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 建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 200235)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12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特别强调“要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将成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建党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国100周年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强大引擎和重要内容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标准》将“城镇化”定义为,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具体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镇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而城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不同的内涵。正如中国学者厉以宁先生所指出的;“传统的城市化是先进行工业化的发达市场国家的城市化模式,”①厉以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文汇报》,2012年12月24日。由于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基本同步的,偏重于工业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增长,往往忽略了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增长,为了摆脱被动,先后进行了产业和城市的双转型。
从全球看,城市经济从制造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以经济效益为主导向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重点,兼顾中心城市和中小城镇的发展,这是大部分工业化国家都经历的过程,只是产业和城市转型的时间有所不同。在以伦敦、纽约、巴黎为代表的欧洲、北美城市转型时间最早,如伦敦在19世纪中叶经济结构就进人了服务主导阶段,这一转型过程持续了100多年,到1970年代后,伦敦开始进入服务业高端化发展阶段;纽约在19世纪末就成为一个经济实力强大的特大型城市,20世纪后进一步成为全球金融中心、文化和媒体中心、时尚和商贸中心。在中心城市的带动下,大城市圈的中小城镇也开始了向服务业的转型。比如:出于尊重市场、侧重交通、普及文化的考虑,大伦敦拟定了“强化中心、照顾东部、侧重交通走廊”的空间战略。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多个场馆,就选址在破败的伦敦东部下利亚谷(Lower Lea Valley),给该地区的复兴带来了重要的机遇。这些国际化大都市周边的中小城镇易于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也成为城市人口和生产要素的扩散空间。
中国大规模城市化的背景与欧美国家不同,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推动大量的农村人口走向城镇化,并且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互为因果。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也是生产要素和商品打破壁垒自由流动、聚集,并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的过程。得益于城镇化产生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企业享受到较低的资金和劳动力成本,通过不断满足巨大的国内外需求,实现高速增长。根据中国证券报披露的数据,从1978年到2011年末,中国经济规模的复合增长率近10%,同期城镇化率由17.9%升至51.27%。有超过半数的中国人口进入了城市,可以说,中国的人口城镇化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但是人口城镇化不能代表城镇化的全部。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产生许多突出的问题。比如,政府规划的长官意志太强,违反城市化的客观规律,搞“大跃进”式的造城运动;忽视科学配置资源,大量消耗土地、能源、水资源等,却没有产生相匹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城市工业和房地产开发用地偏多,服务业包括社区服务、信息、交通、医疗、文化、教育等明显滞后;城市缺乏文化特色,也缺乏对文化资源的积累、保护和有效开发。
