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京地区的民族交汇、互动与融合

2013-06-05 07:46于洪
学理论·上 2013年4期
关键词:交汇

于洪

摘 要:北京位于南北走向的太行山与东西走向的军都山交汇处,其下与华北大平原结合,是重要的南北交通枢纽地区,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这一区域同时也是多民族交汇、互动、冲突、融合的地带。历史上,这里曾是山戎、匈奴、鲜卑、奚、靺鞨、室韦、高丽、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许多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经营和活动的区域,使得形形色色的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和森林游猎文化融合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统一的中华文化。民族互动促进并完成了以中原华夏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它不仅滋养了不同民族的共存、赢得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还维系了民族团结、国家独立与统一,是推进民族进步、发展与繁荣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和中国文化的结晶。

关键词:北京的民族;交汇;互动与融合

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056-05

北京作为城市最早建立于西周初期。此后一直是北方的重要城市,从元代开始直至民国,北京这座城市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新中国成立后,也是如此。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社会作用于地理环境的集中点。历史上,北京曾出现过山戎、匈奴、鲜卑、奚、靺鞨、室韦、高丽、契丹、女真、蒙古、满族、汉族等,因此北京城中容纳了各民族的语言、宗教信仰和习俗等等,它是各民族的生活环境的反映,是各民族生活状态的体现。它是由历史的积累而最终物化了的生活空间。它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城市建设实践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交汇、互动和融合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北京城最大的特点是包容性,它是北京精神的特征。

一、复杂的地貌、优越的位置

1.地理位置

北京地区位于华北平原北端,北与蒙古高原连接,西与黄土高原接壤,东北通向松辽平原,东南直达渤海,是太行山、军都山(属燕山山脉)交汇的交通要冲。它的地形为西北高东南低,西北为连绵不断的群山,围绕着东南的北京小平原,故称之为“北京湾”。北京平原主要由永定河、潮白河等水系形成的冲积扇堆积而成,除此之外,北京地区还有温榆河水系、泃河水系、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海子水库、十三陵水库等,奠定了“前挹九河,后拱万山”的地理形胜。古人云:“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而太行之山自平阳之绛西来,北为居庸,东入于海,龙飞凤舞,绵亘千里。”[1]75

北京的位置是维系我国三大地理单元(东北大平原、华北大平原与蒙古高原)的纽带[2]36,同时也是我国三级地势阶梯中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北京东南部渤海湾湿地与西北山地高原一线分割,也是以农耕为主的汉族和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的分界和交汇融合之处。也就是说,北京地区是北方游牧民族活动区域的南端,又是中原汉族活动区域北端,因此宋代文人苏辙(字子由)曾经写诗说:

燕山如长蛇,千里限夷汉。

首接西山麓,尾挂东海岸。

中开哆箕毕,末路牵一线。

却顾沙漠天,南来独飞雁。

君民异风气,自古习耕战[3]312。

2.交通要道

北京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北京地区自古以来成为南北交通的枢纽,也形成了不同民族的交汇点。榆塞孔道(今山海关)是北京通往东北的交通咽喉之一;卢龙塞孔道(今通称为喜峰口)是北京地区通往东北、西北和西部最重要的山区通道;虎北口孔道(今称“古北口”),是北京通向蒙古高原东部和东北平原的重要隘口。通过这一线路可以和内蒙古、山西及其西北地区相联系。北京地区河流纵横,主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和泃河。永定河与潮白河对沟通中原与东北地区起着重要的作用。

复杂的地理环境为不同民族形成自己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提供了可能,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要道又给各民族为生存和发展进行迁移和互动提供了条件。

二、雏形时期的北京城各民族从冲突走向融合

北京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区域。早在新石器时期,北京地区就存在着东胡林人遗址、上宅文化遗址、雪山文化一期和二期遗址等,这些遗址文化反映了在北京地区生活的人类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中原、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远古文化有着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关系。

