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级龙脑生态农业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中,泸县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积极为农民搭建促进增收致富的培训、就业、创业平台,实现了让大多数人就业,有条件的人创业的预期目标。据统计,2012年该示范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361元,比2009年净增6228元,增幅达101.54%。
泸县坚持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建立完善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培训体系,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
一是政府主导,建设“农民学校”。泸县在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项目村,规划建设“农民学校”20个,村级培训阵地配套建立了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远程教育室等现代教育设施。在泸县兴旺牧业、泸州炜烨蔬菜科技有限公司等40个企事业单位建立培训实习基地,形成功能基本齐全、设备基本完善的农民创业就业培训阵地。二是县院合作,充实师资队伍。泸县与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泸州医学院、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校签署县院合作备忘录。在农民学校、培训基地建立“专家大院”,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SYB 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项目提供高素质的师资力量。三是创新形式,务求培训实效。围绕市场需求将农村各层次劳动力细分为新成长劳动力、城镇工业劳动力、农业产业劳动力等不同类别,因人而异制定培训服务计划,并推行实地参加学习、现场实际操作、专家会审评定、定期跟踪回访等新型培训模式,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年来,全县培训农民9066人次,实现了“培训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
泸县摸准市场脉络,坚持机制创新,深入研究企业与求职者的供需关系,实行村企联建,为示范片农民就业提供切实保障。
一是建立供需数据库,构建信息通道。探索实行用工企业“会员制”,发展会员企业70余家,获取企业大量的用工需求信息,促进培训工作有的放矢。率先实行就业失业登记管理服务制度,对不同年龄、学历、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分类管理,累计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4140人。推行一站式首问负责制度,对就业推荐、职业指导、就业培训、保险办理等实行系列化全程服务,有效保证供需信息公开、透明。二是强化服务送岗位,架设就业桥梁。深入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一系列公共就业服务活动,鼓励城镇、社区、新村聚居点积极开发保洁、巡逻、绿化等公益性岗位,吸纳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仅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内,此项举措就惠及农民1000余人。三是劳务输出引来源,拓宽增收渠道。积极依托“全国劳务输出大县”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和“泸县建工”、“泸县织女”两张劳务特色品牌,制定“组织起、整顿好、打出去、管理好、收回来”的劳务输出方针,常年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33万人,全县劳务年收入达20亿元。
泸县坚持“政府搭台、农民唱戏”,积极引导回乡青年、大学毕业生等一大批有创业基础、有创业激情的农民创业,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
一是重点投入,建设创业发展基地。突出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传统优势的农业产业,在省级龙脑生态农业新农村示范片规划建设万亩龙眼、万亩蔬菜、万亩苗木和万头生猪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并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产业项目为创业者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同时,积极创建“省级高校毕业生创业园区”,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搭建服务平台。2012年以来,泸县在新农村示范片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33人、创业15人。二是重点倾斜,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就业、财政、国资、信用社小额担保贷款“四方联动”的创业帮扶体系。对高校毕业生,自筹资金占创业资金50%以上的,给予不超过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毕业未满5年且从2009年1月1日起成功创业的,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2012年,开展创业户实地调查115 户,审核贷款839万元,发放创业补贴资金100余万元,带动就业1060人。三是重点打造,树立创业示范样板。建立健全农业招商引资扶持激励政策,对创业者在土地租赁、行政审批、税费减免等方面建立“绿色通道”,实行“两减一多”,减化行政程序、减少税费收取,多给政策照顾,多予金融支持。得胜镇在发展蔬菜产业中,实行进驻园区免3年土地租金,规范建立温室大棚每亩奖励6000元等优惠政策,带动建设回乡青年创业园、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农村扶贫就业创业园等特色创业基地,打造了泸县的创业示范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