有鉴于此,中央领导人指出: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发展还很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差距量大面广,差距就是潜力,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我们推进城镇化,是要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路子。新型城镇化要实现六个方面的转型,即由城市优先发展向城乡互补协调发展转型,由高能耗的城镇化向低能耗的城镇化转型,由数量增长型城镇向质量提高型城镇转型,由高环境冲击型城镇向低环境冲击型城镇转型,由放任式机动化城镇向集约式机动化城镇转型,由少数人先富的城镇化向社会和谐的城镇化转型①李克强:《中国未来最大发展潜力在城镇化》,《中国证券报》,2012年11月30日。。由于中国国土辽阔,各地区的现代化程度很不平衡,新型城镇化也将因地制宜地展开多种模式,并且通过各地的不同侧重点,形成更为丰富的发展路径。
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十八大所强调的新型城镇化,将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在改革开放30年积累的综合国力和经验基础上,再一次攻坚克难、继往开来的历史性跨越。从全国范围看,新型城镇化将重点关注四个新问题,这也为中国文化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一是新型城镇化高度重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互动关系和协调发展,成为新兴生产力的培育基地。文化产业对新型城镇化的贡献,必须注重吸收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成果,以自主创意和创新的成果发展新兴业态,成为推动产业和城镇双转型的动力;二是新型城镇化注重城市空间拓展与农村人口转移及素质提升的协调发展,文化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相互促进,关键在于培育一大批文化产业的企业家和优秀人才,壮大文化生产力的主体;三是新型城镇化必须扩大社会各界参与和共享的资源空间和流通渠道,创造更多平等的发展机会。文化产业要在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打造多层次、多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提供机会,让一切文化财富充分涌流;四是新型城镇化要建立集约、智能、生态、低碳的空间布局,使得城镇的空间形态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文化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相互推动,关键在于因地制宜,从发展集聚型的产业园区,到走向综合性的创意社区,再迈向共享型的文化城区。
文化产业推动新型城镇化,要发挥文化创意的引领作用,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自主创新,推动城镇的集约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即实现产业和城镇的双转型。发展工商业强市(县)和专业镇,是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独特路径和重要课题。改革开放30年来,在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福建等区域,在“县域经济”、“镇域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长三角的昆山、江阴、无锡、萧山等,珠三角的顺德、南海、东莞、宝安等,福建的石狮等,成为一批GDP超千亿元的工商业强市(县)。以广东为例,2010年专业镇达到309个,覆盖了20%的建制镇,形成了机械、五金、纺织、服装、家电、家居等特色优势产业和电子信息、电子商务、文教旅游、物流服务等新兴产业。广东省专业镇的GDP总量已经超过1.2万亿元,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000多家,特色经济企业6万多家,包括东莞虎门、中山小榄、顺德北滘、南海大沥、顺德容桂等GDP总量超过20亿元甚至100亿元的专业镇达到130多个①廖兆龙,王淑莲:《广东专业镇发展情况及对策》,载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编:《广东发展蓝皮书2011年》,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与此同时,许多工商业强市和专业镇面对着产业升级和产业融合的巨大挑战。这首先是土地资源大量消耗,传统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比如2010年,顺德容桂实现GDP总量375.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76.4亿元,工商税收41.98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年末存款余额364.9亿元,居民储蓄余额245.97亿元。GDP快速增长的代价是土地资源被快速消耗,容桂已经消耗了土地资源的70%②林德荣:《中国千亿大镇》,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二是以代工为代表的低端加工业模式效益不断下滑。有关调查显示:1990年广达代工笔记本的时候,毛利是20-30%,目前降低为5%;2000年富士康代工PC电脑毛利是10%,目前降为3%。许多工商业强市和专业镇亟待改变代工模式,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第三是城镇服务功能滞后,新型城区建设必须尽快赶上。许多专业镇偏重于工业开发,缺乏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配套设施,因而难以吸引到更多专业人才和知识型劳动者,而后者恰恰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所必须的要素。
