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继伟,王 强,李瑞玲,靳 艳,陶志敏
(河南大学护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艾滋病(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主要通过性行为和血液传播的一种慢性致死性传染病,具有社会涉及面广、传染源隐蔽、流行迅速、病死率高的特点[1]。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疫苗和治疗药物,健康教育成为艾滋病防治的首要措施[2-3]。据联合国AIDS规划署(UNAIDS)报道,50%的艾滋病病毒HIV/AIDS感染者发生在24岁以下的青少年中。我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人群主要集中在20~49岁,其中20~29岁占34.7%[4]。大学生正处于这一年龄阶段,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既是艾滋病传播的高风险人群,也是社会防治艾滋病的重点人群,大学生愿意接受和尝试各种新观念和新行为,其中包括一些与HIV 感染相关的行为,如高危性行为等,存在感染HIV/AIDS的危险[5]。为了了解艾滋病高发区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索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我们于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艾滋病高发区某大学非医学类在校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问卷由学生本人匿名填写并当场收回。共发放调查问卷2331份,收回2316份,回收率99.4%,有效问卷2149份,有效率92.8%。
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学生类别、年级、家庭所在地),艾滋病相关知识(艾滋病传播途径14题、艾滋病预防知识13 题、艾滋病其他知识13题)。每题答对得1分,答错或不知道得0分,总分最高为40分,最低为0分。
应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χ2检验和方差分析等,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调查对象共2149人,年龄20~28岁,平均年龄(21.29±1.60)岁;男生1060人(49.3%),女生1089人(50.7%);城市来源641人(29.8%),县城来源484人(22.5%),乡村来源1024人(47.8%),其他特征见表1。
表1 人口学基本特征情况
2.2.1 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 调查对象对14条艾滋病传播途径相关知识知晓率为62.27%,平均得分(8.72±3.26)分,满分14分,能全部答对所有条目者只占2.1%(45人)。关于艾滋病传播途径的题目:与艾滋病患者发生性关系、与艾滋病患者共用注射器吸毒或打针,正答率都在80%以上;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怀孕或分娩、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产妇哺乳婴儿,知晓率分别为78.1%、74.9%;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剃须刀、牙刷正答率仅为53.9%。关于非传播途径的题目:蚊虫或吸血昆虫叮咬正答率只有22.1%;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正答率79%。
2.2.2 艾滋病预防知识 被调查大学生对艾滋病预防知识所列13项条目的知晓率为63.06%。相关知识得分为0~13分,平均得分(8.20±2.57)分,满分13分,能全部答对所有条目者只占1.9%(41 人)。对具体条目回答正确率为17.6%~92.4%。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正答率17.6%;定期服用或注射抗生素、注射免疫球蛋白、多吃保健品和加强营养正答率都在40%以下。
2.2.3 艾滋病其他基本知识 被调查大学生对艾滋病其他知识了解匮乏,对所列13项条目的知晓率仅为52.50%。相关知识得分为0~13 分,平均得分(6.83±2.10)分,满分13分,能全部答对所有条目者只占0.0% (1 人)。对具体条目回答正确率为5.5%~90.2%。关于艾滋病的疾病与治疗方面的知识,90.2%学生都知道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区别、艾滋病患者在短期内是否会死亡、艾滋病目前可否治愈、目前艾滋病可否用疫苗预防、药物可否有效延长艾滋病感染者的生命、感染者早期进行治疗是否有助于控制和减少症状的发生,正答率分别为75.0%、78.5%、80.9%、65.1%、56.8%、71.6%,反映相当部分的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缺乏。预防控制艾滋病,国家制定了哪些政策?正确率29.7%;2010年世界艾滋病日主题是什么?正确率17.2%,反映绝大部分学生对艾滋病的相关政策知识缺乏。哪些地方提供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我国艾滋病高发地区、艾滋病易感高危人群,这3题均为多选题,正答率分别为16.4%、5.5%、43.4%,平均得分(0.65±0.68)分,满分3分,能全部答对所有条目者只占0.8%(17人)。
艾滋病基本知识得分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家庭所在地、不同学生类别的调查对象间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两两比较,女生得分比男生得分高,P<0.05;大一与大二、大三、大四均有差异(P=0.000),大一新生得分最高,大四得分最低;农村学生比城市和县城的得分高(P<0.01);文史类与理工类学生比体育类和艺术类学生得分高(P<0.01),体育类得分最低,见表2。
表2 不同特征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比较
本次调查显示,被调查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总知晓率为59.38%。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不高,低于本省赵星海[6]2010年调查结果80.2%、张国富[7]2008年在驻马店对大学生调查>75%的结果。大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掌握总体程度比较差,距离国家要求的标准(85%)还有一定的距离,健康教育的空间还很大。调查对象艾滋病传播途径相关知识知晓率为62.27%,略高于总知识的知晓率,传播途径中较直观的血液传播、性传播等问题的知晓率80%以上,而换个角度,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知晓率仅为53.9%。非传播途径中,大学生对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不会感染的知晓率79.0%,而其他题目的知晓率很低,均低于50%。蚊虫叮咬是否会得艾滋病知晓率仅为22.1%,低于本省张国富45.4%[7]、王桂霞35%[8]、梁淑英36%[9]的调查结果,比李敏杰[10]1999年调查结果25.6%还低,一定程度说明高校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没有实质性进展。调查对象对于艾滋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为63.06%,有40%以下的学生认为定期注射抗生素、注射免疫球蛋白、多吃保健品和加强营养不是预防艾滋病的主要措施,这些结果与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研究相似[11]。大学生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的了解还是相当欠缺的,对预防的概念不是很清晰,与保健混为一谈。调查大学生对艾滋病其他知识知晓率仅为52.50%。90.2%大学生都知道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但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对艾滋病基础知识缺乏。
