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社会,回避与掩盖性委婉语的作用愈加明显,政治日益要求对不合时宜的主题进行粉饰。默克尔在其讲话中也充分发挥了委婉语的工具特点,来对政治现实进行回避与修饰,实现其政治宣传的目的。
关键词:委婉语 政治 外交
一.引言
德语中的委婉语(Euphemismus)一词源自于希腊语(euphemismos),意思是“说好听的话”。委婉语就是当说话者担心直接的措辞会过于刺耳、使人不快、或者太过无礼时而选择一个温和、间接或者不是过于唐突的表达。换言之,委婉是用含蓄曲折的词语来代替不能直说的话,而其中起替代作用的具有含蓄曲折特点的词语,就被称作为“委婉语”。长期以来,委婉语的作用就经历了重要的重心转移。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回避与掩盖性委婉语的作用愈加明显。其原因在于实践中通过掩盖性委婉语避免打破禁忌的重要性愈加明显,同时政治与经济领域日益要求对不合时宜的主题进行粉饰。伴随着法国大革命应运而生的民主化进程深化了政治宣传的作用。自工业革命以来,商业化与科学政治化的广告宣传也占据了越来越广泛的领域。此外,为了对政治现实进行修饰而进行的政治宣传也客观促进了委婉语的应用。
二.政治外交生活委婉语
人们好把虚伪的、用于搪塞敷衍的委婉语称为“外交辞令”。比如说:“甭拿些外交辞令来打发我”,是说别老讲些应付人的大道理;再如;“他净是些外交辞令,一句老实话也没有”,是说他在转弯抹角,避实就虚。可见,人们印象中的“外交辞令”具有多么明显的虚伪与委婉的特点。
《现代汉语词典》给“外交辞令”的释义是:“适合于外交场合的话语”,而它的一个新义项则是;“用于应付对方的委婉话语”,这就肯定“外交辞令”具有敷衍搪塞的特点,而是否所有的“外交辞令”郁是虚伪消极的话语呢?纵观外交辞令中用十委婉的词语,确实有不少属于玩弄文字手段、歪曲事实或开脱责任的消极部分,但也有许多属于礼貌得体,维护国际间正常交流的积极委婉语。
三.德国总理默克尔的讲话
德国总理默克尔作为国家领导人,其政治演讲旨在号召人们支持其政策,同时也是德国政府有关国内外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的原则声明。因此其演讲中语言、内容和修辞变得十分重要,它们是抓住大众注意力,并赢取他们支持和信任的唯一途径。而要充分实现演讲的这种目的,就必然离不开委婉语的应用。默克尔在2012年1月27日会见各国使团的新年致辞中就充分体现了委婉语的相关功用。
讲话的开篇,默克尔就提到“Wir haben im Deutschen Bundestag über das Afghanistan-Mandat für ein weiteres Jahr abgestimmt.”(我们在内阁会议上通过一项授权草案,决定将德军驻阿富汗期限延长一年)。事实上,希特勒和二战时期的沉重历史,以及战后去军事化到重建国防军的历程,使国防问题成为德国政治中一个非常敏感的区域。在向阿富汗派驻国防军的问题上,德国政府所做的不是向民众作直截了当地解释,而是尽量掩饰这个行动与战争有关的残酷现实。默克尔政府最先说“投入兵力以维持稳定”,后期又说是“帮助建立民主制度”、“为当地百姓寻找水源”、“为女孩子建立学校”。随着国防军士兵阵亡人数连年上升,那些对阿富汗驻军的轻描淡写终于变得难以自圆其说。德国国内民众对德国在阿富汗的驻军问题的反对声越来越大。在2011年圣诞节对阿富汗驻军的慰问之旅中,默克尔也早已承认:“如果关心一下我们的战士所处的现实,那么在昆都士地区,他们真的处于战斗中,就象在战争中那样。我认为,这个名词应该被说出来。”而在这次欢迎各国使团的讲话中,她用了“symbolisch”(象征性的)一词进行评价。她甚至把德军驻阿富汗延长一年与欢迎会的推迟作比来说明这种象征意义:“Insofern war es fast symbolisch, dass wir den Empfang etwas verschieben mussten.”(就这方面而言,我们把欢迎会稍作推迟简直是非常具有象征性的)。默克尔这种表述的目的无非在于对政府的相关政策进行美化,掩盖其背后的战争实质,在各国使节面前对外彰显政府形象并淡化民众对此的反对情绪。
而在提到欧债危机问题时,默克尔强调加强欧洲的团结与紧密性。她敦促各国将国家权力逐步转交给统一的欧盟。她借用了“kein einfacher”(不容易)来形容这一进程,而达到了规避“schwer”(困难)等词汇的目的。这样就更多的凸显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正面意义,弱化了其中让人产生负面联想的内容。为此,她还在讲话中对一体化进程进行了美化:“Die Bundesregierung und auch ich pers?nlich wissen, dass wir Europa als unsere Heimat haben.”(联邦政府与我个人都明白,欧洲是我们的家乡)。