儿动手操作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有提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正是因为幼儿对科学很感兴趣、很想探究,所以在活动中教师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吸引幼儿,让幼儿自主学习,如何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等?我做了以下几点初略的归纳。
一、内容的选择直接发挥幼儿自主性的基础条件
首先选择的内容应是接近幼儿生活、幼儿常见、让幼儿有感而发、吸引幼儿,让幼儿主动参与的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有提到“结合和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幼儿认识自然环境,初步了解自然与自己生活的关系”。例如有一天班上有个小朋友带来一个小磁铁他说他想告诉我一个秘密,他说:“老师这东西很神奇,它可以把很多东西吸到身上,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吗?”于是我问其他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这时候整个班级就开始热闹起来了,有的小朋友说这是磁铁,有的小朋友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但他们也会说出一些名词来,于是我就开展了科学活动《有趣的磁铁》,让幼儿探索磁铁的本领有哪些,它都和谁交朋友等,在活动中我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让幼儿在玩中探索,我把动物的形象粘在泡沫上,在泡沫上有的插上图钉有的没有,教师提供用绳子绑好的磁铁,幼儿牵着绳子到纸箱里找朋友,这活动就是在幼儿生活中产生的,幼儿玩起来都很感兴趣。
其次选择的活动内容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共同讨论来生成,例如有一天我看到班级的地板有很多纸,有些被撕的乱七八糟,有些是小朋友折好后丢在地上,于是在讲完常规后,我开展了科学领域活动“认识各种各样的纸”,孩子们通过认识各种各样的纸,让幼儿知道不同的纸都有不同的作用,因而幼儿都对此非常感兴趣,在活动中以游戏的形式来开展,用各种不一样的纸做许多纸宝宝等,分别有纸宝宝喝水比赛、搭纸桥(想办法让小动物过桥),在游戏中探索纸的作用,很能吸引小朋友,这就是提高幼儿自主性的基础条件。
二、目标的制定是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的依据
目标是创设科学活动环境、选择活动内容、投放材料的依据,也是观察、指导、评价幼儿活动的依据。在设置活动目标时,要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兴趣、需要、发展水平,确定不同层次要求的目标、对总目标作必要的调整与分解,努力使每一次小活动的目标,都适合促进本班幼儿能力的发展与提高的需要。对幼儿在活动中的操作情况和操作水平,及时、不断地加以调整,不断的完善活动。
例如在科学主题活动“谁的小伞飞得高”总共有分为四个阶段的目标,第一阶段是要求幼儿能将同样纸张但不同的小降落伞进行比赛,并把结果填入表格,第二阶段是在门口牵一条线,请幼儿用眼睛观察看看哪种小伞超过了这条线。第三阶段是要求幼儿能将不同纸张但形状相同的小降落伞进行比赛,并把结果填人表格,第四阶段是用同样的方式比赛小伞,但是这时候是要求幼儿自己制作表格,这四个不同的目标给幼儿提出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让幼儿发现每次的变化,同时也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让幼儿去挑战、去尝试发现其中的秘密,所以很能吸引幼儿。
三、材料的投放是提高幼儿自主性的物质基础
材料是幼儿开展科学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幼儿就是在不断地、主动地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的,因此材料是激发幼儿自主探索的主要物质基础,科学地投放各种材料,是开展科学活动的重要保证。曾经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识结构的,并能通过对材料的操作而对此感兴趣,那在科学活动中应当如何投放材料呢?
(一)材料投放要考虑其层次性及动态性。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材料,归根结底是为幼儿感知、观察、操作准备的,幼儿通过看看、摸摸、捏捏、敲敲等摆弄活动,会产生很强的探索欲望。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材料的提供上应注意材料的层次性和动态性,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
1.材料的层次性:一方面可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在“各种各样的纸”的活动中,为了让幼儿学习用各种不同的纸张进行吸水,教师为幼儿分别提供了蜡光纸、牛皮纸、宣纸、白纸、电光纸、皱纹纸等幼儿可以进行自由操作,对于能力较差的幼儿要鼓励他先把最简单、结果明显的纸张进行比较,再尝试用多种不同纸张进行比较。其中有位小朋友,突然对旁边的小伙伴说:“我不想玩了。”哎,这是怎么回事?我走到他旁边问到:“你为什么不玩呀?”他说我不会玩,我也不想玩了,一点都不好玩,经过交谈我渐渐了解到,原来是他见其他的小朋友都会观察很多种,可他连三种都不能进行比赛,所以他就不想玩了,接着我就重新给他选了三种纸,分别是皱纹纸、牛皮纸、卡纸,因为这三种纸吸水程度的快慢比较明显,最后他很快的看出了纸张吸水的结果,他就很高兴的去填记录表。可见,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幼儿发展的水平,如果只是投放了同一层次的材料,只考虑大多数幼儿的发展水平,这样就会阻碍了一部分能力较强的幼儿的发展,才有利于幼儿的操作探索,更大程度地鼓励幼儿的自主学习。
2.材料的动态性:材料的提供不能一成不变,而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能力的不断提高及时的调整、补充材料。例如在活动中如果有的材料已不能满足大部分幼儿的需要了,幼儿对活动就会失去兴趣。因此,教师一定要及时观察发现材料是否对幼儿当时的活动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以便作出调整或更换材料的决定。
