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链稳定性研究
——以我国路桥产业为例

2013-06-05 09:49李书学
江西社会科学 2013年10期
关键词:路桥共生产业链

李书学

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链稳定性研究
——以我国路桥产业为例

李书学

产业链是否稳定,直接影响到相关产业的生产效率。而产业链中附加价值所呈现的“两端高、中间低”的特征,常常会带来产业链内部利益分配机制的变化,进而影响到产业链的稳定性,导致产业链出现波动或中断。基于共生理论的可选择并联耦合模式,可以通过增加模块内企业单元数目、不断深化产业分工和信息交互共享平台的信息共享,有效解决产业链中企业链条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实现产业链的内部和谐,提高产业链的运行效率,从而确保产业链系统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共生理论;产业链;路桥产业

李书学,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湖北武汉 430070)

一、相关文献综述

产业链是产业和企业之间的“夹层”,既包括企业链条,也包括产业链条。同时,还涵盖供需链、价值链、企业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依据学者对产业链的认识,可以将他们的观点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认为产业链就是供应链和价值链,二是认为产业链是一条通过技术关联的技术链,三是认为产业链是一条通过供求关系关联的产品供需链。综合以上几种观点,不难发现产业链具有以下特征:产业链中包含不同的相关产业和多个存在着经济关联关系的相关企业,是一条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而进行生产交易的价值增值链。

在国内,有关产业链稳定性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陈甬军和徐强,根据产业集聚的方向差异性,将产业集聚分为互补型和共生型两种类型,通过考察产业集聚的稳定性发现,产业集聚的稳定性会随着约束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甚至瓦解,因此这种所谓的产业集聚形态只是暂时性的区位均衡。蒋国俊和蒋明新认为,产业链的稳定性依靠竞争定价机制、沟通信任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的良好运行。李艳双、于树江和王军花通过分析,把影响生态产业链稳定性的因素分成组织因素、技术因素、政策因素和经济因素四类,他们认为在引入政府和管理者的前提下,生态产业链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效用和内外部整体资源的协同利用,是提高生态产业链稳定性的两个关键因素。冯蕾和孟令琳基于进化博弈论理论,分析了生态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间的稳定性,他们认为政府的导向作用及 “声誉效应”的自动惩罚机制,深刻影响着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性。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现有文献对于产业链稳定性的研究大多是站在微观视角,很少涉及企业链条以及产业链条外的其他经济关系。

综上,产业链并不是一直稳定的,产业链的稳定和均衡只是暂时的,但是产业链的稳定性能够避免产业链中断,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率,保证产业链良性运行。因而,需要建立一种机制来保障产业链稳定性的提高,从而实现由一种稳定状态向另一种稳定状态的转变。

二、路桥产业链的稳定性分析

在 《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纲要 (2011产业链2020年)》的初稿中,国家提出建设20多个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1万多个城镇,未来十年拉动40万亿元投资的加快城镇化发展的伟大蓝图。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物质前提,是以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重点,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随着全国城镇化、工业化进一步推进,全国路桥建设投资规模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路桥建设施工及工程机械、钢材、水泥等行业将成为直接受益者。由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商机如同 “鲶鱼效应”,将多个产业链条全面、系统盘活。但基于路桥产业的特殊性,路桥产业的产业链并不稳定,这将严重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

(一)产业链的价值流动

根据资金和信息的流向,可以将产业链分为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物质流是指在投入产出链中各种物质的流动过程;资金流是指资金伴随着商品实体及其所有权转移的流动过程;信息流是以物质和能量为载体,通过转换物质流和资金流、价值流,实现获取、储存、加工、传递和转化信息的流动过程;价值流是指利用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价值增值的流动过程。

对于产业链中的价值流动,可以通过价值链和产业链的价值流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见图1和图2),产业链的价值流动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特征,即在科技研发和品牌影响等方面具有较高的附加价值,但是在中间生产加工阶段的附加价值却较低。

图1 产业链和价值链

产业链各阶段的附加价值差异特征表明,企业是一个自利的组织机构,不会为了其他企业的利益而牺牲自身利益,同时最大化地获得自身利益。企业会积极地和其他企业合作,从而获得比合作前更大的利益,进而依靠这种合作关系来强化产业链的稳定性。但是,一旦产业链中的外部环境或利益分配机制发生了改变,将会影响到产业链的稳定性,主要表现为产业链内链条之间的中断,或稳定性存在波动等。

