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琦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习作重组的思考与实践
■张琦
进入到三年级后,低年段的“写话”到了中高年段变成了“习作”,语文教学的难度增加了不少:在教材单元结构上,每个《语文乐园》中都会有固定的习作板块,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系统地展开习作前、习作中和习作后的思考和部署;在课程的设置上,每周都会有固定的两节习作课,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捕捉并挖掘教材中、生活中的习作素材,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在语文学科的检测上,也总会给习作留出一个固定的分值,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目的地加强并落实过程性的习作指导,以达到课程标准的年段要求。
然而,现实的习作教学问题却十分突出。学生提着笔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写。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清、指导不力、效果不显,特别是由于教材编排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往往让老师们教学时顾此失彼,忙乱不堪。比如鄂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习作教材的编排:
第一单元:《暑假里的事》
第二单元:《我喜欢》
第三单元:《我去过的地方》
第四单元:《听来的故事》
第五单元:《日记》
第六单元:《可爱的小猫》
第七单元:《我们的运动会》
第八单元:《假如风有颜色》
这八篇习作的选题都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水平,能增强学生习作的乐趣和信心。但从范文的选择、记叙的类别、安排的序列等角度来分析,教材的编排有以下不足:
1.从范文的选择来看,第一、三单元的范文不具示范性。第一单元《暑假里的事》将笔墨放在动物园里的动物上,第三单元《我去过的地方》则将笔墨放在了柿饼节上。教师进行习作起步的教学指导时,不知如何“处置”这样的范文,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
2.从记叙的类别来看,单元之间的联系不紧,不利于教师教学。在前四个单元中,第一单元《暑假里的事》是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教学时应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怎样把一件事情写清楚。而第二单元《我喜欢》范围则极广,事、景、物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对象,教师会因学生丰富而不得要领的习作而劳心费力。第三单元《我去过的地方》应该以写景为主,着眼于“去过什么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而第四单元《听来的故事》又回到了写事类的记叙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事情的起因、发展及结果,并学习如何听故事,记故事。像这样缺乏一定联系的习作安排会让教学如“水上漂”,不落实,也不扎实。
3.从安排的序列来看,滞后于阅读,滞后于生活,习作效率大打折扣。如《日记》的习作在第五个单元,而在第二单元的阅读课文中就有《日记一则》,之间有近三个单元的跨度。《我们的运动会》安排在第七单元,按教学进度大概在十二月上旬左右完成,而各校的秋季运动会多安排在十月左右开展,之间有将近两个月的跨度。这样错位的安排,习作效果自然比不上边读边学写、边观察边学表达的效果好。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托,在明确年段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能否对三年级上册的习作教材进行重组,以落实起步阶段习作教学的目标要求?我们开始了初步的探讨和实践尝试。
根据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我们将年段习作训练基标和优标确立为:
基标 优标情感、态度 知识、能力低年段 有兴趣、愿意写;留心事物 语句完整、通顺 尝试运用语言中年段 乐意写;观察事物写清楚,写明白;尝试运用语言 具体、生动高年段 有意识地写;留心观察事物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 有一定的思想
我们要求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指导及其评价,本着“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力争帮助每一个学生达到基本目标,对一些优秀的习作要给予鼓励和点拨,以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享受习作带来的快乐。
