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宏,刘 娜,宋亚京
(1.河北联合大学理学院,河北唐山063009;2.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研究所,河北保定071051)
“低碳经济”已成为近期经济发展的未来模式,这种意识同时也为世界各国的未来发展起到了启示和指引作用。随着全球变暖与能源资源枯竭,世界各国纷纷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借此作为世界新一轮产业竞争、技术竞争、经济增长竞争的关键。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正面临着日益紧迫的减排任务,有一套科学健全的评价体系,指出城市的不足之处对城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全国低碳经济媒体联盟于2011年1月19号发布的《中国低碳城市评价体系》,健全了评价体系。发展低碳经济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科学地评价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利用相应的数据信息资料,建立一套设计合理、操作性强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和研究提供有力支持。如何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状况,也是摆在统计工作者、学者及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
本文首先介绍低碳经济的评价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来评判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简要介绍了模糊综合评判法。然后通过广泛的收集资料确定了影响低碳经济评价的因素,从而建立了低碳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因素的权重。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原理建立模型,对模型求解,得出评价城市低碳经济的方法。从而为城市低碳经济的评价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
影响城市低碳经济的因素可具体分为能源利用与开发,生活环境,公共设施利用率,公众低碳理念等多个方面,因此确定以下评价指标集。
评价指标集分别包含8个一级指标,一级指标又分别包含若干个二级指标。
评价指标集 U= {u1,u2…u={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低碳产品应用率,城市绿地覆盖率指标,低碳出行指标,城市低碳建筑指标,城市空气质量指标,城市直接减碳指标,公众满意度和支持率,一票否决指标}
其中二级指标:
u1=[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耗的比重,以太阳能产品等为代表的低碳产品使用率、普及率];
u2=[城市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
u3=[万人公共交通工具拥有量,新能源汽车使用情况];
u4=[城市绿色建筑比例];
u5=[年度内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天数];
u6=[万元GDP能耗下降指数];
u7=[公众对该城市的满意度和支持率];
u8=[年度内是否出现严重违反低碳经济发展的事件数];
根据数据城市低碳经济的特点,将评价等级定为五个,即低碳,较低碳,一般低碳,弱低碳,不低碳。
确定评语集为v={低碳,较低碳,一般低碳,弱低碳,不低碳}={v1,v2,v3,v4,v5}
根据U与V的模糊关系,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矩阵R。在构造了等级模糊子集后,要逐个对被评事物从每个因素ui( i=1,2,……,p)上进行量化,即确定从单因素来看被评事物对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 ( R |ui),进而得到模糊关系矩阵:
矩阵R中第i行第j列元素rij,表示某个被评事物从因素ui来看对vj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一个被评事物在某个因素ui方面的表现,是通过模糊向量 ( R |ui)= (ri1,ri2,……,rim) 来刻画的,而在其他评价方法中多是由一个指标实际值来刻画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模糊综合评价要求更多的信息。
常用的指标评价权重确定方法有很多,在本文中运用专家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如下表所示。
表1 指标评价体系的权重值
以北京市2008年为例,参考北京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等资料,获得各项数据如下表。
表2 北京城市低碳经济指标统计数据
将数据标准化得到根据不同的要求对各指标的每一评价等级制定具体的划分标准。每级都有对应的决策分数和对应的阙值。
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在本文中由于数据越大代表经济越低碳,所以选取梯形偏大型,如下表。
表3 各指标量化结果
在本文中计算各评价因子的评价向量分别为
由最大隶属度原则可知北京市2008年的低碳经济的低碳程度隶属于不低碳等级,经济发展不符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由于低碳经济的各个指标具有模糊性,每个一级指标下又有多个二级指标,我们利用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把低碳经济的各个方面综合考虑,给予合理的标准,得到了符合实际的结果。
由本文的计算结果看出,北京市的低碳经济程度很低,主要原因在于新能源使用率过低,城市能源结构仍是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导致污染大,碳排放量增加,能耗增加,是很不低碳的发展模式。同时北京市的汽车增加量很大,但是新能源汽车使用很少,甚至不及汽车总量的万分之一,还没有大力普及,而且城市公交利用率低,又是阻碍低碳经济发展的有一大问题。北京城市绿色建筑比例比较低,在北京大量的高层建筑中符合绿色建筑的建筑甚少。另外北京市的低碳经济发展与市民的低碳理念密切相关,由于低碳经济是近几年的新课题,公众接受需要一定的时间,是需要加大力度宣传低碳经济。
[1] 万宇.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8.
[2]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3] 胡永宏,贺恩辉.综合评价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67-188.
[4] 张征.环境评价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5-191.
[5] 李祚泳.环境质量评价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69-133.
[6] 杨纶标.模糊数学原理及应用[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67-80.
[7] 谢季坚,刘承平.模糊数学方法及其应用[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