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与就业服务体系建构

2013-06-14 01:04盛翠娟俞士毛
文教资料 2013年11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民办高校毕业生

盛翠娟 俞士毛

(安徽新华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一、民办高校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

民办高校作为公办高等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曾赢得社会的广泛支持,也曾造就无数的辉煌。然而,近年来民办高校的办学压力日益增大,除了资金短缺、人才流失之外,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成为影响民办高校声誉的重要因素。综合来看,造成当前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和民办高校品牌认可三个向度。

(一)高等教育毕业生规模的扩大

在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向度,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随之急剧增加。据人社部统计数据(见下表和图)显示,2013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达699万,比2012年的680万人数增加了18万,而2001年,全国只有近114万的大学毕业生。但近十年来,整个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总体需求量并没有太大增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

表:2001—2013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

图:2001—2013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走势图

高校扩招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给民办高校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000年以后我国民办高校的飞速发展正是得益于高校扩招。据教育部2012年5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民办普通高校403所。[2]另一方面,相对于有着多年办学经验的公办高校而言,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困扰民办高校的一大难题。

(二)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偏离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指挥棒。在人才培养目标向度,我国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和偏离培养目标的双重问题。

当前,大多数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这无可厚非。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目前我国除了少数一些国家级重点高校外,大多数高校都将本科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和市场变化的适时举措。然而对于我国的民办高校而言,这样的定位显然不能与其他高校形成异质性,只有确定精准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才能使自己培养的人才具有竞争优势。事实上,民办高校应该发挥自身办学方式灵活与密切贴近市场的双重优势,着重培养学生的某几种应用能力,从而使得人才培养定位更加精准,与其他公办高校差别定位。

偏离人才培养目标是当前民办高校发展的痼疾。由于民办高校资金来源的单一和投入量过大,不少致力于兴办民办教育的实业家往往无力支持民办高校的庞大开支,除了另谋方法募得资金以外别无他法。为了发展,部分民办高校并不致力于考察市场需求,也不致力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式,更不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济目标成为支持他们运作的唯一追求,这种“只管进门不管出门”的人才培养方式严重偏离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更造成许多毕业生陷入“刚毕业就失业”的窘境。

(三)民办高校品牌的认可度降低

民办高校的品牌认可度低是造成民办高校学生就业难的第三个向度。学生是学校的名片,而学校是学生的名片,这里所谓的“名片”指的就是品牌认可度。民办高校在我国兴起的时间不过短短十几年,除了江西蓝天学院、黄河科技大学、烟台南山学院、西安外事学院等少数几所民办院校在全国范围尚有一定的知名度外,其他民办高校在社会上的品牌认知度普遍不高,这对于学生就业来说,显然是不利的。

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压力较大。一方面,由于社会大众对于民办高校的品牌认知度较低,与公办高校的毕业生相比,民办高校毕业生不仅就业信心不足,而且在就业市场上也不被看好。另一方面,由于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方式不恰当,民办高校所培养的毕业生特色不突出,缺乏职业竞争力,这造成民办高校品牌美誉度的降低。正如系列纪录片《为什么贫穷》第八集《读书致贫》所反映的那样,过去十年中国的民办高校的数量增加了近三十倍,而不少民办高校却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这种“只管招生不管就业”的“杀鸡取卵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对于整个中国的民办教育而言无疑是致命的。

总之,要解决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就必须确立适当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方法,其中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关键。

二、民办高校学生核心能力培养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尔(C.K.Prahalad&G.Hamel)首次提出了“核心能力”理论(“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这一界定诠释了核心能力的要点是“学识、协调和有机结合”,也是当前全球战略管理理论中最为人所认可的理论。由于核心能力具有的价值性、异质性、不可复制性、不可替代性及延展性等特征,因此它是企业长期竞争的优势之源。事实上,不论是企业还是高校,核心竞争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更是如此。具体而言,民办高校学生的核心能力有以下构成要件。

(一)扎实的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本专业所具备的、不同于其他专业的专业知识和特殊技能,是高等学校学生必备的能力,主要由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特殊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三方面构成。其中专业基本能力包括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专业特殊能力包括本专业的基本业务能力和职业精神;专业实践能力主要包括本专业的动手实践及应用能力。

当前各民办高校基本都树立了培养学生专业特殊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意识,也纷纷开设实验课和实践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硬件设备方面,囿于资金投入的有限,高质量的专业实验室在民办高校很难建立,并且这一难题在短期内也很难得到解决。对此,不妨发挥民办高校办学方式灵活的特点,可以考虑在相关兄弟企业和友好企业里增设学生实践岗位,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通过实地参与对口企业和对口专业的实践,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这一优势也是公办高校无可比拟的。

此外,对于民办高校而言,虽然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忽视,然而对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忽视,学生只有打下了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才有可能有发展后劲。这就要求学校制定好合适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灵活的沟通能力

所谓的沟通能力是广义上的沟通(communication),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等内容,它是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民办高校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灵活的沟通能力的培养是多元化的,在课程设置方面,相关选修课程的设置是必要的培养途径,而课外的活动、竞赛、实践更是不可缺少的培养环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强调对学生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在生活辅导方面,辅导员及其他教职人员需要提点学生注意培养和锻炼自身的沟通协作能力。