调查结果提示,大学生对于艾滋病知识掌握并不全面,相关知识结构仍存在问题,大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理解存在较大的误区,对三大经典传播途径内涵不能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非主要传播途径的理解和认识程度有待提高。由于认识不足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增加被感染的危险性、不必要的恐慌和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健康教育应侧重于艾滋病知识的系统化教育,积极利用健康教育课来增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的教育,进一步澄清和巩固艾滋病知识,促进大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和防范意识。
本次调查结果提示,女生掌握艾滋病基本知识程度高于男生[12](P 值<0.05),反映女生在自我健康保护意识上强于男生,由于男生在性活动中更为积极,所以更应加强对男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大一学生掌握程度为最高,大四学生为最低,与国内杨国平[13]、李博[14]调查结果相吻合,虽然年龄和知识程度在提高,但是对于艾滋病知识的了解却没有提高,可能与所调查高校在艾滋病健康教育上不够重视或健康教育效果不好有关;理工类与文史类学生掌握程度要高于艺术类与体育类学生,体育类学生掌握程度最低,估计与艺术、体育类的学生对于各类知识的学习热情低有关,相比较获取艾滋病知识要少;农村来源学生掌握程度高于城市和县城学生,与国内吴韶彬[15]调查结果一致。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应该加强对大四、男性、体育类、艺术类和城市来源的学生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特别是大四学生即将走上社会,而体育、艺术类及城市来源的学生生活态度比较自由、开放,都在艾滋病感染的高风险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和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强化教育,调整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更易掌握有关艾滋病的各种知识。
本次调查提示,只有45.5%学生认为河南省为艾滋病高发区,55.5%的学生认为艾滋病流行趋势是严峻的,20.9%学生认为不严峻,23.6%的学生认为不清楚。说明大学生对于当前艾滋病的流行没有正确判断,认为艾滋病离自己很遥远,没有艾滋病传播危机意识。
大学生性观念较为开放,性安全意识淡薄,而相关教育相对缺乏,感染艾滋病的几率较大,艾滋病正逐渐向被视为净土的大学校园侵蚀。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他们是艾滋病预防教育的重点对象,更是参与艾滋病综合防治的主力军,因此,大学生是艾滋病预防教育的重点对象。
[1]尹国清.试析农村艾滋病防治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12(1):733-734.
[2]廖文科.我国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面临的形势及其政策和任务[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72-176.
[3]古天明,杨开选.大学生艾滋病认知状况调查[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2):94-96.
[4]戴志澄.全球/中国HIV/AIDS流行状况及预防与控制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85-86.
[5]Fenton K A,Hughes G.Sexual behavior in Britain:Why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are common[J].Clinical Medicine,2003,3(3):199—202.
[6]赵星梅.大学生艾滋病的KAP调查及健康教育效果评价[D].河南:郑州大学,2010.
[7]张国富,张合喜,王桂霞,等.河南驻马店地区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8,25(6):578-579.
[8]王桂霞,顾颜胜,张国富,等.河南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8,19(6):56-58.
[9]梁淑英,张合喜,王桂霞,等.河南省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0):1876-1881.
[10]李敏杰,吕海峡,韩蓁,等.在校大学生艾滋病认识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75(1):18-19.
[11]El-Gadi S,Abudher A,Sammud M.HIV-related knowledge and stigma among High-school students in Liby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D&AIDS,2008,19(3):178-183.
[12]杜一声.南昌市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调查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09,10(11):100-102.
[13]杨国平,王湘苏,黄明豪,等.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认知情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4):403-405.
[14]李博.广州、深圳、珠海地区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现况调查[D].广东:中山大学,2010.
[15]吴韶彬.武汉市大学生对艾滋病的KAP 调查及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