当幼儿展现出对科学材料的感受时,教师应该及时捕捉幼儿在操作活动中的信息,并与自己的教育初衷进行比较,检验材料的适宜性,探寻幼儿的真实水平和需要,从而“激活”材料,促进科学活动的开展。教师通过观察能了解材料与孩子之间的差距、孩子的学习方式、兴趣指向、主动性和探索性等。如,在活动“火箭上天”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这个游戏兴趣不大,这就传递给我们一个信息:这些材料对他们而言玩得太熟悉了,没有挑战性,需要进行调整。要不,材料就是“死”材料。
幼儿游戏材料要以幼儿的实验为基础,具有动态性及可变性。随着幼儿经验的不断丰富,游戏材料也要相应地变化。适当变化游戏材料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如,废旧的瓶瓶罐罐可做会响的玩具,各种材料都可以当作研究转动来使用。这说明材料的可变化性,能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二)材料投放要有趣味性
有趣的材料能够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幼儿有了兴趣参与活动,要求才能达到。例如:一次的活动中老师想让小朋友认识镜子的作用,老师就根据本班的年龄特点提供一幅图,图上都是一半的图案,要求小朋友用镜子去找朋友。同时还要求两个小朋友一起玩,看看谁找得图案最多。教师提供的材料很吸引幼儿,因为他们通过半个图像可以找到一个完整的图案,他们都觉的很神奇,而且又是通过比赛的方式找朋友,所以小朋友就很感兴趣,此时小朋友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
如:在“会响的”这个主题中,他们更爱自己制作玩具,因为这样能给幼儿提供较广阔的探索空间,更能引发幼儿无穷的探索。有的幼儿发现各种东西放入瓶中所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放入同一种东西,但不同量,所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用小棒敲瓶子的不同部位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等等一系列问题。总之,创造性很强的玩具和相应的那些废旧材料引发了幼儿强烈的探索愿望。
(三)投放的材料要有探索性
探索性的材料,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动手操作和简单机械地重复训练。而是幼儿积极动手与动脑的互相结合,互相促进。教师所投放的材料必须在幼儿动手操作的同时引发幼儿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发与支持幼儿与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发与支持幼儿的探究活动。例如投放有关空气的游戏材料时就遇到过这样问题:我们投放了制作风筝、降落伞的废旧材料,希望能引发幼儿探索空气奥妙,可在游戏种我们发现幼儿更热忠于怎样把风筝、降落伞装饰的更漂亮,而对制作后的观察和比较则不感兴趣这表明我们所提供的材料,只有在装饰的过程中能充分体现幼儿的创造力。而制作后的观察比较难,以幼儿的能力不易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因此,我把降落伞的材料不只是统一的一种纸,增加了宣纸、塑料袋等不同材料,使幼儿更容易发现它们不同,材料的改进也吸引了一些美工能力不太强的幼儿,使科学活动受到更多幼儿青睐,同时激发幼儿的探索欲。
四、教师的适当指导是激发幼儿自主性的有利条件
(一)教师需要施以隐性指导
在科学活动幼儿自主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在这过程中不能影响幼儿的活动,教师此时应当实施隐性的指导,教师在这过程因通过细致的观察,教师能发现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身心水平的新发展。确定与目标是否相适宜?教师通过观察之后获得了准确的信息,便要选择指导行为,进行适度指导。如上次在“谁的小伞飞的高”这个活动中,小朋友都把纸做的小伞给弄破了,小伞有的都飞不起来,有的小朋友就放弃不玩了,我当时见到了就拿着透明胶叫几个小朋友一起过来“修小伞”,没一会我们把受伤的小伞都修好了,在总结这次活动的时候我表扬了这几个小朋友的行为,称他们为“小小修理师”,通过这次活动主要是要让幼儿懂得在操作的同时我们还要懂得保护东西,遇到问题应该怎么解决等,这时教师就进行了适当的指导,让小朋友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的操作。
(二)教师需要施以适时的指导
教师要适度的予以间接的指导,教师积极与材料互动发挥榜样作用。通常幼儿面对新材料有时会无所事从、偶尔有的幼儿在活动的时候有停顿或有放弃的迹象、或对材料不感兴趣时,教师这时就要找准时机介入,引导幼儿产生对操作的兴趣,并做出与材料互动、积极探索的榜样。因为这时候幼儿的模仿性都很强,一旦幼儿遇到不知道怎么操作材料的时候,教师适时的进行示范、进行引导,激发幼儿的兴趣,促进幼儿进行尝试。教师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必要的,恰当的指导。观察孩子,能根据孩子的表现,发现孩子在活动中出现问题原因,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此时教师的指导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出来。例如:一天在玩空气游戏时,我意外发现,一名幼儿在作为小火箭发射筒的大可乐瓶瓶口上,放上了一块手绢,用力一拍可乐瓶、手绢一下被“送上了天”。幼儿高兴极了!我也非常兴奋,立即启发幼儿把不同的物品放在瓶口进行实验。孩子在老师的鼓励下大胆尝试,分别在瓶口放上气球,废纸……一名幼儿的尝试吸引了更多的探索。大家在共同游戏中,拓展了探索的方法,幼儿不仅开始尝试不同的材料,还开始用不同粗细,大小的瓶子,用不同的力量来拍击瓶子,以观察其中不同。由此感受到,善于发现幼儿的发现,善于从幼儿的反馈中吸取经验,是帮助老师提高指导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之教师要善于找到幼儿的兴趣、要求、原有水平与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结合点,为幼儿的想象、创造提供较充分的空间,满足幼儿不断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对幼儿想做什么、怎么做和幼儿有可能怎样做要有心理准备,使其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逐步从“传授者,维持者,调解者”过渡到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根据教育内容、任务选择材料。尊重幼儿的同时也要引导幼儿,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大胆的发挥想象力、勇于发现问题、自由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