(三)整合信息的能力

信息社会对于人才的信息整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学会有效处理海量信息,并迅速发掘出有用信息,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民办高校应该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发掘、梳理、整合等能力,而教会学生使用包括图书馆、档案馆、互联网等在内的信息中心,并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检索方式,这不是只开设几门课程就能解决的,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套激励机制,鼓励学生遇到问题进行信息检索、处理和信息整合的能力,让他们养成对信息及时处理的好习惯,但目前这一方面的探索还比较少。

(四)积极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不竭的发展动力,也是人才竞争力的一个突出表现。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一大挑战,因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必须融汇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而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学习氛围,创造一个适合创新的环境,这不仅需要投入,其本身也是一件极富创新的工作。如英国的纽卡斯尔大学就通过为学生提供能够参与的课外社团活动、学生竞赛、付薪工作机会和基金支持的项目等,通过不同角色经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途径。

总之,民办高校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例子可借鉴,只有结合自身特色,分析市场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确定其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

三、民办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建构

近年来,我国高校对就业工作的重视普遍提高,但客观地说,在大部分高校,还做不到“像重视招生一样重视就业”,或者说更多的还是“重招生轻就业”。民办高校更是如此。如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就业服务体系,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成立专业的就业服务机构

成立一个由大学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企业代表共同组成的专业性就业指导中心,这是就业指导工作有序、有效开展的基础。来自于学校的负责人可以保障就业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而来自企业的代表,则能起到提供直接的就业信息和企业对人才素质需求信息的双重作用。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都已组建了专门性的就业指导中心,但是就业指导中心普遍缺乏来自企业的顾问,民办高校完全可以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密切与市场的联系。

此外,相关人员配置不足、分工不明确等也是导致不少学校就业服务达不到既定效果的原因。就业服务机构必须配置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人员数量应以能保证完成诸项任务,如:提供职业咨询、组织就业指导活动、搜集各类就业信息,维护就业信息服务网站及其他信息平台等工作为基准,只有各司其职才能保障就业指导工作不至于流于形式。

(二)树立服务的就业指导理念

提供服务应该是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也是必须树立的理念。这种服务的理念首先体现为就业指导工作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学生的就业需求和问题,提供充分的咨询和资讯信息。其次,就业服务还应当保障公平,应当公平、公正、公开地为全体学生提供,尤其是对那些就业困难的学生和残疾学生群体。再次,就业服务的提供也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的特长、优势和个人意愿,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信息。最后,就业指导和服务并不只限于毕业生,它应该贯穿于每个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

(三)提供丰富的就业服务信息

形式多样的就业服务信息的提供也至关重要。在资料提供方面,各高校图书馆和就业指导中心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类资料,包括有关职业指导方面的工具书、图书、期刊、报纸等纸质资料,以及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网络资源。而编制有关各行业、职业及企业的资料,方便学生进行查询和检索,也是非常有效的职业指导方式。

在就业信息提供方面,为学生提供暑期实践、毕业实习、志愿者服务等短期工作的信息,与为毕业生提供企业招聘信息同样重要,这类短期工作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而通过实习实践学生还能进行相关职业探索,从而建立起较为清晰的职业规划。组织企业宣讲会和校友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也能起到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的作用。

在网站建设方面,民办高校还应当建立提供就业指导服务的专门网站,及时发布各类招聘信息、职业测评信息、应聘技巧、求职经验交流、校友交流及各行业的相关职业规范的规章制度等内容,为学生提供最新信息。网站还应当建立网上就业指导的互动板块,在第一时间回答学生的职业疑问,让就业指导突破时空的局限。在增强互动性方面,网站还应当设置允许学生用户根据实际需求自行定制所需信息的功能,实现就业信息传播的个性化。在形式方面,通过文字、视频、音频、Flash等多元媒体手段发布各类就业信息,使得就业服务信息形式丰富活泼,这不仅能大大丰富信息内容,更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学生用户。

(四)开展多种多样的就业活动

企业宣讲、专业讲座、经验交流和校友座谈是当前民办高校比较常见的几种就业活动方式,然而雇主反馈和校友资源利用等活动方式往往遭到忽视。事实上,雇主的意见和反馈对于高校反思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式非常重要,高校可以根据雇主反馈回来的信息,及时总结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方面的经验教训,从而适时调整学科设置,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这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将会起到良性发展的推动作用。而校友资源的积极利用,除了能扩大学校影响力之外,还能完善毕业生的就业网络。建立一个校友信息数据库,不断更新和完善数据库内容,通过校友间的互助协作,也能发挥就业指导的作用。

总之,就业问题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民办高校教育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招生和就业两手抓的思想,只有重视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构建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指导,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突围而出。

[1]邱玥.201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史上最多将达到699万[EB].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hr/2012-11/29/c_124020648.htm,2012-11-29.

[2]教育部.全国民办普通高校名单(截至2012年4月24日)[EB].河南省阳光高考信息平台.http://gaokao.haedu.gov.cn/2012/05/08/1336466849266.html,2012-05-08.

[3]普拉哈拉德,哈默尔.公司的核心能力[J].北京社会科学,1999(4).

[4]王雅荣,马念珍,费建忠.[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7).

[5]欧阳沁.剑桥大学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与启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0).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民办高校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