1.蓟城——边疆藩屏重镇中各民族从冲突走向融合

由历史文献记载得知,在夏、商王朝时期,北京地区同时有几个部族存在,比如,孤竹、燕亳、肃慎等。

西周初年,北京地区开始出现城市的雏形,蓟与燕。蓟的建城时间约为周武王十年(公元前1046年),其位置大致位于今宣武门一带。燕国在蓟城南面,其建城时间略晚于蓟,其范围主要是永定河以南的拒马河流域,其都城遗址在今北京房山的琉璃河。《史记·周本纪》记载:“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自1962至1978年,北京房山区琉璃河董家林村发现商、周文化遗存,其中出土了一批带有“匽侯”铭文的青铜器,有重要价值的是刻有铭文的“堇鼎”。铭文共二十六字“匽侯令堇馔食大保于宗周……”据考证,铭文所记正好与文献记载相印,证明北京地区是周初所封的燕国。在琉璃河还发现燕国古代城市的城墙基址以及大量燕国贵族的墓葬。燕地处于北方边远地区,是北方民族南下的交通要道,燕国的建立对于周王朝来说,是镇抚边疆、藩屏王室的重要区域。后来,蓟被燕所灭,燕迁都于蓟。

战国时期,燕国强大起来,号称七雄之一。蓟城仍是燕国的国都,据史料记载,山戎经常对燕、赵、齐的边界区域进行掳掠和骚扰。其中,对燕国的威胁最大。山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传说时期,春秋战国为鼎盛时期。山戎部族以“射猎禽兽为生”,过着“随水草迁徙、居无定所”的生活,是一支古老的畜牧和游猎部族[4]241。山戎墓中出土的青铜随葬品以兵器、工具和纹饰为多。兵器以青铜短剑和铜镞为大宗。山戎部族以勇猛好战而著称。《史记》载,燕桓侯(前697年—前691年)时,为了躲避山戎的侵扰,将国都城迁到临易(今河北的雄县)西北。燕庄公二十七年(周惠王十三年,前664年),山戎又侵燕,燕告急,请齐救燕。“二十七年,山戎来侵我,齐桓公救燕,遂北伐山戎而还。”(《史记》卷三四,燕召公世家第三)齐桓公率师北上,大败山戎。《国语·齐语》也说,齐桓公“遂北伐山戎……斩孤竹,而南归”[5]199。经过一系列的战争之后, 到了战国晚期山戎逐渐衰落下去,最后退出了历史舞台。一部分山戎人已改变了原来游牧的习俗,学会了驯养家猪的技能, 开始过上半定居或定居生活。

北京地区的蓟、燕文化源于商、周中原文化;北方山戎文化具有北方游猎族文化的特征,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到战国晚期,山戎逐渐融合于中原汉文化之中,而燕地民众具有好武之风俗。

雏形时期的北京城,即燕国蓟城从一开始就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它的形成与发展源于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通过矛盾冲突、贸易往来而达到相互吸引和相互渗透,这体现出了北京文化的包容性,也是北京城市文化强大生命力的基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爆发时期,北京地区处于分裂割据势力的控制之下,又是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地区。因此,高丽、夫余、丁零、奚、室韦等少数民族迁到北京地区,民族之间的冲突为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2.隋唐时期幽州城———北方重要的军事重镇中各民族的交往与融合

唐代,北京地区称为幽州,是唐王朝北方重要的军事重镇。据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幽州城的位置大约是东起今法源寺以东烂缦胡同偏西,西至今会城门稍东,南起陶然亭迤西白纸坊东、西街一线,北至今宣武门头发胡同一线向西延伸至白云观以北[6]11。

幽州城体现了各民族聚族而居的特点。幽州城内有26个坊。据宋人路振《乘轺录》记载:“城中凡二十六坊,坊有门楼,大署其额,有罽宾、肃慎、卢龙等坊,并唐时旧坊名也。”①坊(里)是唐代城市的最小单位,由封闭结构的居民区组成,从文献和考古发掘得知,幽州城有罽宾、卢龙、肃慎、花严、辽西、铜马、蓟北、燕都、军都、招圣、归仁、东通寰、劝利、时和、遵化、平朔、归化、隗台、永平、北罗、齐礼、显忠、裳阴、归厚、大田、骏、来远等坊。

