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宣文
(湖北省荆州市中医医院药剂科,湖北 荆州 434000)
随着中医中药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国人对其认知逐步加深,中药制剂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使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时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解我院患者使用中药制剂后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便为临床治疗过程中提供安全科学合理的用药管理对策及行之有效的参照依据[1-3]。本科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292例患者在使用中药制剂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书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现汇报如下。
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所有部门统计人员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统计使用中药制剂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人数。结果见表1。
表1 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分布(例)
通过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书,分别对患者使用中药制剂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出现不良反应的中药制剂剂型、给药途径、不良反应所损害的主要器官和具体临床症状表现等。
292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书中,男性患者占178例,女性患者占114例,年龄从4个月到83岁,平均年龄53.46岁,患者使用中药制剂最短的1个小时,最长的2个月表现出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排除其他种类的药物干扰,均系中药制剂所导致,其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主要集中在71岁以上(共计80例占27.40%)、61岁至70岁之间(共计59例占20.21%)和51岁至60岁之间(55例占18.83%),结果见表2。
表2 中药制剂所现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比例(n)
经过对292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病例报告统计分析,数据表明使用中药制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剂型主要为注射剂188例占64.38%,外用膏剂42例占14.39%,结果见表3。
表3 出现不良反应的中药制剂剂型(例)
经过对292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病例报告统计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给药,共计109例占37.32%,其次为局部外用给药,共计69例占23.63%,结果见表4。
表4 出现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例)
经过对292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病例报告统计分析,发生不良反应主要损害身体的系统和器官,主要为皮肤和附件211例占72.26%;消化系统35例占11.99%,见表 5。
表5 不良反应损害的器官、系统分布和症状(例)
中药是我国千百年古代传承的伟大医学成就,以中医基础为理论指导,是我国祖先战胜病魔总结的医学瑰宝,长久以来都受到国人乃至世界的普遍关注。其主要以天然的植物、矿物为原料,使用过程中通常以约定俗成、口口相传为准绳,或者以现代医生的个人经验为治疗依据。这就造成通常使用中药过程中不关注其药理毒理作用和使用剂量的分配、用药时间、给药剂量等,导致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实用中药制剂后出现大量的不良反应。通过调查发现:①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主要集中50岁以上的老人;②导致不良反应的剂型主要为注射剂、外用膏剂或口服制剂等;③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和局部外用给药;④不良反应损害的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和消化系统。
时刻提高防范意识,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医护人员要认识到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危害,针对我院医生使用中药进行系统的规范。以古代医书典籍为基础,充分结合现代患者的自身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对于特殊的中药要由专门人员负责购置,并且对特殊中药制剂进行用药前含量测定,毒性药物要严格控制剂量,明确中药的配伍禁忌,对于每一个处方要真正做到有据可依,有理可证,对于缺少现代药理毒理数据资料的药物要进行体外动物实验,经过实验安全验证且有数据资料的,方可进入临床治疗。针对出现不良反应的多发人群,要根据病情需要使用疗效确切,且副作用小的药物。针对患者的年龄,要结合实际尽量避免使用不良反应较大的药物,使用的剂量和用药时间要因人因病情而定,针对不良反应在中药剂型的不均等分布,要结合患者病情尽量使用安全的给药途径,如果必须采用静脉给药的患者,要严格遵守中药注射液的常规指导原则,静脉注射过程中,医护人员严密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发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对其进行纠正治疗,把对患者的身体伤害降到最低限度。
[1] 马秀红.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10,12(12):21-22.
[2] 尹明珊,杨溪琳.浅谈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2):76-77.
[3] 温福玲,常明荣.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J].中国药业,2007,16(2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