这类地区要发挥文化产业“渗透,包容、引领、联动”的作用,推动文化产业与县域/镇域特色优势产业的联动,打造以创意设计、文化体验、会展服务、品牌经营、时尚消费等为拉动的新型产业链,使得当地经济在产业的价值链、资源的供应链、消费的品牌链三个方面,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环节,跳出代工等低端模式而发展新的产业能级和消费内需,带动当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不断升级,也让广大的城乡居民都可以共享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成果,推动中国从世界级的制造业大国和时尚消费大国,走向世界级的设计、时尚和品牌开发、生产和营销大国。
这类工商业强市和专业镇在推动文化产业与县域/镇域特色优势产业互动发展的重要路径就是从推动企业升级到培育新兴产业,从发展从属于企业的工业设计、创意开发、时尚服务等部门,到逐步形成面向社会的工业设计、创意开发、会展服务、时尚传播等企业,再到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这是一个当地政府和企业形成合力、因势而利导的产业升级过程,也是一个让中国企业家逐步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过程。
苏州昆山市被称为“世界电子工厂”,生产了占全球1/3产量的笔记本电脑。但是在代工模式下,昆山生产的一台笔记本电脑,国外品牌商可以卖到上万元,而代工企业只能获得三五百元的毛利。面对这一巨大的挑战,昆山提出“代工经济谋变必须立足产业、依靠创新,走产业高端之路”,其突破口就是全面实施“昆山设计推进计划”,通过设计研发、品牌建设、营销推广、时尚引领等专业服务,提升昆山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整体上推动“昆山制造”向“昆山创造”升级。昆山开发区每年投入3000-5000万元,设立“昆山设计推进计划项目专项资金”。该计划一举改变了政府以简单的返回现金方式,反馈纳税企业的传统做法,而是以购买设计公司专业服务的方式来推动企业,从贴牌生产的以量取胜转变到自主创新的以质取胜。与此同时,昆山发展创意设计,不仅仅是满足本地企业从代工到自主创新的需要,也着眼于服务长三角和海内外。2012年9月,总投资6.5亿元的“汇设计”昆山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始建设,它依托了上海创意产业中心、台湾The One异数宣言公司、浩汉工业产品设计公司等国际设计力量、产业资源和文创经验,目标是成为全球文创设计的高端平台和活力源头③根据我们对昆山创意设计中心的调研材料。。
图1 工商业强市(县)和专业镇发展文化产业的三大坐标
顺德乐从以亚洲规模最大的家居市场而著称。位于325国道乐从路段的乐从家具市场延绵十里,市场经营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容纳海内外3400多家经销商户,展示各式家具2万多种,形成汇聚海内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商户的国际家居之都,号称“乐从家居-60亿人的选择”。依托多年的积累,乐从家居产业进行了战略性的升级,从汇聚全球商家的“世界码头”,逐步迈向集聚全球创意的“设计源头”。乐从敢于向家居产业链的高端进军,设立了由广东省科技厅和顺德区政府共建,由罗浮宫企业运营,总投资6亿元的华南家具设计研究院和罗浮宫国际家具创意联盟,引入意大利等国家的300多个家居设计师,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家居创意中心。由于乐从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家居市场,让各国设计师在这里零距离感受到各类消费者的多样需求,因而成为激发他们创意灵感的一片热土。
文化产业推动新型城镇化,要通过理念更新、舆论引导、政策扶持、市场培育等,充分利用当地原有的市场文化氛围,使得工商业强市和专业镇所集聚的一大批企业家,转型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使得他们成为“起兵于草莽,竞争于疆场,驰骋于大洋”的优秀文化企业家群体,成为发展文化产业和新型城镇化的第一要素和第一资本,形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宝贵资源之一。
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经济中的文化因素。……一个国家,当文化表现出比物质和货币资本更强大的力量的时候,当经济、产业和产品体现出文化品格的时候,这个国家的经济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①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求是》,2010年第4期。而文化力量的崛起,突出地表现在一大批企业家从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带着他们的智慧、雄心、资本和管理才能,转入到新兴的文化产业。而他们所具有的创造和创业活力、掌握的产业资源和丰富人脉、具有示范性的巨大影响,又会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和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强大动力。