罽宾坊居住着罽宾人,罽宾是汉唐王朝通往南亚乃至中亚和西亚的一个重要的国家,位于现在的印度北部,大约是在克什米尔附近,是中原人西行求佛法的必经之国。罽宾人笃信佛教文化,并具有西域人的特点。据《汉书》记载:“罽宾地平,温和,有目宿,杂草奇木,檀、榱、梓、竹、漆。种五谷、蒲陶诸果,粪治园田。地下湿,生稻,冬食生菜。其民巧,雕文刻镂,治宫室,织罽,刺文绣,好治食。有金银铜锡,以为器。市列。以金银为钱,文为骑马,幕为人面。”(《汉书》卷九六上,西域传第六十六上)唐代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罽宾人曾遣使献马,并居住在幽州城中,此后从未间断,直到辽代。

肃慎在周代时,曾建立肃慎国,他们生活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并向周王朝进贡“楛矢石砮”,说明周代肃慎就与中原王朝有交往。战国以后,肃慎改称为挹娄,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其后裔称为勿吉、靺鞨。公元12世纪时,契丹人称靺鞨为女真。目前,学者们认为肃慎是满族的先民。《新唐书》载:“黑水靺鞨居肃慎地,亦曰挹娄,元魏时曰勿吉。直京师东北六千里,东濒海,西属突厥,南高丽,北室韦。……开元十年,其酋倪属利稽来朝,玄宗即拜勃利州刺史。于是安东都护薛泰请置黑水府,以部长为都督、刺史,朝廷为置长史监之,赐府都督姓李氏,名曰献诚,以云麾将军领黑水经略使,隶幽州都督。”(《新唐书》卷二一九,列传第一四四)由此看来,肃慎坊为肃慎人的居住区,具有鲜明东北区域特点的民族文化。

唐代幽州城经济发达,主要源于南方的汉族,据房山云居寺唐代刻经题记,记载有三十余种行业,如米行、油行、绢行等等在云居寺刻经,这与隋开通南北大运河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外,唐代幽州还居住着突厥、契丹、奚、室韦、高丽、新罗、回纥、吐浑等民族。有的住在城内,有的住在城外良乡、通州等地。

总之,唐代幽州虽有典型的汉文化,但不同民族聚居在一起,丰富多彩的不同生活习俗、文化习俗和建筑风格需要相互认同和交汇,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北京民族的融合性。

三、北京作为陪都时各民族的自下而上的融合

1.辽南京城契丹人与汉人的渗透与融合

公元936年,石敬瑭为求契丹人的支持,割让“幽云十六州”,从此幽州地区纳入到契丹人的版图。公元938年(辽会同元年),幽州升为辽五京之——“南京”,又称“燕京”。辽南京基本沿用唐幽州旧城的格局。

辽南京城的统治者为契丹人,起源于潢河(今内蒙古西剌木伦河)、土河(今老哈河)流域。契丹人的生活方式以阿保机建立的契丹为分界线。在此以前,契丹人主要过着游牧、狩猎、车帐为家的生活。契丹国建立后,尤其是建立南京城之后,农业逐渐在契丹的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总的来说,农耕文化的重心在南京以汉人为主,游牧文化的重心在北部以契丹等民族为主,两者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有很大差异。辽代沿袭着“四时纳钵”的制度,即随着四季变迁而游牧、狩猎于不同的地区,政治中心也就随之迁移,只在冬季纳钵时才到南京。因此,契丹的统治者采取“胡汉分治”的办法,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史》卷四十五《百官志》)。

辽代契丹统治者在建国初期对儒文化十分重视,在上京设国学监,在南京设立太学。到圣宗时期设立有太学、州学和县学。如良乡县学,《辽史》卷记载:“大公鼎为良乡县尹,建孔子庙。”(《辽史》卷四八,志第一七下)《玉田县志》载:“儒学在县治西,创于辽乾统中,今大觉寺是其遗址。”[16]2305辽代初期选用官员重实才而不重学历,到中后期,科举之风发展起来后,南京的汉官出身科举者较多。这样形成了辽朝北面官员尤其是武官多为契丹贵族出身,而南面文官多为汉族科举出身的局面。

契丹人依照汉字创造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契丹文字使用了几百年,虽然契丹人和契丹文字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但它极大地影响了西夏和女真文字。

