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丽
【摘要】 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认知过程适时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和认知的发展。
【关键词】 问题情境 求知欲望 积极情绪 学习兴趣 合作精神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悬念,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那么,在新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创设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情境,才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效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下面我结合本人不多几年的数学教学谈几点体会。
1.创设生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有多么广阔,学习的天地就有多么广阔。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把数学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数学的思考。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知识"时,我在引入时创设了一个分铅笔的生活情境。分铅笔给3个同学,每人分2支,一共要分多少支?学生很快可以列出算式2+2+2=6(支),再把铅笔分给8个同学,每人分2支,一共分多少支?怎么列式?学生能列出8个2相加的算式,但已感到麻烦。 随后我又提出如果这样分给全班的58个同学或全校的1200多个同学,要相加那不是更麻烦了嘛?这样学生感到眼前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解决有困难了。怎么办呢?我告诉学生要用新的办法来解决,于是引入新课题。这样新课堂一开始就产生了悬念,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使学生产生探索新方法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乘法认识的欲望。
2.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一般来说,小学生比较爱听故事,将数学知识溶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采用这种方式,学生的情感最投入,积极性也最容易被调动起来。例如,我在教学"时间与数学(一)"时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小朋友李飞飞和我们一样是一名三年级小学生,李飞飞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李飞飞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从9月1日起,李飞飞的外婆想趁李飞飞全家休息的日子去看望他们,可她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李飞飞一家人,同学们,你会帮她选一选吗?(出示李飞飞父母的话及9月份日历)有趣的故事情境,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想找到问题的答案。再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设计这样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过了火焰山后来到一个村庄。村中田里种植了一大片西瓜,好客的农夫给他们送来一个大西瓜,八戒见到西瓜馋得口水直流。悟空要求公平地分给每人1/4。八戒听了不高兴地说:"瓜是俺老猪化来的,俺肚子大,要吃1/6,至少也要1/5。忠厚的沙僧给八戒切了1/6,正当大家开心地吃着西瓜时,贪吃的八戒却在一旁直拍脑袋:怎么自己的这份反而比他们的少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深刻。
3.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由问题引入兴趣,从兴趣转入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快感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新的成功。在当今的数学课改中,越来越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关于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上,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对数学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了思维的方向,也是思维的动因。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认识活动的有效方法,它造成学生心理和知识内容之间的不平衡,而学生要解决这种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就要通过认识活动,通过思考。好的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如在数学活动课中,我先出示"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一句话,让学生先找出这句话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当学生发现这句话倒过来读和顺读是一样的时候感到很好奇。那时我就出示了两道这样乘法算式:13×62=26×31、24×84=48×42,然后让学生检验等式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再观察这个算式的数学特点,不难发现这两个算式的数字也有顺着和倒着看都一样的特点。学生的好奇心再次被调动,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此时,我就提出了"你能编这样的题目吗?"的数学问题,从而点燃了学生的求知欲及学习兴趣。
4.创设实践性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小学生是活泼好动的,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能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引起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实践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地并有目的地参与实践操作。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通过激励性的语言,看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发现的问题最多等等,形成了学生的合作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例如: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我就用多媒体带来一道题目想考考大家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试练习用2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出不同形状的长方体的习题,4人一个小组,比比看哪个小组拼得又快又多。同学们通过讨论,小组合作,得出以下六种不同的拼法:1×1×24, 1×2×12、 1×3×8、 1×4×6、2×2×6、2×3×4。像上题这样的问题学生单独操作可能不能完整的解决,通过小组合作,找到了完整的答案,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这样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数的范围。精心设置问题后,组织学生广泛讨论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认知过程适时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创设富于趣味性、探究性、延伸性的问题情境。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探索,且在问题情境的激励下,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和认知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