对照年段习作教学目标,我们将三年级上册的前七篇记实类习作进行了重新组合,提出了“我喜欢“的月主题训练的设想。
月份 月习作主题 习作内容九月 我喜欢的“事”《暑假里的事》;《听来的故事》;《日记》十月 我喜欢的‘活动”《我们的运动会》十一月 我喜欢的地方 《我去过的地方》十二月 我喜欢的动物 《可爱的小猫》
进行这样重组的设想理由是:
1.主线的确立: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习作主要以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为主。在三年级上册的教材中,除了《假如风有颜色》是一篇想象习作外,其他的七篇习作均为记实类习作。而其中的《我喜欢》习作范围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世界万物,无所不包,看似给学生松绑,实际上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挑战,老师在指导和评讲时会因学生丰富的写作角度而无法聚焦问题。以“我喜欢”为主线,将七篇习作与《我喜欢》进行一一联手,如,我喜欢说给大家听的暑假里的事;介绍我去过的最喜欢的一个地方;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我喜欢的小猫;我喜欢的一次运动会等等,是可以将宽泛的习作范围具象化,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扎实地进行教学指导,这样的安排也符合课标的精神,即“有兴趣写”“乐意写”“与人分享、交流”等;
2. 主题的安排:将重组后的习作进行月主题训练的想法,是充分考虑了习作练习与学生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如九月份,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刚刚结束,同学们一定会有丰富的记忆图像留存在脑海里,完成以“事”为主的练笔就不会因为“写什么”而绞尽脑汁;十月份,学校的各种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建队日、秋游、运动会等热闹无比,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有序观察、定点观察;十一月份,是季节更替的时候,同学们利用双休或国庆长假出去游玩,对自然界的千变万化一定会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十二月份,已经接近一个学期的教学尾声了,老师们可以引导学生在整册语文书中再走个来回,将阅读中的收获尝试运用于习作练习中,静心地观察,潜心地进行读中学写,《可爱的小猫》便会跃然纸上了。
(一)月主题一:我喜欢的事
1. 习作目标: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学习日记的书写格式;
2.读写结合:《红马的故事》《这条小鱼在乎》;
3.习作过程:此类习作指导的思路是把握要点,逐级推进。
“把握要点”主要体现在《暑假里的事》的指导中。教师在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选择并回忆“这是一件什么事”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说清楚“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后来怎样?最后怎样?”学生能说了,动笔写就不会困难重重了。
“逐层推进”主要是在《听来的故事》中,继续巩固前一习作的要点,在听清“这是一个什么故事”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后来怎样?”“最后怎样”。《日记》虽然给学生非常广的表达空间,但本着习法、用法、得法的目的,我们依旧把教学的重心放在用日记的形式练习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像这样集中精力进行逐层推进的做法,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二)月主题二:我喜欢的活动
1.习作目标:学习按一定顺序将活动写清楚;能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2.读写结合:《一次著名的冲刺》
3.习作过程:此类习作指导的思路是进行由点及面的分解训练。
“点”的训练:定点观察某一个活动,如接力赛、跑步赛等。结合上一个月主题训练要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员和啦啦队的角度来展开观察,写清“先怎样”“后怎样”“最后怎么样”,如能加进自己的内心想法就更好;
“面”的训练:即开幕式、仪仗队、比赛场等场面的观察与描写;
“面”与“点”的结合:给学生一定的语言提示,帮助学生在片段描写的基础上连片成文,如“我们来到运动会的会场上,___________;”“比赛就要开始了,____________。”像这样分散难点、各个击破的方式,让学生感觉到习作其实是件很简单的事。
(三)月主题三:我喜欢的地方
1.习作目标:能按一定顺序描写;对印象深的做重点描写。
2.读写结合:《大自然的声音》《五彩池》《山茶花》《夏天和冬天》