辽代皇室贵族在北京经常游猎,帝王出动,群臣参与,众多的后妃随从,每年一次的围猎就两三个月,至今在北京近郊还留下了许多遗迹。当时的饮食结构中,野味占了很大的比重。辽代饮宴使臣,先上“骆糜”,这是用骆驼肉做成的一种粥。然后吃“熊肪、羊豚、雉兔之肉”。 “牛、鹿、雁、骛、熊、貂之肉为腊肉。割之令方正,杂置大盘中”,“执刀匕遍剖诸肉以啖汉使”。所食的各种野味,又取自京郊附近。至今,食野味的习俗在京郊仍然存在。

辽南京城中不同民族的人群有着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契丹国志》载:“水甘土厚,人多技艺,秀者学读书,次者习骑射,耐劳苦。”[7]217说明城外,汉族过着田园式生活,契丹人、奚人过着牛马车帐的游牧和狩猎的生活,文人过着读书的生活,武士过着骑射的生活等。

辽代允许契丹人与汉人通婚,这样,少数民族不仅学习汉族文化,而且把各族的生活习俗逐渐渗透到汉人之中,形成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状态。值得一提的是,辽南京不仅汉族佛教信徒众多,而且契丹人包括皇帝也笃信佛教。《契丹国志》记载南京“僧居佛寺,冠于北方”[7]27。在北京的历史上达到了一个崇佛的高峰。目前,辽代的寺庙虽已毁坏,但是遍布城郊有20余座辽塔依然矗立,十分壮观。如天宁寺塔、云居寺北塔等等。

2.金中都中女真人与汉人的交流与融合

辽天庆四年(1114年),女真部落首领完颜阿骨打率女真人奋起反抗,于1115年建国,国号大金。公元1153年,金迁都燕京,改南京为中都,成为金国的国都。金中都既是在古蓟城旧址上发展起来的最后一座大城,又是向全国政治中心过渡的关键。金中都的规划建设一方面是对辽南京的改、扩建,更重要的是对北宋都城汴梁的模仿[6]15。

中都城的居民以汉人与女真人为主,契丹、奚、渤海等多民族杂居。金国的统治者为女真族,原为东北民族,以狩猎、捕鱼为生,商周称肃慎,唐称靺鞨、并建立渤海国。女真族是黑水靺鞨的后裔,由于女真人是游牧民族,所以大片土地只得“听其荒芜”。后来金统治者采取了“以汉治汉”,提倡“农桑”,鼓励贸易的措施,才使得经济发展,社会也趋于稳定。金代的女真统治者认为崇佛无益于政,所以大力提倡儒学。中都设有“国子监”,下设“国子学”和“太学”,经书有《易》、《礼记》、《论语》、《孟子》等;史书有《史记》、《前汉书》、《后汉书》等,主要招收贵族、官僚的子弟入学,教授汉族传统的经书和史书。

中都建立后,金王朝为了巩固在这个地区的统治,把大批女真人包括皇室、宗亲贵族及其猛安谋克户迁到此地,建立屯田军。除此之外,还有契丹、蒙古、奚、渤海人等在中都居住和生活,西域来的回鹘人也到中都经商。各族人在中都相互影响,在长期相处中,女真人、契丹、奚、渤海、回鹘人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如汉语逐渐在中都使用,最后成为女真族所通用的语言。大批汉族传统经史书籍传入中都,并译成女真文刊行。中都的女真人中,上自王公贵族、文武官僚、下至猛安谋克以至一般的女真人,都通经读史,金章宗甚至严令皇室亲军(侍卫部队)凡三十五岁以下,都必须读《孝经》、《论语》等。同时,汉族人在生活习俗上也受到女真族的影响。

北京从重要的军事重镇逐渐过渡到政治文化中心,因此,崇尚武功的风俗逐渐消退,汉族的儒家文化逐渐被少数民族统治者所接受,并奉为官学,形成以汉文化为核心,融合诸多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丰富多彩、和谐统一的文化,为元明清时期的首都文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四、从元到清代,北京成为国都时期,各民族进一步交流与文化融合

1.元大都中蒙与汉和其他民族的交流与文化融合

元代结束了各民族政权并存时期,重新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将政治中心自漠北迁至燕京(后改名为大都,今北京)。此后北京成为全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也成为全国优秀人才和文化的汇聚地区。

