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供应链企业间紧密关系的视角

2013-02-13 02:35钧,苗,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商

肖 洪 钧, 李 苗 苗, 于 丽 丽

(大连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116024)

一、引 言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而技术变革、竞争者努力以及顾客需求变化等因素最终导致竞争优势被淘汰[1]。技术创新的高不确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入性等特点决定了创新的微观主体——企业仅靠一己之力很难实现持续性的创新[2]。因此,企业必须理清影响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有效地结合内外部资源来不断地发展、更新并替代现有的技术创新能力[3],才能顺利地完成新、旧竞争优势的更替。目前,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大都关注于市场属性和企业特点是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4]。事实上,一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这些内部知识资源,还依赖于企业外部知识资源的存在性。供应商、客户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关系作为企业外部重要知识资源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5]。然而,几乎没有研究综合考虑企业与供应商、客户的紧密关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文献。因此,本文试图理清企业与供应商、客户的紧密关系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以期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供某些启发性思路和依据。

二、文献综述与假设提出

企业仅依靠一己之力远不能持续获得和维持自身的竞争优势,需要借助外界资源特别是供应商、客户的资源来不断地缩短产品开发时间、改进产品质量、改善生产工艺[6]。因此,存在供应链内部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紧密关系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到底有没有影响以及如何影响的问题。

1.与供应商的紧密关系和技术创新能力

当企业所拥有的供应商数量越少时,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越紧密,即本文所指的企业与供应商的紧密关系。企业与供应商的紧密关系对二者之间的知识与技术转移、合作学习、资源共享具有重要的作用[7]。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紧密关系是知识和创新的一个重要来源[8]。Kotabe等的研究推断企业应该与供应商形成密切的关系,强调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知识交换的重要性[9]。例如,供应商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SINPD)被认为是二者共同提高产品开发绩效、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过程。在这方面,世界上最成功的例子是日本汽车制造业企业,他们具有一个有效地利用二者之间互补的知识和能力的供应链系统[10],该系统在日本汽车制造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中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随继美国、欧洲等许多地区的汽车制造商削减了他们供应商的数量。因此,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紧密关系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鉴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H1。

H1: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对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正向的显著影响。

2.与客户的紧密关系和技术创新能力

当企业所拥有的客户数量越少时,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越紧密,即本文所指的企业与客户的紧密关系。由于R&D活动具有不确定性和高成本的特点,一些企业已经试图寻找新的方法来取代自身的R&D活动,例如让客户自己来设计和开发产品[11]。事实上,以往的一些研究表明,许多重要的、新奇的产品和工艺是通过客户(包括公司客户和个体终端客户),特别是“领先使用者(lead users)”来开发、改善形成的[12]。有相关的实证研究表明,大约有10%~38%的产品是由客户为自己使用方便而开发或改善的。因此,企业通过让客户来设计、改善产品,并运用自身的制造能力迅速地向市场引入这些新产品[13],然而,这一做法降低了企业对R&D的投入和需求,进而对企业自身创新能力产生消极的影响。根据这一观点,本文提出假设H2。

H2: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对技术创新能力具有负向的显著影响。

3.紧密关系的共同作用和技术创新能力

当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都具有紧密关系时本文称为紧密关系的共同作用,即企业所拥有的供应商和客户数量都较少时的情景。通过前文的理论分析,本文可以主观推断紧密关系的共同作用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作用。当一个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关系都非常紧密时,企业能够更加精确地获得客户具体需求、明确更新产品的方式和位置、开发新工艺和新产品的思想以及技术知识的转移等信息[5](P767),减少了走弯路的成本,从而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的影响。鉴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H3。

H3:紧密关系的共同作用对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作用。

三、研究设计

1.变量定义及其数据来源

鉴于以上分析,结合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用了平均年专利申请数量约43项、平均年龄约13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内185个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假设H1~假设H3进行验证。本文的变量定义及其取值范围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定义及其测量方法

(1)因变量

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因变量。国内外许多研究大都运用了可获得性指标——专利统计来测量技术创新能力[14]。因此,本文采用2010年企业专利(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等3类专利)申请数量来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申请查询系统,根据上述185个上市公司名称逐一进行检索获得。

(2)自变量

自变量包括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紧密关系、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紧密关系、客户与供应商紧密关系的共同作用等3个变量(见表1)。前两个指标采用Cuervo和Un的测量方法[5](P768),即运用企业当年前5名供应商采购金额占企业当年总采购金额的百分比来衡量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紧密关系;运用企业前5名客户销售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百分比来衡量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紧密关系。客户与供应商紧密关系的共同作用这一指标是运用企业前5名供应商采购金额比例和前5名客户销售额比例的乘积作为衡量指标。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18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2010年年度报告。

(3)控制变量

为了排除诸如企业R&D投入、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企业规模、产业分类、企业年龄等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方法[5](P768)[15],运用控制变量企业研发资本投入、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情况、企业规模、产业分类、企业年龄和企业所在地区的区位优势等指标,其中前3个指标的数据来源于201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内185个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中逐一搜索并整理获得。产业分类是根据我国《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对七大战略新兴产业的划分标准进行了分类(采用虚拟变量表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要求较高且相对比较成熟,因此,本文重点分析了这两个产业;另外,区位优势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影响,故本文选用虚拟变量来表征企业所在地区的区位优势。