近年来一个鼓舞人心的案例,就是从2010年开始在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地区—浙江所进行的“文化新浙商”评选。这一活动所凸显的文化新浙商群体,体现了大批民营企业家进入文化产业的新态势,体现了他们的文化意识、文化自觉、文化担当、文化远见。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浙江省浙商文化促进会会长杨建新指出:21世纪新浙商的文化意识、文化自觉、文化担当、文化远见,其主要内涵是:1、树立文化意识,认识经济发展和文化积淀的关系,对产品的文化内涵加以梳理的同时,将文化元素注入企业管理和品牌建设中去。2、培养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培养基于文化意识之上,是对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乃至社会文化寄托的科学化认识。企业家对营造与发展企业文化过程中的规律加以把握,并遵循规律进行文化建设,体现出对文化的较高觉悟。3、肩负文化担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驱使企业家传播有利于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内涵。4、拥有文化远见,对于文化建设具有战略思考能力,既能够把握全局,又能够前瞻性地开拓企业创新能力,以创新核心竞争力活化企业的生命力,推动企业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②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浙商文化促进会编:《文化新浙商2011》。。
在“文化新浙商”的群体中,出现了多个领域、多种专业、多种路径开发文化产业的领军人物。他们往往从制造业起步,随着产业高端化、品牌自主化、营销系列化的潮流,逐步加大对产业链条中文化内涵的开发和传播,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引领产业不断升级的高端环节和活力引擎。代表人物如从服装业进入到电影产业的太子龙集团领军人物王培火。他将自主经营的太子龙品牌定位于商务休闲风格,从传统意义上的服装品牌企业,提升为时尚文化产业。新研发的“龙太子”童装品牌演绎了产品和文化产业的联姻,形成“品牌支撑动漫、动漫服务品牌”的全新理念,以文化为产品进行营销。他创办了龙太子童装的外扩产业链浙江龙太子文化公司,投资数千万元制作《中国古代科学家》大型动画片系列,塑造“龙太子”这一经典动画形象,建立起一个多元渠道网络和产业盈利模式,使得龙太子童装增加了150余家加盟店,年销售额增加数千万元,成功建立起一套集动漫、童装、衍生产品于一体的文化产业体系。而以网络游戏服务业的开发而异军突起的张秉新,则是抓住了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潮流,以5173网而打造一个透明、合法、便利的多方交易服务平台,提供网络游戏交易服务,其服务范围包括:寄售、担保、账号交易、网游账号、网游点卡、网游代练等多个领域。通过短短几年成长为全省虚拟物品电子商务著名平台之一,员工发展到3000人,年交易额70多亿。
这批转型文化企业家的鲜明特色是“下接地气,上接天气”,前者是指他们对当地的文化遗产和产业潜力具有深刻的认识,怀着对开发民族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感和自信心,后者是指他们对国内外市场发展的潮流,具有敏锐的感觉,“见微而知著,见端以知末”,率先进入到新兴的市场领域和文化空间。“台绣”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然而台州刺绣经历百年,有许多传统的工艺已明显落后。有鉴于此,必须对台绣注入新的元素,让其与现代时尚结合。林霞曾是台州制衣厂的技术骨干,由她设计创作的“抽珠绣绣衣”曾获浙江省工艺美术创新一等奖等殊荣①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浙商文化促进会编:《文化新浙商2011》。。林霞创办台绣集团之后,从技术骨干向文化型企业家发展,自主设计生产绣衣,汇聚中国、意大利等国际设计团队,打造以“台绣”为主的中高档时尚女装系列品牌和绣衣品牌。台绣集团每年推出的女装新款达600多个,展现了新时代的中华刺绣艺术,发展成为一家专业生产、经营中高档品牌时装、睡衣、绣衣等系列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专业服装龙头企业;而千里之外的佛山南海,中国第一个由本土民营企业独立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玩具娃娃品牌—可儿娃娃,已获得外观、技术等多项专利,通过了3C认证和EN71测试,在产品工艺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形成年产800万件的生产能力,并且通过与迪斯尼等国际品牌的合作,成功进入了国际市场。可儿娃娃及小多系列定位于走中国特色路线与国际时尚的相结合,以青春、可爱、时尚的东方少女为主打形象,突出自信、自立、文雅、亲善的成长过程,成为一个具有强烈民族色彩兼有时尚之美的优秀品牌。