元代的统治者为蒙古族。据文献记载:蒙古族属于东胡系,是由室韦部落中的一支发展而来的。蒙古族主要是草原文化,以畜牧业、半农半牧业和农业为生计。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燕京后,大量的蒙古人移入燕京。按蒙古人的习惯,出征时皆携眷属。元代末年,大都中的蒙古人有6万左右,据《黄金史纲》等史记载,元惠宗妥懽帖睦尔(即元顺帝)带领6万蒙古人,从大都逃往塞外[8]117。

元初北京地区经济凋敝、人口稀少。蒙古统治者从南宋都城临安将大批百姓、工匠、学者甚至投降官员强行北迁,并安置在燕京地区,为元大都的建设、民族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大批江南物资北运,为大都城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经济保障。忽必烈具有兼容并包的思想,使不同民族的人都能各尽其力。他推行“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政策。任命博学古今的刘秉忠作为元大都的设计者。刘秉忠曾在金朝做过邢台节度使副使令,后弃官,入道门,后又出家为僧,拜海云禅师为师,后经海云禅师的推举,任元世祖忽必烈的幕僚。元大都的城市规划遵循着传统的农耕文化建城原则,即符合《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思想,同时也保留了蒙古族居住习俗。如在大都设有斡耳朵宫帐。“斡耳朵”一般指蒙古穹庐式宫帐。《析津志》载“(昔)刺斡耳朵者,即世祖皇帝之行在也。”[9]116至正十三年(1353年)才拆除斡耳朵宫帐,改建汉式殿宇。据文献记载,元大都宫殿内的布置风格完全体现了游牧文化的特点,地上铺着毛毡,墙上挂着兽皮;宫殿外面则种满青草,宛若草原。元代贵族大都居住在皇城内,而其他蒙古人居住在皇宫附近。蒙古族军队则分布在皇宫和城内的一些重要据点。

蒙古族原信仰萨满教,后改信仰藏传佛教。元中统五年(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封藏传佛教萨迦派名僧八思巴为帝师,“授以玉印、统释教”,并领总制院院事。这是藏传佛教传入北京的开端。藏传佛教僧侣从西藏地区大量进入北京。北京广建藏传佛教寺院,白塔寺的大白佛塔,体现了西藏建筑风格,一直保留至今。

此外,还有回、维吾尔和色目人等带有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风格的建筑,只是今天已不复存在。因此,元大都的城市文化融合了三种不同的文化,即中原地区农耕文化、草原地区游牧文化,还有传入的伊斯兰文化和基督文化。中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赞叹新建成的北京:“街道甚直,此端可见彼端,盖其布置,使此门可由街道远望彼门也。城中有壮丽宫殿,复有美丽邸舍甚多……全城中划地为方形,画线整齐。全城地面规划犹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言宣。”[10]210-213

元大都也是全国文化的辐射地。如元回回人赛典赤·赡思丁曾任燕京路总管,后到云南任平章政事,为云南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兴办教育,立孔子庙,购买书籍,不遗余力地传播汉族儒家文化,使得“诸夷闻风翕然款附”,受到云南人民的拥护。

2.明北京城中汉族与回族及其他各民族的交流与文化融合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攻占元大都,元大都改为“北平”。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决定迁都北平,于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并将全国的都城建于此地。明北京城的规划设计吸取了元大都、金中都、辽南京三座都城的精华,同时还参照了北宋汴京等都城的规划传统。

北京建城时,永乐皇帝加快了移民的步伐,由江南迁入的人口中回族比重很大。其中江南回族的巨商也有部分迁至北平。还有一部分迁入的回族曾协同明将常遇春等人攻陷大都,后将其有功官兵安置在今北京郊区的驻军营地中。如常营、康营、回民营等。今牛街、花市一带的回民也自称为常遇春的后裔。由于长期与汉族、蒙古族等杂居,回族从语言、文字、姓氏、服饰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仍然保留着内地回族的伊斯兰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北京回族分布的基本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总的来看,回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呈杂居状;在小区域内,回族人口相对集中,呈聚居状。在北京及近郊回族人口聚居较多的地区是:宣武区的牛街、教子胡同;崇文区的花市;西城区的牛肉湾、德外大街;东城区的豆芽菜胡同、禄米仓胡同;朝阳区的南中街、秀水河胡同及常营;海淀区的马甸、西村;丰台区的长辛店与丰台镇。其中,牛街聚居的回族人口最多,达14000多人,占牛街地区总人口的23.8%[8]10。