3.习作过程:此类习作指导的思路是紧密结合课文阅读,进行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一:按顺序描写景物。如在《五彩池》中“上层”“下层”“左半边”“右半边”等不同方位的景物描写,可以启发学生有序地展开对同一景物的不同角度的观察描写;
读写结合二:景物变化的描写。如在《夏天和冬天》中对“雨前”“雨中”“雨后”的景物描写,可以启发学生对同一景物在不同时段的变化进行观察描写;
读写结合三:语言的表达方式。如在《山茶花》中,出现了“像”“是”“仿佛”等不同比喻词的语句,还出现了有设问、反问等的修辞方法,用这样丰富的语言表达形式展现了山茶花独特的美。
读写结合四:语段的构段方式。如《大自然的声音》中,无论是写“风”“水”还是“动物”,都是先总说他们的特点,然后再从不同的方面展开观察描写;
(四)月主题四:我喜欢的动物
1.习作目标:学习抓住动物的特点,有主动运用语言材料的意识。
2.读写结合:《卢沟桥的狮子》《青蛙和蛇》及《语文乐园(六)》的“口语交际”;
3.习作过程:此类习作指导的思路为前后勾连,写法迁移,拓展运用。
“前后勾连”主要是在《语文乐园(六)》“口语交际”的教学中渗透口语表达的训练,为《可爱的小猫》的书面表达奠定基础。并从《卢沟桥的狮子》中学习边观察边想象的表达方式,从《青蛙和蛇》中学习抓住动作、神态等突出动物特点的方法。
“写法迁移”主要学习运用“我喜欢的活动”主题训练中“点面结合”的观察方法,如以“这只小猫真可爱啊!”做提示语,对四幅图进行整体的观察与描写;以“最有意思的是”提示语,对其中一幅图进行细致观察,学习将静态的图片想象成活动的画面,来突出小猫可爱的特点。
“拓展运用”主要是对此次习作命题的范围进行适度拓展。可挖掘文本资源,向文本拓展:如第六单元古诗诵读的《蜂》、“积累运用”中的“一唱雄鸡天下白”“初生牛犊不怕虎”“骏马蹄下无遥途”等进行小练笔;还可挖掘生活资源,向生活拓展:如草地上的小蚂蚁,墙壁上的小蜗牛,忽飞忽落的小麻雀等进行观察描写。
对三年级上册的习作教材进行这样的重组,教学效果会怎样呢?我们在区内选择了不同类别的学校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学生们习作的变化很让老师们吃惊。
江岸区石桥小学是一所发展中学校,学生流动性很大,学校的语文老师常常因为学生的低起点而不得不降低教学的标准。这一次,三年级的刘文颖老师承担了“我喜欢的动物”的主题训练,她在“总分的构段方式”的学习中进行了前后勾连、写法迁移和拓展运用的三次小练笔活动:
小练笔(一)摘录:卢沟桥的狮子形态各异:有的望着小河,好像要和小鱼说话;有的歪着头,好像在思考问题;有的躺在石柱上,好像在睡午觉;有的手握着手,好像在比手劲;有的脚下踩着小球,好像在耍杂技;还有的大概太饿了,口朝天等着美食落入口中……
小练笔(二)摘录:你看,这些小猴子真有意思:有的在树上爬来爬去,好像在锻炼体能;有的盯着游客手上的桃子,好像饿了想吃东西;有的对着天空哀鸣,好像受了什么委屈;有几只公猴子在打架,好像在抢食物;还有两只小猴子紧紧靠在一起,好像在呢喃细语……
小练笔(三)摘录:天上的白云形态各异,变化无穷:一会儿像美丽的蝴蝶,跳着优美的舞蹈;一会儿像巨大的蓝鲸,正喷着高高的水柱;一会儿像毛绒绒的小白兔,正津津有味地吃着胡萝卜;一会儿像向日葵,正望着太阳;一会儿像盛开的百合,正对着我笑呢……
我们将习作教材重组的做法在区级教研活动上进行了研讨交流,引发了很多老师的参与热情:
新建学校的老师说:三年级学生刚刚进入起步作文,很多学生觉得难写,找不到素材,一提到写作就愁眉苦脸,特别是三年级第一学期的作文,训练了很多种类型,老师也有点棘手。通过此次教研活动,我们觉得重组后的习作教学,利于操作,有了一个系统性的安排,老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
新村小学的老师说:通过这次习作研究活动,让我们明白了学生习作起步阶段的困难成因,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课文片段仿写练习,做到有章可循,将读写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有杖可依,实现三年级习作教学的实用性、可操作性、指导性。
长春街小学参加了区级教研活动后,也展开了年级教学研究,提出了单元习作主题的设想:第一单元“火眼金睛找秋天”—— 秋天的天空 (总分结构——写景,学用比喻句);秋天的校园(总分结构——写景,学用比喻句);秋天的公园(总分结构——写场景,学用排比句)。 第二单元“用心体验悟感受”——我喜爱的游戏(集体活动——写动作);我喜爱的水果(个人活动——写物);我喜爱的文具(个人活动——写物);我喜爱的一个人(同伴活动——写人物);我喜爱的 (你还喜欢什么?试着写一写吧)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作文是应用,是外化的表达。教师要理顺读写的关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读写的训练,将训练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进行习作教材重组的思考及实践,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岸区小学教研室)
责任编辑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