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棚
墙上挂着一幅装裱好的画,茶几上摆着一套雅致的茶具,古朴幽雅,充满文艺气息,这就是徐平的办公室。旁边有一小隔间,隔间里异常简洁,整齐地摆放着一把椅子、一张桌子,桌子上备有笔墨纸砚。工作闲暇时,泼墨挥毫,自娱自乐,别有一番情趣在其中。
徐平,祖籍安徽阜阳,硕士研究生毕业,曾先后得到罗其鑫、艾石之、周明安、李文信等绘画大师的口传心授、把手指点。现任中国中原书画院客座教授,四川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初识徐平,只见他黑发浓密、英气壮硕、声如洪钟,看不出已年过五旬。细观其画作,或山水、或松鹤、或寒梅、或绿竹……风格各异、画法繁多,用笔流畅,气韵生动,充满了思想和灵气。
徐平与文墨丹青结下不解之缘,尚需从其幼时的一段传奇经历说起。20世纪70年代初期,徐平正读小学,有一天放学回家,他走在一条街上,看见一位老先生敞开着家门,正挥毫泼墨。温润的毛笔、雪白的宣纸、浓重的墨色,不一会,便呈现出一幅鲜活飘逸的画作,这情景立刻引起徐平的极大兴趣。自此之后,每当徐平经过此处时,都会驻足停留,倚门观望老先生绘画。日复一日,这个背着书包的小娃娃引起了老先生的注意:“小娃娃,你喜欢画啊?”老先生饶有兴趣地问他。对绘画心驰神往的小徐平便趁机拜师道:“爷爷,我想拜您为师,学习绘画!”老先生和蔼可亲,便让徐平进了门,也没举行任何拜师仪式,就收下了这个小徒弟。
小徐平非常喜欢绘画,具有深厚绘画功底的老先生更是孜孜不倦地教导他,徐平的父母也异常热情地对待徐平的这位师父。当时国家物资紧缺,人们都要凭票购买日常用品,买酒买肉皆非易事,徐妈妈就把一周供应的酒票、肉票等保存起来,待到每周单位放假休息时,便把老先生请到家里,准备好酒好菜,盛情款待。
老先生擅长画松鹤,他倾囊相授,悉心指导徐平。受老先生的影响,徐平对松鹤绘画喜爱有加。一月之后,徐平的绘画技艺得到极大的提高,先生称赞他的画里透着“神气”。就因为这一句话,徐平晚上竟梦见自己所画的白鹤从画上飞了下来,恍惚中犹如神笔马良。年复一年,聪颖好学的徐平在老先生的指导下,绘画技艺进一步提升。1972年,徐平的一幅《松鹤图》获得了“成都市青少年画展”优秀作品奖。
由于父母的大力支持和先生由衷的肯定,徐平对绘画的热情更加一发不可收拾,连课本上都满是他的涂鸦。徐平的“不务正业”,自然受到一些老师的严厉批评,唯有美术老师大力支持、鼓励他,还称赞他画的画非常好,将来必成大器。在美术老师的点拨、鼓励下,徐平对绘画更加执着,并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师父和美术老师的期望,努力在绘画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这份信念、这种坚持一直伴随徐平成长。
上初中后,徐平有幸认识油画老师肖继东。肖老师非常器重徐平,还给了他一些特权,让他随时进入自己的画室,学习素描。从此以后,徐平就开始尝试把中国的水墨画与外国的素描、油画等技法结合到一起,走一条自己的艺术之路。
到了高中,徐平也比较幸运,同样遇到了一位非常信任、支持自己的美术老师,还可自由出入画室,学习、观摩绘画。在画室里,徐平见到了临摹的实物,如希腊式的鼻子、人物头像等,加上启蒙老师口授心传的绘画技巧,以及中学时期学习的美术理论,更加深了徐平对国画、西洋画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为徐平的艺术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徐平主动学习绘画,探索绘画技巧,绘画已经成为他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徐平出身在一个军人家庭,成长在一个“敢于交白卷就是好学生”的“文革”时期,连读书启蒙都是一件难事,更不用说对艺术的追求了。在这样特殊的社会状况下,冥冥之中的偶遇,让徐平接触到了绘画,并开始学习绘画技艺,这个传奇式的经历,为后来众多同辈名家称奇。
