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连 峰,孙 玉 涛,傅 瑶,刘 凤 朝
(大连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部,辽宁 大连 116024)
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发的重要方面军,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强大生力军,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目前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系统发展呈现出诸多不利因素,突出表现在高校科技创新重点关注论文、专著和专利等科研产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环节薄弱。科技成果转移是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企业获取新技术的主要途径,但是“一刀切”的高校科技评价体系和雷同化的高校发展战略难以发挥各高校自身的科技工作特色,严重制约了科研活动经济社会功能的发挥。因此,构建高校科技发展指标体系,测算科研和转化能力,从两个维度识别高校科技发展模式问题,对于各高校科技发展定位、目标和管理,支撑高校特色发展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高校科技发展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区域和高校两个层面测度高校科研(学术、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2]。相关学者运用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DEA(数据包络分析)、TOPSIS等多种方法对高校科技创新发展进行多目标测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施星国等明确了区域高校创新能力的定义,设计了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利用1996、2001、2006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系统评价和分析[3];刘炜等对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并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省市高校进行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发现中国区域间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存在很大差异[4];李晓娟等借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结合研究型大学的特点,设计了一个评价、分析我国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与专家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评价[5]。
另一方面,在科技与经济结合日益紧密的背景下,科技成果转化逐渐成为热点议题。Shane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分析了高校和企业合作进行创新成果转化的方式,具体包括自创企业、联合建研发中心、许可证交易、专利等,其中校企合作是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6];叶小青和徐渝运用博弈论模型讨论了企业创新能力、技术先进性和商业化价值如何影响对合作创新方式和合作对象的选择[7];刘岩芳和贺俊等讨论了研究型大学与企业之间知识转移的障碍因素和最优制度安排[8][9];余晓卉等评价了各省区高校技术转移的全过程[10]。
现有研究从整体上考察了高校科技发展的态势以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面临的问题,然而,高校对经济发展贡献薄弱的症结不能仅仅关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局部,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是高校科技工作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本研究基于科研和转化两个方面探讨高校科技发展模式问题,提出各高校科技发展的特色和目标定位,为各高校科技管理工作战略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现有研究选择了投入、产出、基础、支撑和管理等多方面的指标评价高校科技发展情况,但是对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研究并没有考虑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是一个从科研投入到成果转移的知识流动增值过程,科研投入规模能够全面地反映科学研究活动的能力,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获得的收入则是科技转化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鉴于此,本研究选取的科研能力指标有科技活动人员、科技经费内部支出2个指标,成果转化指标有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经费、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2个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科技发展指标体系
本研究选择“985工程”高校作为样本。目前“985工程”建设高校共39所,其中第一期34所。教育部自1999年起分别与部分省、市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分批将34所国内知名高校列入国家跨世纪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名单。2006年增补了5所高校:中国农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其中,国防科技大学涉及到国防相关问题,不包括在本研究范围之内;中国民族大学仅有2010年统计数据,所以本研究包括37所“985工程”高校。数据来源于2008~2010年的《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
这里借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对高校类型的划分标准,即综合类、工科类、农林类、医药类、师范类和其他类,考虑到相关类型划分主要基于学科类型,而师范类主要是基于职业类型,所以将师范类高校归类为综合类。37所高校名称、代码和类别如表2所示。为研究方便,统一把这37所样本高校简称为“985”高校。
表2 37所“985高校样本
关于高校科技活动的测度采用密切值法[11]。由于表1中各指标量纲不同,不能直接进行比较和加权综合。为便于比较,对原始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其中xij表示i高校j指标。高校科技活动指标值愈高、能力愈强,均为正向指标,标准化后的评价矩阵仍记为X=(xij)mn。实际测算过程中将不同年份的数据分别进行处理。
越接近N+而与N-相差越大的高校研发和转化指标越好,反之越差。因此,研发能力和转化能力最好的高校集中在离最优点集最近、离最劣点集最远的区间。密切值反映各高校与极端点的接近程度,由如下公式计算:
运用密切值法与相关指标数据计算高校科研能力和转化能力。首先采用密切值法对科研能力和转化能力进行评价;然后用每个高校的评价值除以极大值再乘以100将评价结果进行标准化,得到科研和转化能力指数。根据科研能力指数和转化能力指标测算结果,将“985”高校在科研和转化两个维度的能力划分为高低两个等级,两个维度组合可将高校划分为全面领先、科研主导、转化主导和全面追赶四种模式,如表3所示。
表3 基于科研-转化的高校科技发展模式
运用二维象限图对高校科技发展指标进行模式分类,结果如图1、图2所示。在2008年,大多数“985”高校仍然处于低低象限的全面追赶模式,也就是相对而言科研能力和转化能力均比较弱。处于高高象限全面领先模式的高校数量比较少,如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科研能力比较突出,遥遥领先其他高校,但是其转化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得分比较低。2010年的情况和2008年相比具有较大的改变,一方面是部分高校开始向右转移,也就是说科研能力获得了显著增加,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的转移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例如,四川大学等。整体而言,可以认为2008~2009年“985”高校的科研和转化能力具有一定的收敛趋势,部分高校实现了快速的追赶。
