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晓文 刘越
摘 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政党制度具有形成过程中鲜明的历史特色和结构上突出的功能特色。进入新时期,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后,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和新任务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自身建设的优势与不足,我国政党制度需要进一步发挥其特色的优势,优化各项功能,完成历史交给的艰巨任务。
关键词:政党制度;特色;优势
中图分类号:D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043-03
从中国第一个政党的产生,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再到在这一制度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开创新的局面,中国的政党制度已经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进入新时期,面对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和执政党与参政党的持续发展,如何进一步发挥中国政党制度的特色优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是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重要问题。
一、新形势下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环境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面临国际和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的政党制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一)新时期中国政党制度发展的机遇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不断发展。进入新世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的发布,为这一制度在新时期指明了发展的方向;2007年,《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的发布,对我国的政党制度进行了更为全面和系统的阐述。党的十八大的召开,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进行了新的部署,也使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出小康社会的显著标志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中共十八大又对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行了新的部署,提出努力完成“经济持续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艰巨任务的目标。在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会出现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一方面,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分配方式不合理、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阶层分化等问题,成为了影响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希望自身权利得到保障的政治诉求愿望也愈发强烈,政治参与热情逐渐高涨。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能够整合各阶层利益,有效表达合理诉求,为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中共十八大指出,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要“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我国政党制度可以统筹和兼顾各方面利益,表达各阶层需求,全面充分调动社会群体的积极性,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对实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政党制度强调共存和包容,具有显著的“和而不同”的特点,注重协商和民主,尤其是各党派间良好的亲密友党关系,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由我国政党制度合作、协商等理念而派生的保障稳定的政治环境、组织协调各方面关系、构建社会民主化等功能也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起到了必要的促进作用,使我国的政党制度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环境下显现出重要的意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要条件。中共十八大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新的部署,指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建言献策、服务大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党际关系保证了政治参与和政治监督的有效进行,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和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条件,新时期中国政党制度要继续加强和完善这一重要内容,保障政治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中共十八大同时指出,要“加强同民主党派的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这对中国政党制度进一步发挥政治协商的作用,尤其是对各民主党派进一步提高参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要求下,执政党和参政党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能力,发挥作用,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局面。
(二)国内外形势变化对中国政党制度的挑战
在我国政党制度迎来进一步发展时机的同时,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也使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国际方面,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中存在着不同的政党制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加速,地区间的竞争趋势也愈发明显。西方国家为保持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一直极力将其自身的文化价值推广成为所有国家的普遍价值,将其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鼓吹成为最科学和民主的制度,同时对其他国家的民主制度进行抨击。在苏联解体后,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形成了多党制的政党制度,这使我国政党制度的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同时,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加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西方国家试图以价值观念灌输的方式对我国进行西化,阻碍和影响我国发展的意图也愈发明显,其以西方的民主观念对我国的民主制度进行全盘否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政党制度的发展。
国内方面,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没有变。但与此同时,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一方面,各种利益关系的不断出现使社会阶层的结构日趋复杂,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等各阶层间的利益差距逐渐扩大,某些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些都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影响了我国政党制度发展的阶级和阶层基础的巩固;另一方面,在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下,国内某些自由主义者否认我国政党制度的合法性,试图以我国政党制度的改变作为改变我国社会制度的切入点,为我国政党制度进一步地发展带来了严重阻力。
二、我国执政党与参政党建设现状
对于我国政党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政党制度特色优势的进一步发挥,除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外,执政党和参政党自身建设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执政党建设的优势与不足