而事实上,在政治一体化方面,欧盟各成员国政府对本国利益的顾虑而产生的对自身权力的贪恋成为妨碍欧盟机构民主化乃至欧盟发展的一道障碍;在经济一体化方面,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一体化的进程必然导致一些国家的经济利益在短期内受到一定损失;而在对外政策一体化方面,由于缺少对“欧洲共同利益”的认同,各成员国首先考虑的不是欧盟整体的外交政策怎样得到贯彻,而是怎样从欧盟多捞一点实惠。总而言之,欧洲一体化可谓矛盾重重,坎坷不断。默克尔在讲话中进一步主张通过各国共同的“verlassen”(信任),欧洲一体化才能发挥作用。言外之意,“verlassen”(信任)是欧洲一体化运作的有力保障。如此一来,“verlassen”(信任)这一委婉语就委婉的掩盖了欧洲一体化所经历的种种冲突,以及解决冲突的真正手段:相互妥协。
前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与俄罗斯两国在独联体的性质与前途、前苏联财产分割、克里木的归属等涉及国家根本利益的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两国关系发展步履艰难,曾一度发展到剑拔弩张的地步。默克尔在讲话中针对德国与这两个国家的关系不同而进行了戏剧性的描述,充分体现了委婉语在外交生活中的作用。德国在对外政策上一直力图使乌克兰“脱俄入欧”,所以对其极尽拉拢。在讲话中,默克尔在描述德国与乌克兰的关系时声称:“Wir haben eine traditionell enge Beziehung zu unseren Nachbaren-natürlich auch zu der Ukraine.”(我们同邻国保持着紧密的传统关系——当然也包括与乌克兰)。对德国的这种举动,俄罗斯当然难以接受。但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又使德国必须缓和与俄罗斯的关系,防止事态恶化,于是默克尔使用了“in ganz besonderer Weise”(以十分特别的方式)这一既不伤害对方又表示出自己与两国之间亲疏远近关系的委婉表达来形容德国与俄罗斯的关系。
由于国际交往的需要,外交工作中有一套专门用语,表示的意义和概念国际上理解一致。在敏感问题上的措辞会尽可能使用温和的词语。各国政府对这类外交惯用语存在共识,其作用是含而不露,避免说出令人特别不愉快的话来。比如默克尔讲话中在提到中东问题时使用的“Nahost-Konflikt”(中东冲突)这一委婉语。事实上,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矛盾不是简单的“konflikt”(冲突)所能涵盖的。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轰炸,巴勒斯坦对以色列的人体炸弹袭击让双方都付出了血的代价。这种使用的“konflikt”(冲突)其实质上是有意避开了一个令世人恐惧的词汇——战争。这种委婉的表达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也淡化了死亡的阴影。
四.结论
通过对默克尔讲话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意识到,委婉语是现代社会政治宣传的有效工具。默克尔作为国家总理,为了对某些政治现象进行粉饰与回避,就必然要充分发挥委婉语的功用。只有充分发挥了委婉语的工具特点,其讲话才能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更合理的体现政府的政治主张,最终实现其政治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宇平/姜艳萍/于年湖,《委婉语》, 新华出版社, 1998
[2]计琦/ 赵文学,《美国总统言论中的政治委婉语》,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
[3]陈莲洁,《 委婉语及政治委婉语》, 湘潭工学院学报, 2003
[4]刘纯, 《英语委婉语》,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
[5]何兆熊/梅德明主编,《现代语言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6]Horst Dieter Schlosser, verhüllen-verdr?ngen-besch?nigen, Euohemismen im Kulturellen Wandel,2007
作者简介:尹岩松(1979-),山东威海人,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在读,先后任教于武汉工业学院与郑州大学,现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资助于德国科隆大学进行博士联合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