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忠
60多年前,在我孩提时代,没有一件玩具,大自然中的各种虫子便成了孩子们最好的把玩对象,尤其是捉蟋蟀、斗蟋蟀,至今回忆起来仍然趣味无穷。
蟋蟀是直翅目蟋蟀科昆虫,触角比躯体长,常栖息于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间出来活动觅食,吃各种树叶、蔬菜、果实等。蟋蟀生性孤僻,一般情况下都是独立生活。雌性蟋蟀的尾部中间有一根很长的针状产卵器,不会鸣叫,而雄性蟋蟀的尾部没有针状产卵器,善鸣好斗,除了交配时期,绝不容忍和别的蟋蟀在一起,因此,它们一旦碰头,就会咬斗起来。
捉蟋蟀就是为了斗蟋蟀,所以我们只捕捉好斗的雄性蟋蟀。春、夏两季晴朗天气是捉蟋蟀的最佳时间。荒僻的城墙边、西校场乱坟坝是蟋蟀的藏身之处,也是我儿时常去捕捉蟋蟀的地方。为避免被蜈蚣、蝎子之类的毒虫或毒蛇咬伤,捉蟋蟀时必须手持一根一尺多长的细棍,用来掏拨草丛,驱逐虫、蛇。捉蟋蟀有四个步骤,可概括为“听、找、搬、抓”。好斗的蟋蟀一般体格健壮,个头硕大,且叫声洪亮,如铜铃般清脆,因此倾听雄蟋蟀“唧唧吱!唧唧吱”的叫声为第一步,确定抓捕方向。叫声越洪亮的蟋蟀,越健壮越好斗。我们循着蟋蟀的叫声,寻找其巢穴的准确位置。潜伏穴内的蟋蟀,能感知地面上的微小震动,当捕捉者接近其穴时,它会突然停止鸣唱,令人失去搜寻方向。此时,捉蟋蟀的人要沉住气,凝神闭息站立不动,巢穴内的蟋蟀感觉不到地面上的任何震动后又会欢快地鸣唱起来。此时,捉蟋蟀的人轻手轻脚地循着鸣声方向再跨进一步,脚落地引起的震动再次使蟋蟀噤声,捕捉者也再次呆立不动,直到又一次听到蟋蟀的叫声时再跨进一步……捉蟋蟀就像侦察兵侦探敌人营垒一样,小心翼翼一步一停地接近蟋蟀的穴居。当确定穴居就在面前时,先用手中的细棍将穴居周围的杂草藤蔓掏拨干净,直至露出覆盖穴居的砖瓦石头,然后丢掉细棍,快速搬掉覆盖物,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住覆盖物下的蟋蟀。搬、抓两个动作几乎同时进行,常常是左手搬覆盖物,右手抓蟋蟀,两手配合得天衣无缝,蟋蟀就在劫难逃了。搬开覆盖物后,如果稍有迟疑,就会前功尽弃,眼看蟋蟀高速弹跳,逃得无影无踪。抓蟋蟀讲究技巧,右手呈空心掌准确地按向地面,正好将蟋蟀罩住,然后左手小指一侧紧贴地面,与右手呈合掌姿势。右手慢慢旋转,蟋蟀就被驱赶到两手闭合的掌心中了。如此捕捉到的蟋蟀毫发无伤,不会发生掉胳膊断腿的事。
捕捉到的蟋蟀被放入“蟋蟀笼子”中饲养。“蟋蟀笼子”是用一节或两节竹筒雕刻而成,有的雕刻得异常精美,堪称艺术品。通过“蟋蟀笼子”上的条形窗口,可以观察蟋蟀的生活情况。斗蟋蟀也在“蟋蟀笼子”里进行,蟋蟀互相咬斗的战况,在外面看得清清楚楚。
雄性蟋蟀好斗,当两只雄虫相遇时,先是竖翅鸣叫一番,以壮声威,然后头对头,各自张开钳子似的大口互相咬起来,也用脚踢,常可进退滚打3至5个回合。然后,败者落荒而逃,胜者则高竖双翅,傲然地大声长鸣,十分得意。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在斗蟋蟀时,如果以细软毛刺激雄性蟋蟀的口须,会鼓舞它冲向对手,努力拼搏;如果触动它的尾毛,则会引起它的反感,用后足胫节向后猛踢,表示反抗。
读小学时,我和小伙伴经常在课余活动时斗蟋蟀,每次周围都聚集不少同学观战助威。当自己的蟋蟀获胜时,心中比炎炎夏日喝了清凉甘甜的蜂蜜水还舒坦;可如果自己的蟋蟀不争气输了,心里比吃了臭虫还难受……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但儿时捉蟋蟀时的情景和斗蟋蟀的激烈场面还历历在目。
(责编:孙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