文化产业推动新型城镇化,必须打造多种形态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鼓励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共享,进一步刺激城乡人民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巨大需求,推动产业要素的流通和集聚,让一切文化财富充分涌流。新型城镇化的活力,是以大量的经济要素流通作为基础的。要素流通的规模越大、频率越高,要素优化配置的几率就越高,给城镇化带来的发展空间就越大,为社会各界提供的机会就越是趋于平等。这是文化产业富民、新型城镇化惠民的重要内涵之一。
中国经济学家辜胜阻教授指出:“如果说工业化在某种意义上主要是创造供给,那么城镇化主要是创造需求”,有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可以替代出口10万亿元。按照现有城镇化速度,社会消费的总水平可以从现在的10万亿级上升到20万亿级,年均20万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将会持续20年②转引自赵鹏飞:《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最大潜力》,《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12月18日。。有鉴于此,文化产业对新型城镇化的贡献,要注意扩大参与和消费这两个方面的需求,所谓扩大参与,是让更多的企业和个人获得投资开发的机会;所谓扩大消费,是让更多的国民共同享受文化发展的财富,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由于许多地区的文化产业处在发育和发展阶段,因此必须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合力,打造多种形态的生产性服务和消费性服务平台,以便让更多的企业和国民有参与投资和共享成果的机会。广东顺德陈村等地在这方面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陈村镇从1000多年前开始,就发展多种形态的花卉种植业,号称“千年花乡”,是广东省著名的农业专业镇。1998年以来,陈村镇兴建了集花卉生产、销售、休闲旅游、科研、信息五大功能于一体的花卉交易中心和企业实体——陈村花卉世界。它总体规划10000亩,包括两大市场一大公园——中国花卉交易广场、国际兰花交易中心和花卉世界公园,汇集世界各地花卉企业300多家。陈村的有益经验,不仅仅在于建立了规模巨大的花卉产业实体,而且在于打造一系列生产性服务和消费性服务平台:由政府主导,定期举办花卉博览会和迎春花会,为海内外客商和消费者提供便利的花卉检疫、进出口、物流、会展等服务平台;开展花卉技术培训,让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和城乡民众掌握花卉种植技术,参与花卉产业的发展;与国内外重要的花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联合建立花卉技术开发协作平台,开发花卉技术和运营的先进模式;与知名物流企业合作建立园区物流中心,搭建花卉产品交易和物流平台等等。陈村的上述举措,吸引了海内外大批客商纷至沓来,也吸引了周边大批农户和普通市民参与花卉产业,共享花卉商机,成为花卉产业富民、惠民、便民的示范基地,近年来每次大型花卉博览会的交易额就达5亿元以上①张振刚,陈志明,林春培:《广东农业专业镇生产性服务业建设和发展研究》,载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编:《广东发展蓝皮书2011年》,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图2 文化产业会展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作用
文化产业推动新型城镇化,要扩大群众参与,促进产业要素的流通,活跃市场的供需双方,就必须运用好各类节庆会展的平台,特别是因地制宜,设计好会展节庆的特色主题,发展会展的独特优势,形成会展服务的有效框架,发挥会展节庆的集聚辐射效应,让大中小企业都有参与的平台,让海内外消费者都有共享的机会。
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就是一个推动文化产业供给和消费两大领域的有效平台。大量资料和数据证明:义乌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不是传统工业化,而是为社会各界提供平等竞争机会的市场化。早在1980年代初,义乌就作出了“允许农民进城;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多渠道竞争;允许长途贩运”的决定,为有商品意识的千千万万义乌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经过10多年的发展,义乌从一个土地贫瘠的山区小镇发展成为市场繁荣的综合性商贸城市。义乌以小商品贸易为主要特色,形成了外围加工制造业与中心商贸服务业合理分工、互为支撑的城市框架。而义乌发展文化产业,鼓励广大企业和市民参与,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一大亮点就是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
