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春,唐振国,李亮平
(1.揭西县棉湖华侨医院CT室,广东 揭西 515438;2.嘉应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影像科,广东 梅州 514031)
食管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食管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目前食管癌的检查方法仍以胃镜及钡餐检查为主,随着螺旋CT的普及应用,CT用于消化道检查越来广泛。本研究对揭西县棉湖华侨医院经手术病理及胃镜活检证实的42例食管癌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对食管癌的诊断价值。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住院经手术病理或胃镜活检证实为食管癌的患者42例,男32例,女10例,年龄41~86岁,平均68.5岁。主要临床表现:吞咽困难38例,胸骨后不适或刺痛36例,恶心、呕吐18例,纳差34例,消瘦28例;病理检查:鳞癌40例,腺癌2例。
采用日本岛津SCT-7000 TH全身螺旋CT扫描机。检查前准备:患者于扫描前30 min口服2%泛影葡胺500 mL,扫描前口服2%泛影葡胺300 mL,立即 行CT非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上界胸廓入口,下界膈肌下平面,可疑腹部淋巴结转移时扫描至脐平面,层厚10 mm,螺距1.0。其中16例患者同时行增强扫描。
CT表现:42例患者均有食管壁不同程度增厚,管壁厚度为7~15 mm,平均厚度为11 mm。其中食管壁环形增厚35例(图1A-C),管壁偏侧性增厚7例(图1D)。向食管周围侵犯17例,其中肿瘤侵犯气管7例(图1E、F)、血管6例(图1A-B)、纵隔胸膜3例、心包1例,其中3例是多结构同时侵犯。纵膈淋巴结转移14例,肿大淋巴结多位于中、上纵隔,其中9例手术,术中共摘除淋巴结13颗,病理检查结果示:13颗淋巴结中,7颗<10 mm(2颗为转移性淋巴结),6颗>10 mm(5颗为转移性淋巴结)。肝转移3例,表现为肝内多发结节状低密度影,部分结节内见更低密度坏死区,呈“牛眼征”表现;肺转移2例,表现为肺内多发结节状阴影。梗阻以上食管部分有明显扩张现象,同时还有积液,构成了气液平面。食管上段癌4例(图1F),中段31例(图1A-E),下段7例。
图1 食管癌的CT表现
消化道钡剂造影,尤其是双重造影,一直是诊断食管部疾病的主要方法,它能清晰地显示贲门区黏膜的形态改变,从而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现已成为食管癌筛查的首选,但其提供的胃肠外信息相对匮乏,对病情评估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帮助不大。胃镜的应用弥补了以上不足,它可直观地显现病变形态,并可进行病理学检查,但其无法提供胃肠外的信息,如遇管腔狭窄则远端无法显示导致检查失败,且有一定的痛苦性。CT能显示食管癌的大小、范围、外侵程度,周围淋巴结情况及有无远处脏器转移等,有助于病情评估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食管癌的CT表现:由于食管扩张程度不同,食管壁厚薄程度也不同,食管壁厚度通常<3 mm,超过5 mm为异常[2]。肿瘤造成的食管壁增厚可以为全周性增厚,也可以为以某一侧壁为主的增厚,但其厚度不与食管癌的外侵程度成正比。本研究结果显示:食管壁厚度为7~15 mm,平均为厚度11 mm,其中管壁偏侧性增厚7例,食管壁环形增厚35例。梗阻以上食管部分有明显扩张现象,同时还有积液,构成了气液平面。
食管癌邻近组织浸润:由于食管缺少浆膜层,且淋巴引流丰富,易导致肿瘤外侵。肿瘤外侵的征象:食管外壁不平整,与周围组织、器官的脂肪间隙消失。当食管癌出现周围组织浸润时,通常不能进行手术切除。正常情况下纵隔内食管周围存在脂肪线,当出现肿瘤浸润时脂肪线消失,食管癌易侵及的周边组织如气管、降主动脉、纵隔胸膜、心包等。上纵隔内食管紧贴气管和左主支气管后壁,之间存在脂肪间隙,当之间脂肪层消失,气管和支气管可能受浸润,当食管肿块侵入气管和支气管,或使其移位,管腔可受压变扁,气管壁增厚。
肿瘤对胸主动脉的侵犯:根据肿块包绕主动脉的多少可以判断肿块有没有侵犯到主动脉,肿块随着主动脉脂肪间隙的消失,包绕主动脉的面积越多,说明主动脉有可能受到了侵犯的概率就会越大;反之,包绕主动脉的面积越少,侵犯的概率就会越少。有研究[3]认为,用肿块与主动脉接触的弧度来判断是否受侵害,以90°为分界线,>90°提示受侵,<90°为无浸润,45°~90°之间可疑侵犯。据文献[4]报道,CT显示肿瘤对主动脉侵犯的敏感性为92%,特异性为89%,当肿瘤侵犯纵隔胸膜和心包时,胸膜、心包膜局部增厚或不规则突起。本研究中肿瘤侵犯气管7例、血管6例、纵隔胸膜3例、心包1例,其中3例是多结构同时侵犯。
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脏器转移:CT检查能显示纵膈和膈下淋巴结肿大。一般认为食管周围淋巴结直径>10 mm,或膈下淋巴结>8 mm均提示有淋巴结转移[5-6]。有人设定5 mm和10 mm 2种转移标准,螺旋CT诊断消化道转移淋巴结的敏感性分别为57.7%和32.6%,前者明显高于后者[7]。本研究发现,纵膈淋巴结转移14例,9例手术,摘除淋巴结13颗,其中7颗淋巴结<10 mm(2颗为转移性淋巴结);6颗淋巴结>10 mm(5颗为转移性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多位于中、上纵隔,其中3例合并有腹腔内淋巴结肿大。食管癌远处脏器转移最常见为肝脏,其次为肾上腺、肺等。本研究显示,肝转移3例,肺转移2例。
综上所述,CT扫描检查能直观地显示食管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提高对肿瘤外侵判断的准确率,有助于判定肿瘤的临床分期,减少探查性手术,已成为食管癌治疗前的一种重要检查手段,其在临床的应用也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陈锦垣,陈世稳,黄仕强,等.食管癌的螺旋CT诊断和术前分期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4):62-63.
[2]杜国忠,王艳玲,张水平.食管癌术前CT检查的临床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4):362-365.
[3]张华全,邵元伟,刘绪胜,等.CT在食管癌诊疗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7,8(6):362-364.
[4]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504-506.
[5]王军,张献波,祝淑钗,等.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研究现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8,17(1):75-78.
[6]刘秀民,刘晓梅,左自军.螺旋CT在食管癌中的应用价值[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2):116-117.
[7]郭华,高剑波,杨学华,等.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TNM分期的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19(1):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