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武宁县政府副县长 柯景坤
实施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是防治地质灾害的治本之策,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惠及地质灾害易发区群众的重大民生工程。2011 年以来,按照江西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武宁县委、县政府坚定决心要把这一民生工程实施好,扎实有效地开展了避灾移民搬迁工作,建设集中安置点22 个,全县1347 户5956 名移民享受到了避灾搬迁的好政策,顺利实现了避灾转移、乔迁新居,所做工作得到了胡幼桃副省长率省直调研组一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武宁县位于赣西北,地处湘鄂赣三省边陲要冲,总人口38 万,移民就有16 万之多,是全省库区移民大县。国土面积3507 平方公里,居全省第四,80%以上为山地丘陵,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还有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由于域广山多地形复杂,地质灾害隐患较多,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达398 个,其中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15 个,次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125 个,一般地质灾害隐患点258 个。确认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人数1 万余人,基本为山区人口。
山区居民房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基本上是简易土(砖)木结构,墙体老旧不堪,大多已属危房,且为傍山而建,屋后山高坡陡,土层松散,历史上不同程度的山体护坡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尤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甚。自本世纪以来,由于县委、县政府把山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改善放在第一位,高度重视,逐年制定防治预案和工作方案,落实责任,加强宣传,使得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不断提高,地质灾害影响明显降低。
2011年,武宁县抢抓全省推进避灾移民搬迁工作的有利契机,科学决策,顺势作为,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实施地质灾害万人避灾大搬迁工程,把地质灾害易发区、深山区的群众迁移出来,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 年,实施避灾移民990 户4218 人,坚持早谋划、强保障,工作有序推进,其中建设集中安置点15 个,安置225 户967 人。截至11月底,已有1 个安置点搬迁入住,10个安置点建房二层,4 个安置点建房一层以上;分散安置765 户3251 人,已有1826 人入住,完工未入住的676 人,动工在建的749 人,拆除旧房486 户。
1、立足县情实际,做到“三个结合”,快搬迁、早安全。 围绕避灾移民搬迁“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目标,立足武宁实际,坚持群众自愿、政府主导、整体搬迁的工作原则,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三结合”的工作思路,即:①在搬迁方式上,做到实施地质灾害区移民搬迁与深山区移民搬迁相结合,按照“生存、生活、发展”的理念,始终把实施避灾移民搬迁作为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的重要手段和途径。②在安置方法上,做到集中安置、分散安置和就近安置相结合,对地灾易发区及交通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群众要求迫切的重点区域,区别对象的不同和条件的差异,坚持灵活操作,力争多搬快搬,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地灾易发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③在集中安置点选址方向上,坚持与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尽可能地整合交通、水利、电力等涉农资金,尽量做到近路、近水、近电、近田、近校、近医院,着力加强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实现脱险难题与脱贫难题并解,全力改善移民搬迁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提倡公寓式楼房安置,武宁县上汤乡洋深村,采用“公寓式楼房设计、分户联建和附属设施另地安排、分户自建”的模式,不仅节约了土地,节省了投入,群众也欣然接受。
2、坚持强力推动,实现“四个强化”,聚合力、快推进。注重从责任机制上保障避灾搬迁工作的顺利实施。一是强化组织领导。高位推进,成立了县长任组长,县委一名常委、县政府一名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县直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了“一挂四包”的工作机制,即县领导挂乡,成员单位包乡,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党员、组长包户,形成了五级联动、齐抓共管的格局。二是强化宣传引导。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出动宣传车、刻制光碟、印发简报、电视台开辟专题栏目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活动,组织工作人员上门到户,群众疑虑解释到户,避灾搬迁政策深入人心。党员干部知道这是一项惠民政策,增强了抓落实的责任心,避灾移民知道政策好都动心,申请搬迁的积极性和热情非常高。三是强化调度督导。实行“一旬一报告,半月一通报,一月一调度,不定期召开现场会、到现场会促进”。四是强化排位考核。避灾搬迁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表彰。平时成立由一名组织部副部长任组长的督导考核组,对乡镇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考核,做到一月一排位。
3、突出工作重点,盯住“五道关口”,不动摇、不放松。牵住一个个“牛鼻子”,工作推进中关键环节妥善灵活把握。一是把好对象审核关。武宁要顺利实现万人大搬迁,政策是前提,公平是关键,对象核定是第一关。为此,在搬迁对象核定上严格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分清轻重缓急、整体搬迁”的要求,严格按照“户申请、村推荐、乡审查、县领导小组批准”的程序,“三榜公示”到位,做细做实对象摸底工作。二是把好建设进度关。按照“搬迁避险、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力争多搬快搬、早避灾早安全”的方针,集中安置采取“五统一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资金管理、统一竣工验收和分户自主建房),选址做到科学、慎重,尤其是尽量不占耕地,严格禁止占用基本农田;规划、建设上做到“一户一规划、一户一推进方案”,挂图作战。三是把好工程质量关。为了保证质量,集中安置点成立村民理事会,组织3-5 名农民监督员,负责监督工程施工和质量。同时,规划、设计、质监、监理、安监等职能部门各抽调1 名干部组成5 人小组,巡查把关;对分散安置建房的,建立监理巡查制度。四是把好拆旧验收关。旧宅拆除是从根本上消除隐患,达到避灾的必要环节,我们成立了专职验收工作组,下村入组逐户验收,做到“搬一户,拆一户,危险少一户,民心多一户”。五是把好资金管理关。2011 年按要求县应配套资金20 万元,武宁县实际配套160 万元,户均建房补助款达到1.5 万元。同时安排专项工作经费100 万元。2012 年已落实配套到位资金310 万元。资金管理实行封闭运行,按进度拨付。
4、强化配套扶持,实行“六项举措”,解民困、暖民心。通过多条腿走路,把对移民的帮扶真正落到实处。一是对家庭困难的移民建房户采取“六个一点”,即:自己出一点、贴息贷款借一点、民政救济一点、社会捐助一点、政府补助一点、部门实物帮扶一点的办法,有效解决了建房资金不足问题,尤其是真正帮助特困搬迁户实现“至少建一层、能搬迁、有房住”的目标。二是组织挂点帮扶单位党员与搬迁移民困难户建立联系帮扶制度,实行“一对一”的生产生活帮扶。三是对进城、集镇购房户有经商、开店意愿的,工商、税务等部门优先办理证照手续,减免、优惠相关税费。四是对剩余劳动力在工业园区就业的积极联系厂家,并提供就业免费培训。五是在县工业园区就业的避灾搬迁移民工,优先安排廉租房。六是积极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避灾移民户提供小额担保贷款,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和服务业。两年来全县已有466 名党员干部,为避灾困难户担保贷款1684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