2010年义乌市文化产业生产销售总值超过1200亿元,其中核心类文化产品总值达300多亿元,拥有生产经营单位1万余家,从业人员30万,形成了以印刷包装、文教体育、框画工艺、年画挂历、玩具、娱乐活动六大优势产品为主导的特色产业群。义乌凭借其在文化产业生产销售上的突出优势,以及作为产销地的集聚辐射效应,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创办于2006年,2010年升格为由文化部、浙江省政府主办,浙江省文化厅和义乌市政府承办的外贸主导型国家展会。义乌文博会发挥国际小商品集散中心的优势,以“打造文化产品交易平台、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为主题,促进文化产品出口交易、文化信息交流、产业项目合作和文化产业发展,在规模、质量、国际影响力等方面,达到了辐射国内外的能量和水平。2012年4月,第七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吸引了来自117个国家和地区的92395名境内外采购商参会,境外采购商达5782人,境外贸易团队36个,实现外贸成交额27.55亿元,同比增长10.69%。实现展览成交额45.17亿元,同比增长11.2%。许多参展商称其为“最具有附加值的文化展会”。义乌已经成为辐射海内外的文化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和销售基地,为发展工商业和专业市镇的文化产业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文化产业推动新型城镇化,必须结合城镇化向低碳节能、集聚智慧、生态环保发展的潮流,推动新型城镇的空间再造。从世界的潮流来看,产业布局与城镇的空间发育相对应,具有彼此对应、逐步升级的规律。文化产业对产业升级的拉动力越强,对城镇空间进行合理再造的要求也越迫切,由此推动产业的空间形态,从产业园区走向创意社区和文化城区。
处在工业经济早期阶段的城镇,大多采用“单中心”结构,工业经济是城镇的活力中心和人口密集区,工业的增长决定了城镇的规模和空间,工业的扩大决定了城镇扩散的幅度,城市的行政和商业中心也围绕工业区而建设。当这个城镇向依赖资源为导向的方向发展的时候,必然形成“双核心”结构。它所依赖的矿产、交通枢纽、大型港口等,都是在城市中心以外的某一个地点出现的,城市的资源开发中心与商业居住中心,相对分离,这样适合资源禀赋的开发;当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时候,城镇逐渐向外扩张,特别是沿着主干道和交通环线,出现“扇形化”的空间特征,逐步形成若干个卫星城和副城。当城镇跨入知识经济和后工业化时代,顺应全球化和发展服务经济的要求,会推动逐步形成“多中心组团”的格局。这些城镇把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支柱,必然注重吸引大量的文化产业机构和人员,形成相对独立的城区组团,以绿化带分割,以交通干道连接,以集约型、智慧型、生态型的宜居宜业宜游空间,体现产业与生态、经济和文化、人与自然、城镇与乡村的和谐共处和友好发展,从而吸引大批知识型的劳动者。有鉴于此,新型城镇化所要求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也将经历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从产业园区发展到创意社区,再发展到文化城区。
图3 顺德容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功能
顺德容桂仅有80平方公里,入驻格兰仕、万家乐、万和、科龙、容声、华宝、海信顺德等一批龙头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个、广东著名商标22个、中国名牌产品11个、广东名牌产品17个,2010年实现GDP总值375.9亿元,是实力雄厚的专业镇,但是土地资源非常紧缺。有鉴于此,容桂政府提出“空间有限,创意无限”的战略,以提升容桂制造业竞争力水平。容桂大批的制造业企业对于工业设计的需求非常大,有鉴于此,容桂要走向新型城镇化,必须培育一大批创意设计企业,包括工业设计、软件设计、包装设计、印刷设计等,提升容桂经济的增值率和产出率。由九家企业联合投资8亿元建设的容桂德胜创意产业园,就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契机。
容桂德胜工业创意产业园内的老厂房多是1958年大跃进期间的老建筑,如顺德缫丝机械配件厂等,其建筑风格体现简约、实用的审美情趣和历史文脉。这些老工业建筑经过转化后形成的容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把生产型文化服务业和生活型文化服务业组合起来。它的主要内容包括顺德先进工业设计技术中心等,以推动电子产品的热分析和技术、结构优化设计技术、快速工艺技术等为主;也包括德创意产业园,集聚创意设计和生产、创意培训和工业展览、商务休闲项目,以及马冈版画工作坊和水云天——岭南文化度假村等,依托德胜河的水乡文脉,传承了历史悠久的岭南文化传统,再现注重天人合一、循环利用的岭南生态景观。这个园区内外还开展了题材多样的民间艺术创作,汇聚书画、龙舟、武术、茶艺、美食、粤剧等多种艺术样式,也为更多的居民和旅游者参与文化创意活动,建立了融入渠道,成为普惠民生的一个文化组团式集聚区。它不但是推动当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大引擎,也是体现岭南文化风格的创意社区,还成为吸引知识型劳动者的文化城区,象这样不断提升的文化产业空间形态,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