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仪陇县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精心培育,强力推进百万农民工技能培训工程、百亿劳务创收工程、劳务回引创收工程,2012年实现农劳转移31万人、劳务收入30亿元,劳务收入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7%以上,走出了一条由“政府引导,市场化配置、专业化培训、一体化服务、制度化管理”的农劳转移路子。仪陇县先后获得全省劳务输出先进县、全国对外劳务合作行业基地县等殊誉。
整合资金,实行专业化培训。仪陇县充分整合“阳光培训工程”、“温暖工程”等培训项目及财政补助、企业和社会捐赠等资金,依托全县22 家培训基地和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对农村劳动力实行专业化培训。一是提高培训对象的针对性。针对当地天然气化工、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培训相关专业人才;针对县城搬迁、失地农民增多的实际,积极开展失地农民就业再就业培训,2012年完成农民工培训21.2万人次。二是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性。根据市场需求和现实需要,着重开展种养殖、电工等实用技术和幼教、车工等专业技能培训,并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务工常识的培训,着力打造 “朱德故里人” 的仪陇劳务品牌。2012年培训农业实用技术18.6万人次,1.7万人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三是增强培训方式的灵活性。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外聘与内选相结合、专家与能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试验示范、田间指导和村村通网络等立体式培训,把科技知识及相关技能送到千家万户。
对接市场,实行多样化转移。按照“转移一批、留住一批、回引一批”的思路,推进农村劳动力由体能型向智能型、沿海化向本地化转变,不断优化劳务收入增长方式。一是规模外向转移。充分利用劳务开发联络机构,加强与当地政府、企业的信息沟通,及时收集反馈用工信息,建立长期劳务用工合作,实施“订单”输出,并加大向境外转移的力度,实现农劳转移向规模化发展,目前全县成建制输出占30%,其中境外输出400余人。二是本地企业消化。随着仪陇两个工业园的不断拓展及50多家企业的建成运行,在家门口实现农劳转移已成为现实。建立了企业用工季度报告制度,并在工业园设置办公室专门对企业用工进行监测,根据用工需求与企业一道适时组织召开招聘会。目前,全县近3万人实现了本地就业。三是回引创业发展。通过小额贷款贴息、标准厂房租赁、土地流转补贴等方式,引导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目前回乡兴办企业达200个,回引资金总额达1.4亿元,其中投资额50万元以上的各类企业32个,解决农民就业近万人,农劳转移实现了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效应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效应转变。
拓宽范围,实行一体化服务。为做好农民工就业的各项服务工作,仪陇县成立了农民工服务中心,并在仪陇籍农民工聚集地建立了劳务办事处,切实维护农民工的权益。一是狠抓转移前的信息服务。依托劳务开发联络机构,第一时间掌握各地的用工信息,并通过县电视台、村广播、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农民工服务窗口等,及时将用工信息传递给农民,引导自主择业。二是狠抓务工中的维权服务。2007年,仪陇县成立了外出务工人员工会联合会,目前已有会员5000余名;依靠华西民工救助中心设置仪陇办事处,重点在维护民工合法权益上提供坚强保障。2012年开展维权行动12 次,帮助民工要回工资5000多万元。三是狠抓转移后的家庭服务。为解决农劳转移后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各乡镇成立了农民工救助站,各村明确了农民工救助联络员,帮助解决民工家庭农忙劳力缺乏、老人医疗、子女入学等困难,及时协调处理家庭民事、经济纠纷,让外出务工人员安心工作。
精心组织,实行制度化管理。为把农劳转移工作抓紧抓好、抓出实效,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农劳转移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把劳务工作纳入了年度目标管理,把农劳转移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乡镇和相关部门,定期进行检查督促,推进工作落实。为提供详实的调查统计信息,建立健全了农劳转移就业调查统计制度,落实专人负责“快调”工作,抽样调查村配备了专职调查员,每月发放工作补贴,出台了详细的目标考核制度,切实增强调查员的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