图2 产业链的价值流的空间构架

(二)稳定性分析

就路桥产品的特点来看,路桥产业链的稳定性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战略管理趋势同化。产业链内部利益分配机制和企业战略一且出现问题,将导致产业链链条较为脆弱。多数企业只是单纯地把市场占有率、利润水平等简单的目标管理看作是战略管理,没有进行合理的战略评估和战略执行,只从眼前的经济效益安排生产活动,造成经济浪费。

2.扩张规模无序化。路桥产业相关企业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迅猛发展,虽然从目前来看,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但是规模的扩张还在持续,而这种简单的规模扩张,并不是伴随着企业效率的提高。产业链过度拉长,相应的技术和配套跟不上,必然会导致企业链条的中断,从而影响产业链的稳定性。

3.成本控制流程不合理。大多数路桥产业相关企业并没有在生产过程中严格对工程进行成本控制和核算,多数项目负责人只是在项目完成后以竣工结算为制造成本的数据,对实际成本缺乏准确估算,造成企业收入增加的假象。成本是衡量一个企业实力的重要判别标准,对成本的虚拟化控制会给企业带来错误的市场信号,可能会引发企业的盲目投资等严重后果。

4.缺少对项目经理的激励机制。项目经理在不同的企业之间流动,无法为企业链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并导致产业链的波动。多数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项目经理在一个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没有经过专业化培训的项目经理对自己的权责认识不清,对项目的投标报价过程不予参与,造成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预算不足、方案设定不合理问题。同时,企业缺乏对项目经理的激励机制,造成项目经理没有积极性和创造性。

译文1:おやおやお前は結構な道台(おやくめ)さえも捨てたという話じゃないか。それでもお金持じゃないの、お前は今三人のお妾さんがあって、外に出る時には八人舁きの大轎(かご)に乗って、それでもお金持じゃないの。(井上红梅译)

5.区域战略制定多变。多极化目标导致企业发展效果不突出。区域经营是路桥产业相关企业发展的良好基础。目前,虽然我国的路桥产业相关企业正朝着区域经营的目标前进,但效果不甚理想。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如区域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内部的规模经济和外部的联合经营问题,都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阻碍。

企业链条是产业链条的基础,一旦企业链条出现问题,产业链条将会不稳定。通过对以上路桥路桥产业相关企业的问题分析可以知道,我国路桥产业链的稳定性较差,亟须寻找一种可行的模式来保持产业链的稳定性。

三、共生理论下的产业链稳定性

自产业链理论创立以来,许多学者尝试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其中,用共生理论分析产业链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一)共生理论

“共生”是生物学里面的一个概念,最早由德国真菌学家Antonde Bary提出,后经Feminism、Photoxic深化后得到发展与完善。共生是指因生存需要的两种或多种生物,按照某种模式互相作用和相互依存地生活在一起,由此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关系。1998年,袁纯清在经济领域运用共生理论进行研究工作,用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来界定共生理论的本质并建立共生理论分析框架。随后,国内大量学者运用共生理论分析产业链的稳定性。如郎春雷等曾用共生思想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分析研究;于成学、武春友认为,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等是影响低碳生态产业链多元稳定的主要因素,并以此构建低碳生态产业链多元稳定共生理论模型。

综上可知,众多学者之所以运用共生理论分析产业链的稳定性,是因为共生具有以下作用:一是专业化效应。作为产业链单元的企业,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专业分工。因为企业在产业链内部是共生的关系,产业链内部的企业也能在专业化人才方面进行交流,同时更容易在专业分工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二是能够节约交易成本。处于产业链内的企业共生模式,都具有连续共生、互惠互生的特征,可以节约产业链内部无形和有形的交易成本。三是提升对外综合竞争力。产业链作为一个整体,它充分体现了共生体的“1+1>2”特征。这种共生体通过快速地吸收新市场信息和新技术,及时反馈市场需求和投入供应,从而保证产业链内部各种资源的有效使用和分配。四是社会资本的积累。产业共生体是由产业链内不同企业有机组成的综合体,不是无序的混合体。在产业链内部,链条上的不同企业单元持续接触和磨合,使得产业链内部更为信任和融洽,而这个过程就是社会资本积累的过程。

