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竹
读完美国作家詹姆斯·琼斯的《从这里到永恒》之后,我猜想,如果海明威或者普鲁斯特是它的读者又会怎样?我想海明威一定会觉得它太啰嗦,而普鲁斯特又觉得它不够啰嗦。《从这里到永恒》厚厚800多页、洋洋洒洒近80万言之巨,却没有像前面两位大师那样搞点什么文本实验,在20世纪各种文学实验风起云涌之际,倒显得有些另类。
与《从这里到永恒》可以相提并论的反映美国军营生活的小说包括诺曼·梅勒的《裸者与死者》、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但评论家查尔斯·罗洛却对《从这里到永恒》情有独钟,他这样评价说:“迄今还没有一位小说家如此详尽透彻地记叙军队生活,也没有一位小说家如此忠实地记录下士兵的谈话,让我们读到原汗原味的士兵语言。”《从这里到永恒》反映的自然远不止于这些。
《从这里到永恒》从主人公普鲁伊特从军号班调至步兵七连开始,到珍珠港事件发生后普鲁伊特被意外击毙结束,通过短短几个月发生在普鲁伊特以及他所在的七连的一系列事件描绘了一幅美国军队和平时期生活的全景画,在这幅全景画里的美国大兵众生相与好莱坞大片里的美国大兵形象大相径庭。在《从这里到永恒》里我们看不到美国精神、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等好莱坞大片里宣传的所谓美国主旋律,我们看到的只是陷入困境的美国大兵,看到他们的堕落生活,等级森严,以及那些为了自由而付出惨重代价的年轻生命。
在《第二十二条军规》里有这样一个悖论:“如果你能证明自己发疯,那说明你没有疯。”在《从这里到永恒》里,也有一个类似的悖论。
在军人监狱,颇有些弥赛亚意味的杰克·麦洛伊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公民们,在这个世界上要获得自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为自由而死,可是死了以后自由对他一无用处,这就是整个问题的症结。”
面对美国军营的自由困境,《从这里到永恒》里的几个主要人物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先知式的杰克·麦洛伊选择了逃跑,普鲁伊特选择了反抗,军士长沃尔登选择了妥协,因为他们不同的选择,他们的结局也大不相同。杰克·麦洛伊逃出军人监狱之后等待他的是飘忽不定的命运。普鲁伊特因为自己的反抗,导致了他身上的一连串不幸事件的发生,颇具反讽意味的是,他最后并没有死于反抗而是死于返回连队的途中,他反抗森严的等级制度,却无比热爱军队,这是他的困境所在,他的死也可以说死得其所。沃尔登选择了妥协,但他也不是没代价的,那就是他永远不可能和自己心爱的女人在一起。
其实《从这里到永恒》只要再往前走一小步,就会迈入整个人类的自由困境中而不只是军营。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曾有一句这样的台词:“这些高墙还真是有点意思,一开始你恨它,然后你会对它习惯,等相当长的时间过去,你还会依赖它。”类似的意思在羅马尼亚作家诺曼·马内阿的《巢》中也可以看到,几位东欧知识分子在摆脱了极权体制逃到美国之后,陷入了迷茫之中,他们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自由到底是迷宫的出口,还是迷宫本身的延伸?”从这个意义上,也许《从这里到永恒》的主人公普鲁伊特是真正的大彻大悟者,也许只有他看到人类无论如何突不出自由的困境,所以即使在他痛不欲生、濒临绝境之际都没有想过逃跑。
既然他们突不出自由的困境,也许性、爱情、女人可以为他们提供暂时的出口,但即使在爱情上,其实他们也是迷惑的,而女人们,无论是艾玛还是卡伦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评论阿根廷作家科塔萨尔的《跳房子》时,我曾这样写道:“当男人们淹没在形而上的河流里,当男人们因为深深地陷入绝望而疯、而死的时候,她们正在形而上的上空轻盈地飞翔,奥利维拉们尽可以对她的无知进行嘲笑,但她们划过天空的翅膀胜过他们任何深沉的思考。 ”这些话用在普鲁伊特们与艾玛们的对比上也是合适的。
其实对于这些士兵们来说,多年以后,当他们回忆起自己的军营生活,那深深地印在他们记忆里的,正是那些痛苦的或者快乐的每一瞬间,正如《超期服役布鲁斯》的歌词里写下的他们军营生活的点点滴滴,正如葡萄牙作家佩索阿所写下的那句话:瞬间即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