2.模型的选择

由于因变量为专利申请数量,是一个计数数据,因此,应采用计数模型。目前,关于计数统计模型主要有泊松回归模型、负二项回归模型和零膨胀回归模型。事实上,负二项回归模型与泊松回归模型相类似,都是通过最大似然估计对计数变量均值的回归。泊松回归模型的应用条件为均值等于方差;负二项回归模型是泊松回归模型的一个扩充,应用条件为方差远远大于均值;零膨胀回归模型的应用条件是计数数据含有大量的“0”(个数至少超过一半)。由于185个样本公司当年专利申请数量的方差远远大于均值(平均值约43.443,标准差约292.338);“0”的个数为49个,不超过总样本的1/3;并且分别采用Cameron、Trivedi和Wooldridge等提出的方法验证了本文所运用的数据确实存在过度离散性(over-dispersion),因此,选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对前文提出的假设1~假设3进行验证。

四、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整个检验过程将企业专利申请数量作为因变量。首先,以控制变量为自变量建立基准模型Ⅰ,随后逐个引入相关的自变量,经过多次迭代回归,最终获得假设检验模型Ⅱ、Ⅲ、Ⅳ,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供应商、客户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关系的分析结果

模型Ⅰ:基准模型,控制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情况。从表2模型Ⅰ的结果可以看出,企业研发资本投入、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分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分类和企业所在地区区位优势等变量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正向作用,并且分别在5%、5%、5%、5%和10%水平下统计显著;而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的作用统计并不显著。该模型说明,一个企业研发资本投入越多、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水平越高、企业所在地区区位优势越明显,越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成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别以0.796和0.585的水平高于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规模较大、成立年限较长的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并不占据明显优势,而对于那些规模较小,新兴建立的企业也没有表现出创新优势。

模型Ⅱ:假设H1的验证。在模型Ⅰ的基础上引入企业与供应商紧密关系变量,结果发现模拟系数约为-0.003,但统计不显著(见表2)。表明尽管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紧密关系能够直接为企业提供开发新工艺、新产品的思想,但与此同时这种关系使得企业减少了用来形成自身技术R&D活动的投入和需求。因此,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紧密关系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故假设H1不成立。

模型Ⅲ:假设H2的验证。在模型Ⅰ的基础上,引入企业与客户紧密关系变量,结果发现作用系数为-0.012,且在5%水平下统计显著(见表2)。表明企业与客户的紧密关系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即企业与客户的关系越紧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反而越不强。因此,支持本文前面的推论,即假设H2成立。

模型Ⅳ:假设H3的验证。在表2中模型Ⅳ,紧密关系共同作用项的检验系数约为-0.0002,且在10%水平下统计显著。表明紧密关系的共同作用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负向影响,即企业同时与供应商、客户具有紧密关系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故本文提出的假设H3成立。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从供应链角度研究了上下游企业间紧密关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内185个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如下:

首先,企业研发资本投入越多、人力资源配置水平越高、所在地区的区位优势越明显,就越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成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均高于其他产业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规模较大、注册年限较长的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并不占据明显的创新优势。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应加大研发资本投入、改善人力资源配置,借助所在区域的区位优势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其次,企业与供应商的紧密关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统计不显著。表明供应商数量的多少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没有显著的影响。尽管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紧密关系能够直接为企业提供开发新工艺、新产品的思想[16],但这种关系可能使企业减少了对R&D活动的投入和需求,进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最后,企业与客户的紧密关系、紧密关系的共同作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表明当企业所拥有的客户数量很少时,或所拥有的供应商和客户的数量都很少时,将会显著地抑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因为企业与客户的关系过度紧密或企业同时与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过度紧密时,不仅降低了企业自身对R&D活动的投入和需求,而且也减轻了积极的创新压力,进而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应拥有足够的客户数量或避免同时拥有过少的供应商和客户数量,否则将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成长。

当然,还有一些相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拥有的最佳客户数量是多少;企业与供应商的紧密关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是否存在U型曲线或倒U型曲线;在非战略性新兴产业内,企业与供应商的紧密关系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抑制作用是否显著等。

[1]TEECE D 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2]张玉明,梁益琳.企业家素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4):1-7.

[3]李随成,杨婷.供应商早期参与制造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实证研究:供应商视角[J].管理评论,2011,23(1):114-120.

[4]UN C A,CUERVO-CAZURRA A.Do subsidiaries of foreign MNEs invest more in R&D than domestic firms[J].Research Policy,2008,37(10):1812-1828.

[5]CUERVO-CAZURRA A,UN C A.Why some firms never invest in formal R&D[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1(7):759-779.

[6]翟钢军,田丹,刘洪祥.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关系管理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4):12-17.

[7]ROY S,SIVAKUMAR K,WILKINSON I F.Innovation generation in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s:a conceptual model and research propositions[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4,32(1):61-79.

[8]张旭梅,陈伟.供应链企业间信任、关系承诺与合作绩效——基于知识交易视角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29(12):1865-1874.

[9]KOTABE M,MARTIN X,DOMOTO H.Gaining from vertical partnerships:knowledge transfer,relationship duration,and supplie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in the U.S.and Japanese automotive industr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4):293-316.

[10]李随成,姜银浩.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6):11-18.

[11]THOMKE S,HIPPEL E V.Customers as innovators:a new way to create valu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2,80(4):74-81.

[12]SHAH S.Sources and patterns of innovation in a consumer products field:innovations in sporting equipment[D].Cambridge: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2000.

[13]BALDWIN C,HIENERTH C,HIPPEL E V.How user innovations become commercial products:a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and case study[J].Research Policy,2006,35(9):1291-1313.

[14]DEYLE H,GRUPP H.Commuters and the regional assignment of innovative activities:a methodological patent study of German districts[J].Research Policy,2005,34(2):221-234.

[15]UN C A.The advantage of foreignness in innov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1,32(11):1232-1242.

[16]吴爱祥,禹智潭.供应链合同制与协商制的比较[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3):380-382.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商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回望“十二五”:中国的战略性转换与评估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供应商汇总
供应商汇总
供应商汇总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
推荐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