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国的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从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有效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项问题,永葆先进性,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但在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2004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素质和能力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中共十八大也指出,在新的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同时强调,“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二)参政党建设的优势与不足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多年来的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思想建设方面,各民主党派高度重视,民主党派成员思想状况稳定、积极,理论水平日益提升。在组织建设方面,各民主党派成员规模不断扩大,年轻化趋势日益呈现,学历层次、专业技术水平逐渐提高;各民主党派定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不断修改章程、健全制度;领导班子交接顺利完成,干部培养和选拔有序进行。在制度建设方面,参政党不断丰富和完善组织制度、领导与决策制度、工作运行制度和选举制度,有效地保证了参政党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行,保证了广大干部和党员参与党内生活,有效地增强了参政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生命力。在参政能力建设方面,各民主党派始终将其作为自身建设的根本,高度重视自身的参政议政水平和民主监督水平;近年来,民主党派人士在各级人大和各级政府中的比例逐渐增大,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中共组织的各类协商会和座谈会,为国家的各项重大决策提供参考,在各级政协中提交议案,反映人民群众关心和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自身建设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各民主党派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民主党派间的组织发展和民主党派自身在各地区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某些基层组织较为涣散,组织活动较为单调,部分组织中高素质的后备干部较为匮乏;其次,民主党派的理论建设较为薄弱,一些党派成员理论学习较为匮乏,理论创新不足,思想意识不够坚定,影响了各民主党派作用的发挥;最后,各民主党派的制度不够完善,尤其是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机制不够健全,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各民主党派工作的制度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新形势下继续发挥中国政党制度特色优势的对策
我国的政党制度具有鲜明的形成特色、结构特色和功能特色,充分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特色的优势,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执政党执政能力和参政党参政能力建设
中国共产党方面,按照十八大的精神,在新的时期,全党要“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要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在发展党内民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严明党的纪律等方面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尤其要在反对腐败方面态度坚定,要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民主党派方面,要在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努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体现自身政治联盟特点和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原则下,不断加强自身参政能力建设。思想和理论建设方面,要围绕核心、健全制度、联系实践、创新载体,坚持自我教育与组织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加强政治引导和品德培育,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把握住民主党派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理论相类似与存在差异的地方,抓住理论发展的规律,提升参政党理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组织建设方面,要在成员发展上要注重吸收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保持自身特色,在干部发展上要做好新老交替,努力加强领导干部建设,同时注重后备干部培养,联系群众方面牢固基础,保证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制度建设方面,要坚持系统性、方向性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保持党派特色的情况下学习借鉴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重点突出制度的程序性和可操作性,健全和优化参政党的组织制度、领导与决策制度、工作运行制度、选举制度,提升制度的科学化水平。
(二)优化中国政党制度的特色功能
面对新时期国内外形势变化对中国政党制度的挑战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中国政党制度需要进一步优化特色功能,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优化政治参与与民主监督功能。进一步扩大政党制度的包容性,完善政治参与与民主监督机制,提供必要制度和法律保障,引导公民有效地进行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加强执政党与参政党的互相监督,增加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在各级政府和机关担任职务的比例,保证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政治协商的作用。
优化社会整合与利益整合功能。认真研究社会结构变迁带来的社会阶层变化的新情况、新特点,客观分析社会结构变迁带来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变大的趋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资源整合功能,加强民主党派与成员的联系,提高活跃程度,尽可能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到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注重开展思想工作,运用社会资源加强教育工作,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的牢固阵地。
优化维护稳定与保障安全功能。进一步优化党际关系,坚定不移地将十六字方针作为发展党际关系的根本原则;优化政治诉求形式,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能够有效表达;进一步发展政治协商,保障各项权力的高效运行。
(三)增强社会公众对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认同
要保证中国政党制度的顺利运行,加强社会公众对我国政党制度的认同同样至关重要。一方面,我国政党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决定的,是我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要加强社会公众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认同首先要强化社会公众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强化对我国政府和权力运行机制的认同;此外,要加强对公众的历史和现实教育,认清我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和当前国际与国内社会形势,认清我国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和现实必然性。另一方面,我国政党制度中有执政党和参政党之分,对政党制度的认同也就是对执政党执政能力的认同和参政党参政能力的认同。社会公众对执政党的认同,关键就在于其能否“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否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参政党的认同,则是参政党能否发挥其政党功能,起到参政、监督、利益表达、维护稳定等作用,能否代表其所联系的群众的具体利益,从而服务大局,与执政党一起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挥作用。
(四)比较借鉴国外政党制度经验
相对于其他国家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的政党制度,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政治上的领导与接受领导、政权上的执政与参政、政党关系中的诤友关系等显著特征,在社会各项事业中显现出政治参与与民主、监督社会整合与利益整合、维护稳定与保障安全等特色功能,具有显著的优越性。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以我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特殊性而否认其他国家政党制度的合理成分,盲目排斥其他国家政党制度的优秀经验和有效做法,要通过比较学习借鉴其他国家政党制度,取其精华,不断完善和优化我国的政党制度。
对于借鉴国外竞争型政党制度的经验,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强党际监督机制,强化我国参政党对执政党的监督功能。在竞争型政党制度中,各政党以竞争的方式“轮流坐庄”,通过对竞争对手的监督和批判来获取更多人对自身的支持和拥护,以取得政权。在严格的监督下,执政党能够“居安思危”,严格约束、规范自身的行为,高效执政。在我国,各民主党派代表着其联系的一部分人民群众的意见,其知识水平高,民主意识强,能够较为客观地分析和反映一些问题。民主党派虽不以获取政权为目的,但为保证国家权力的有效运行,同样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行为的监督。“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各民主党派要强化监督意识,敢于批评和发出不同的声音,国家要进一步完善监督保障机制,保证民主党派监督行为的畅通。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08.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4-09-27.
[4]魏晓文.当代中国参政党建设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5]唐棣宣 吴光会.小康社会的政治生态变化与我国政党制度的功能优化[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3).
[6]徐凤月.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中国政党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