后来,徐平也积极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到生产队当知青,“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当时,徐平等五名知青挤在一起,住的屋子是土坯房,破旧不堪。生产队劳动空闲之余,同屋的其他四名知青挤在简陋的大堂里,坐在老旧的桌子旁,插科打诨,无所事事。而徐平则坚持着自己的绘画梦想,没有绘画用的宣纸,就用包装物品的牛皮纸;没有毛笔,就用农村烧火后留下的木炭,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全身心地投入到绘画之中,一幅幅的艺术作品,就这样诞生了。其中有一幅毛主席长征时头戴五角星帽的肖像,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大家看了,都说好,最后一致要求,把这幅作品悬挂在堂屋里。
一天,公社党委副书记来看望知青们,一进入徐平他们的知青点,就看见堂屋正中悬挂的那幅毛主席肖像画,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了。凝视良久之后,她惊喜地问大家毛主席肖像是谁画的,众人皆答是徐平。副书记满意地点了点头,视察完便离开了。哪知两个月后,村里的喇叭突然响起,通知徐平带半斤米去公社报到。徐平非常纳闷,因为只有去公社开会时才要求带米,交给公社食堂,算作自己的口粮。满头雾水的徐平到了公社才知道,原来公社需要出一版画报,却无人可以胜任,而徐平画的那幅毛主席像活灵活现,被大家传扬开来,公社慕名找到徐平,想让他回成都参考临摹画。此事一结束,徐平的绘画才能更受公社重视,当时公社的美术教师严重匮乏,徐平就当上了公社中学的美术教师,受聘于成都市龙泉驿区洪安中学。其后,徐平的作品《松鹤延年》获得“成都市中学美术老师作品展”一等奖。
然而,徐平最终没能走上职业画家之路,最大的原因来自家庭。徐平的父亲曾当过小八路,对徐平的影响甚深。当时对军人的崇拜近乎狂热,雷锋、邱少云等英雄形象的宣传更让年轻人热血沸腾。因此,结束知青生活后,徐平顺应时代的潮流,以及内心的冲动,放下画笔,毅然选择了参军。
军旅生活,紧张严肃,一切按部就班。在如此单调、紧张的生活中,徐平的心仍然无法“安分”,对绘画艺术的执着追求,扎实的绘画基础,让徐平走过另类的军旅生涯。凭着扎实的绘画基础和一手行云流水的毛笔字,徐平很快当上了军队文书,写起了硬笔书法,办起了板报。入伍以后,徐平仍坚持笔耕,其美术作品《活雷锋》获“沈阳军区六十四军美术创作展”二等奖。此后,作品《雄风依旧》获“建党八十周年四川美术作品展”三等奖;《喜看天下十丈松》获“第四届中国画展”优秀作品奖。
徐平为人热情率真,桀骜清高。其作品取中国画的会意线条,又吸纳西方画的透视色彩,构图大气磅礴,色调震撼人心。他擅用奔放的笔触,飞动的线条,使画作洋溢着清明朗阔的格调,充满了勃勃生机。从他的画中,可以看到信心,看见光明,看到希望,这正是画家内心的光明澄澈以及对生活的向往和热情的体现。他最得意之作,是八年前获得“海峡两岸艺术家美术作品展”精英奖的《巴山春色》,此幅作品被徐平捐献给组委会,同时其本人被评为“海峡两岸人民艺术家”。其中的骄傲无关荣誉,而是源自心底最深处的山水大爱、人间真情。徐平的作品《春回巴山》、《巴山秀色》、《峨眉金辉》、《巴山情韵》等,先后为日本友人和中央及省级有关部门领导珍藏,《峨眉清泉》、《山峡图》也有幸被千年古寺石经寺保存。
画画也需要灵感,要像火山的能量和热量积聚到一定时候,快要喷薄而出时拿上笔,开始创作,一气呵成。当然,徐平在绘画的中途也会遇上思路阻塞的时候,就如写作时文思忽然短路一般,这时候他也有焦躁的一面,“啪”的一声,将笔扔下,那股绘画的冲动已然消失,但他会在另一段时间有灵感时继续画;一时工作繁忙不能完成时,就会在忙完工作后抽空画。就连徐平的一位老师也说他不同常人,一稿多画,慢慢挑,慢慢画,画出最好的作品。徐平不是职业画家,他忙里偷闲,兼得雅趣,但他是一个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的执着的追求者。
走到现在,徐平的画已逐渐生成了自己的表达图式,把中国的水墨与西方的油画融为一体,将以前线条式的油画,变为了大块着墨晕染的中国式画法。办公室那幅《旭日东升》图,就是用中国式画法铺染而成。每一幅画,倾注的都是他的心血,他向往我手写我心,意在放飞心情,释放心灵,舒展精神。
徐平对绘画不懈追求,他的画真正承载了他的梦。
(压题图:徐平作品《山峡情》)(责编:孙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