明代皇帝曾赐修过清真寺,如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牛街清真寺,在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扩建,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整修。商业上,明政府在税收等方面都给予回族方便与优惠,对发展经济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如,宣武门外牛街,以屠宰牛、羊为业的回民达上万人之多。至今北京小吃很多都来自清真食品。

明朝实行比较开明宽松的民族政策。对蒙古的上层人士和俘虏分房分地和牲畜让他们自食其力。为方便蒙、藏、女真、维吾尔等民族来京经商和进贡,建立专门会馆接待使节。还建立四译馆,供监生学习各少数民族语言,以便从事翻译工作,促进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

3.清京都中满族与汉族及其他各民族的交流与文化融合

清朝定都北京,其统治者为满族。治国方面,清统治者尊崇儒家文化,建立了满汉联合中央政权,但在民族关系上却采取满汉分城居住,推行剃发、易服、圈地等政策和法令。如顺治年间,宣布“有为剃发、衣冠、圈地、投充、逃人牵连五事具疏者,一概治罪”(《清世祖实录》卷二十八),激起了民族矛盾,暴发了反抗清朝统治者的斗争。其后,清政府统治者对此政策有所修正,缓和了民族冲突,加深了满汉之间的交流与文化融合。此外,清政府非常重视处理民族、宗教事务,设置了理藩院,并在其下设“内馆”、“外馆”,接待蒙古贵族、边疆少数民族上层官员和邻国使节。康熙年间,一部分俄罗斯人迁入北京,清廷为此修建了东正教堂。为鼓励各民族来京贸易,清政府减轻关税,促进物资的交流,结果带动了文化的交流。国子监荟萃了众多少数民族优秀人才,使北京得到较快的发展。北京成为汉、满、蒙、回、藏等各族人民共同居住和发展的地方。

五、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再现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成为首都。由于各民族优秀人才都汇集于北京,从事生产经营和学习,在城市的建设和规划方面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北京城内的民族与宗教文化多样性体现得更加充分。从建筑形式上来看,在北京城内有清真寺、藏传佛教寺庙、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各式佛塔,寺院道观。据统计:全市共有宗教活动场所103处,其中北京市开放的清真寺69座[11]1;道观有白云观、吕祖宫等,还有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其中崇文门教堂是北京现存最大的一座基督教新教教堂,在国内外都享有一定的声誉,其建筑风格亦别具特色。这不仅在城市建筑风格上有所体现,而且还体现出了城市文化的精髓。

中央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从居住的人口来说,全国56个民族都有人在北京居住。据调查资料显示,其中,在北京人口上千的少数民族有: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壮族、维吾尔族、苗族、土家族、藏族等。

六、结论

美国著名城市学家R.E.帕克认为:“大城市从来就是各民族各种文化互相混合、作用的熔炉,是它们彼此潜移默化、相互作用的中心……”[12]27北京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例证。她经历了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不同民族间的互动,虽然有时表现为激烈的冲突,但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民族互动融合、和谐发展,最终形成北京特有的风格,并体现出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她的中轴线布局、胡同、四合院、皇城、王府、古刹等等,都凝聚着淳厚而精深的多民族融合文化的影子。不同民族在共创北京城市文明历史的进程中,尽管文化和习俗不同,但包容精神使他们能互相认同,携手共进和创新,见证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交汇、互动和包容才能迸发出创新融合的火花,才能赋予城市不同的、既古老而又崭新的面貌,这也是作为世界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1][清]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M].北京 :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3.

[2]侯仁之.北京人谈北京[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

[3]蒋祖怡,张涤云.全辽诗话[M].长沙:岳麓书社,1992.

[4]赵丛苍,郭妍利. 两周考古[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5][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9.

[6]李路珂,等.北京古建筑地图(上)[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7][宋]叶隆礼,撰.契丹国志:22卷四京本末[M].贾敬颜,林荣贵,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8]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民族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9][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10][意]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行纪 [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11]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北京志·民族卷·宗教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12]阮西湖. 都市人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交汇
三角的交汇创新问题
算法、程序框图相关交汇问题分析
解三角形与平面向量交汇性试题解法探究
图说汉字
圆锥曲线与其他知识交汇大观
知识交汇,能力提升
参考答案(2)
关注三角函数的知识交汇
热点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