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国茂
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社会形态的深刻变化,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呈现的结构性、深层次矛盾,不可避免地集中反映到社会领域,社会管理新问题、新矛盾主要表现在基层。社会管理的复杂性、难度在不断加大,客观上需要进一步健全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方法。
一是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宁波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调整完善政府机构,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责,不断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逐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特别是2003年防治“非典”后,建立健全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以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系统制定有关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进行两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加强行政审批中心平台建设,44个市级部门制订了495项行政审批事项的标准化样本。较大程度加强了全市有关部门承担社会管理方面的力量,根据社会发展实际,不断强化流动人口管理、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应急管理、城市管理、食品安全监管、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职能和人员编制。2011年政府机构改革中,着重强化了公安、人口计生、司法、民政、人社等部门社会管理有关职责,增设相关机构,加强了力量。
二是完善社会管理机制。探索构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社区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机制;出台全国首个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置的地方性法规;探索新老市民共建共享融合模式;全面实施“基层和谐促进工程”,建立和谐促进会4257个;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海曙区成立了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首批进驻了43个社会组织;江北区的“法治促进员”制度、“网上党政接访平台”,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象山县设立网络民情会办中心,做到了民情主动“搜”、民意主动“引”、民声主动“应”、民事主动“办”;鄞州区钟公庙街道、五乡镇尝试建立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大力推进社会矛盾联合调解机制。
三是完善社会管理制度。将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更名为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与市委政法委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各县(市)区也已全面完成机构更名调整工作,绝大部分乡镇(街道)有关职责也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和调整。出台了《宁波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规划纲要(2012—2016年)》,明确了今后工作任务、目标和步骤。同时,突出重点、项目引领,着眼于社会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力求有所创新突破。确定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项目、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等“10+10”重点项目,通过具体项目实施来创新推动社会管理。
一是探索社会管理机构设置大部门制。调整设置了综治委(办),增加了成员单位。这一管理体制模式带有过渡性,其实际成效如何有待实践检验。一些地方,已作了一些新的探索尝试,许多城市成立了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党委的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负责统筹领导本地区包括社会管理在内的社会建设工作,如北京市成立了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广东省成立了社会工作委员会,既是省委的工作部门,又是省政府的职能机构;宁波市统筹考虑优化政法、维稳、综治、610办、流动人口管理等,按大部门制设置,探索党委、政府层面社会管理机构设置的新模式。
二是强化职责任务,促进社会管理部门工作大融合。社会管理涉及面广,客观上形成了众多部门分别管理的局面,不可能设立一个无所不包的单一社会管理部门,因此建立高效的协调配合机制尤为重要。要指导督促各地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各经济开发区抓紧建立完善社会管理工作的协调配合机制,引导政府各部门各司其职,注重工作长效机制建设,如负责前端治理的人社、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要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把握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着力从源头上、基础上完善政策法规,改进民生问题;负责监管服务的国土、工商、环保、质监、旅游等部门要把服务贯穿于社会管理中,注意完善行政执法的方式方法,如中心城区的停车难问题,不能以处罚来代替服务;负责末端处置的公安、司法、法院、检察院等部门要将警力下沉、重心下移,并将重点着力于严格公正执法,提高社会诚信,维护公平正义。
三是立足基层实际,有效整合资源,促进社会管理力量提升。进一步创新完善基层社会管理组织架构,适时推广乡镇(街道)成立社会服务管理中心。根据社会管理工作实际需要,指导乡镇(街道)整合现有的综合治理科、社会事务科、综治工作中心、公共服务中心、社会矛盾联合调查中心、党员服务中心等有关力量和资源,成立综合性的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办公室可与其合署办公)。力求整合基层综治、公安、信访、司法、劳动、民政、城管、安监、人民调解、流动人口管理、基层法庭、计生、工青妇等力量,真正实现“一个平台运行、一个流程办理、一套机制整合”的工作模式,提高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统筹性、及时性、高效性。同时,充实基层社会管理人员力量。统筹调剂现有乡镇行政编制,盘活存量,并积极推进公安、法院、司法等警力下沉到基层。探索转变基层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通过委托、政府购买服务、服务外包等方式,更加高效地开展社会管理工作。借鉴城市社区工作者职业化的做法,探索推行农村干部稳定长效机制,有条件的地区,可结合实际,推行宁波慈溪市农村干部“职业化”机制,以适应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增加的实际需要。
四是发挥社团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应由政府主导,但不能因此削弱社区、群团、社会组织的作用。在创新工作中,要科学界定基层乡镇(街道)、社区的职责任务,逐步改变基层党委、政府工作大量依靠社区来承担的做法。社区适度承接依法协助政府履行的相关职责和委托事项,正确把握社区的职责定位,充分发挥社区在基层管理中的基础作用,集中精力以小区安全、群防群治、服务社区居民为主责,不断提升引导社会公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社会组织发育不全、社会志愿氛围不浓,是当前社会管理创新中一个普遍难题,政府要让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进来,为创建初期社会组织提供活动场所、能力建设和登记服务等关键性的支持。要推广宁波市海曙区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做法,培育类似儿童自闭症家长协会等各种社会组织发育成长,探索建立以村、社区“和谐促进会”为主要形式的融合性社会组织,实现多方良性互动。
五是推广项目引领,完善网格管理。宁波市以涉及改善民生的重点项目为抓手,带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成效明显。今后要精选项目,建立评估反馈工作机制。如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充分发挥流动人口办的职能作用,促进公安、计生、人社、民政等部门人口要素数据的关联共享,不断深化减少和预防流动人口犯罪体系建设,重点研究流动人口就业、就医、就学、综合社会保险体系建设,提高流动人口的城市归属感。不断创新管理方式,以对出租房屋的综合管理为突破口,管好流动人口,可在基层乡镇(街道)、村(社区)设立出租屋管理服务站,同时实施旅业式管理,让房东切实承担起参与管理的职责,并让流动人口的就业单位也真正参与到社会管理工作中来,发挥其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优势。真正实现“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新模式,建立覆盖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服务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