图1 2008年高校科技发展模式
为了更清晰地呈现样本高校科技发展模式的结构,将图1、图2归纳为表4。从表4可以看出,高校科技发展模式呈现非常典型的金字塔分布结构,处于高高象限全面领先模式的高校最少,高低或者低高象限的高校数量次之,处于低低模式全面追赶模式的高校数量最多。虽然2008~2010年部分处于全面追赶模式的高校逐步向高水平模式提升,但是整体而言分布并不连续,科研主导或者转化主导的高校数量相对较少。
表4 基于“科研-转化”的高校科技发展模式
综合图1、图2和表4,进一步对2010年“985”高校科技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处于高高象限全面领先模式的高校分别是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转化主导模式、西北工业大学从全面追赶模式分别提升为全面领先模式。浙江大学科研和转化能力突出且全面均衡,超越清华大学成为中国高校科技发展的典范。在2011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中[12],浙江大学以207.91分排名榜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四川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地处我国西部地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为高校科技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需求。四川大学的医学院、水电学院和化工学院等优势学科为成渝经济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而西北工业大学则借助西安航空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科技实力显著增强。
处于高低象限科研主导模式的高校主要是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和山东大学,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和山东大学由低低象限全面追赶模式转变而来。值得注意的是,处于科研主导模式的高校主要是综合性大学,仅华中科技大学以理工科为主。所以,这一类型的高校以科学研究为主,科技转化能力相对偏弱。
处于低高象限转化主导模式的高校主要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和天津大学,其中天津大学从低低象限全面追赶模式转变而来。这3所高校均以理工为主,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始终保持航天特色,不断主动承接国家高、精、尖大型科技项目,转化能力相对科研具有一定优势;东南大学和天津大学以工科为主导,多学科综合发展。以工科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以转化为主导服务地方经济的科技发展模式。
综合来看,处于高等级模式的高校均为综合类大学或者理工类大学,在全面领先模式中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平分秋色。在科研主导模式中,综合类和理工类6∶1;在转化主导模式高校中,综合类和理工类1∶2,其中东南大学虽为综合类大学,但是仍然以工科为主。由此可以认为,理工科大学科技转化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更强;而综合性大学以文理学科为主,虽然科技活动规模较大,但是科技转化能力相对较弱。
本文针对高校对经济发展贡献薄弱和高校科技发展趋同化的问题,基于科研和转化两个维度研究高校科技发展模式。
首先,根据高校科技工作科研和转化两个维度的能力,将“985”高校划分为全面领先、科研主导、转化主导和全面追赶四种模式。高校科技发展模式呈现非常典型金字塔分布结构,处于高高象限全面领先模式的高校最少,高低或者低高象限的高校数量次之,处于低低模式全面追赶模式的高校数量最多。2008~2010年“985”高校的科研和转化能力均具有一定显著的提升,处于全面追赶模式的高校具有向全面领先模式高校转移趋势,但是高校两级分化比较严重,处于科研主导或者转化主导模式、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高校数量较少。其次,全面领先模式的高校分别是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其中浙江大学科研和转化能力均衡发展支撑了高校综合实力的提升。科研主导模式高校主要是以文理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转化主导模式高校是以工科为主的理工科大学。最后,目前中国“985”高校科技发展模式与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紧密联系。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高校科技发展模式与高校自身的学科结构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而高校学科发展战略则是教育发展理念的直接反映。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民国时代的现代高等院校系统改造成“苏联模式”高等教育体系,许多高等学校被拆分,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被停止或取消,导致目前中国高校显著的特点是工科院校和文理类综合院校相对独立,专业性院校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从1993年开始,我国推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重点解决高校原有体制中条块分割、布局不合理等弊病,建设多学科、综合性大学成为很多大学追求的目标,高校合并成为迅速提高高校综合实力的最佳形式,然而多样性和学科特色很大程度上被忽略[13]。
综上,本文认为高校科技发展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科特色为基础的全面发展,将综合性和专业性有机融合。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均依赖于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优势获得了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强化优势学科和专业性特点,以此为突破口在科研或者转移方面进行优先发展,进而带动转移或者科研能力的发展,实现科研和转移有机融合。
[1]CONNELL H.University Research Management[M].Paris:OECD Publishing,2004.45-60.
[2]廖文秋,石彪,吴强,等.高校创新能力研究述评[J].中国科技论坛,2009,(6):26-31.
[3]施星国,张建华,仲伟俊.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1(4):106-113.
[4]刘伟,曹建国,郑林昌,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22(6):121-127.
[5]李晓娟,高鹏,吴志功.我国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管理评论,2010,22(3):44-53.
[6]SHANE S.Selling university technology:patterns from MIT[J].Management Science,2002,48(1):122-137.
[7]叶小青,徐渝.企业-高校合作创新方式选择的非对称信息博弈研究[J].科研管理,2003,24(6):44-48.
[8]刘岩芳,张庆普,韩晓琳.研究型大学与企业间知识转移主要障碍因素及对策研究[J].预测,2010,29(4):42-46.
[9]贺俊,黄阳华,沈云昌.校企合作研发的最优制度安排[J].中国工业经济,2011,(2):151-160.
[10]余晓卉,戚巍,李峰,等.各省区高校技术转移的全过程评价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10):102-108.
[11]刘凤朝,孙玉涛,陶艳伟,等.我国各地区公共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测度与比较[J].管理评论,2008,20(2):14-19.
[12]武书连.挑大学、选专业——2011高考志愿填报指南[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23-42.
[13]孙英.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高等学校发展对策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2):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