(二)可选择并联耦合共生模式的构建

图3 可选择并联耦合模式图

针对串联耦合模式中的单一路径模式的缺陷,并联耦合模式的多路径选择,主要表现在信息传递和系统运转上每个元件的多项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可选择并联耦合模式就是稳定的高速运转的链条系统,从而解决了串联系统中增加元件导致降低系统可靠性等问题。因此,本文认为可选择并联耦合整合模式可以有效地保持产业链的稳定性。

1.在图3中,产业链内部的活动是在一个完整的回路系统中动态循环的,产业链节点、链条的共生组成主要有串联与并联两种方式。这个回路系统由政府政策模块、配套型企业模块、资源模块、消费模块等多个边缘模块构成,模块之间按照协作和共生的机理运转,从而使得整个产业链系统向着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依据资源的变化流程,可以将产业链分为:下游模块(最终产品生产者)、中游模块(中间品提供者)和上游模块(原材料供应者)等三个资源依赖性模块。下游模块、中游模块和上游模块之间,存在明显的串联分工协作关系。当然,这三个模块只是根据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界定的。

2.在图3中,可以看到有两个信息交互共享平台,这两个平台代表着上下游模块间的结点,即在这个位置下游的企业,可以根据上游企业的情况选择自己需要的合作伙伴。而同样在这个结点,上游企业也可以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这里的合作包括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合作方式。至于具体选择什么模式,则要综合各种因素来选择效率比较高的模式。

3.在图3中,还包括产品消费市场状况的反馈线。反馈线1是指将消费市场的萧条或繁荣状况反馈到信息交互共享平台2,通过它把相应的信息传递给中游和下游模块的企业,然后企业根据信息做出较为高效的对企业有利的决定;反馈线2是将市场的需求状况反馈给信息共享平台1,通过它把相应的信息传递给上游和中游模块的企业,使得企业及时了解市场信息,从而改变自己的市场战略和产品战略。通过反馈线1和反馈线2的作用,产业链系统重新评估上中下游模块资源流动的选择和模块中约束条件的选择等,以保证系统的稳定和高效。这样由于反馈线的存在,使得整个系统中的产业之间高效有序相互衔接,保障资源从上游企业顺利地供应到中游企业,中游企业再把整合过的资源传递到下游企业,下游企业生产经营的结果再通过反馈线把信息传递给模块中的各个企业,促使企业对资源供给与需求匹配的结果进行认定与再次选择。而反馈线3是把信息传递给模块内部企业矩阵中的各个企业,以便他们能够及时地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知道,产业链的活动过程是一个体现着各个企业协作和共生思想的高效率循环完整系统。这种可选择并联耦合机制,将会大大提高产业链的运行效率,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产业链也相应地变得更加稳定。

四、结论

在共生思想下设计的可选择并联耦合模型,给我们以下启示:

第一,在可选择串联模型中,随着模型内企业数目的增加,可选择并联机制的作用会随之加强。这种效应可以通过产业链上处于各级位置的企业数目的不断增加来表现,即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防止产业链上各环节上因企业数目过小导致产业链的低效率和不稳定。

第二,在产业链中,可以通过创新和资源整合来细化产业分工,提高产业的运行效率,保证产业链共生系统的有效与稳定。

第三,产业链中各个资源模块内的企业通过及时进行市场需求模块信息反馈,迅速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和市场评价。这就要维护好信息交互共享平台,因为只有在信息平台良好运转的情况下,并联耦合机制才能发挥保持产业链共生系统稳定性的最大作用。

[1]邵昶,李健.产业链“波粒二象性”研究——论产业链的特性、结构及其整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7,(9).

[2]吴金明,邵昶.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6,(4).

[3]胡晓鹏.产业共生:理论界定及其内在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08,(9).

[4]于成学,武春友.基于共生理论的低碳生态产业链多元稳定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2,(4).

[5]胡国平.产业链稳定性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9,(5).

【责任编辑:陈保林】

F062.9

A

1004-518X(2013)10-0215-04

猜你喜欢
路桥共生产业链
筑牢产业链安全
路桥工程测量技术要点及应用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河南万里路桥集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级别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