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造型简练、大方,色彩淳朴、古雅,富有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格。用以沏茶,“外类紫玉,内如碧云”;赏其风采,“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丽娴如佳人,潇洒如少年,飘逸如仙子”。使用年代越久,壶身色泽就越发光润古雅,泡出来的茶也越是醇郁芳馨,甚至向空壶中注入沸水都会飘出清淡的香气。茶具万品,独以紫砂为尊。
紫砂壶的制壶工艺与书法、绘画,乃至雕塑艺术相互渗透,彼此包容。随着茶文化的流传,也无处不见紫砂壶的踪迹。
明代紫砂名师惠孟臣以制作小壶而蜚声中外。“孟臣壶”胎轻壁薄、工艺细腻、体态轻巧、造型古朴、口盖严密且浑然一体,壶底有“惠孟臣制”的楷书题款。早在明末,“孟臣壶”已远销海外,影响到欧洲早期的制壶工业,甚至欧洲皇家的银茶具也模仿了惠孟臣的“梨形壶”造型,足见“孟臣壶”在我国及世界茗壶发展史上的地位。由于“孟臣壶”形体小巧,很合乎功夫茶的“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清·袁枚《随园食单》)的斟饮标准,以至于闽南、台湾茶人后来干脆就用“孟臣壶”作为对功夫茶壶的习称,选择泡沏功夫茶的茶具时尤为珍爱小巧玲珑的紫砂陶制“孟臣壶”。“孟臣壶”的颜色与茶色相协调,茶香因壶而绵长;斟饮时,香气扑鼻,赏心悦目——香与型的和谐搭配仿佛一首美妙的乐曲,令人心旷神怡。
紫砂茶壶追求的古朴雅趣基本上与文人文化思想方面的追求是一致的。文人们往往以品茗为韵事,将茶视为饮中君子。文人学士品茶,一择“雅境”——幽雅的环境,或竹楼清泉,或幽院明轩;二求“雅器”——别致的器具,泥炉鄣炭,瓦罐陶壶,茶具自然是以古朴为上品;三聚“雅人”——文人雅士,“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俗人是很难领略到品茗的妙处的。
宜兴紫砂艺术方面最大的特点是素质、素形、素色、素饰,不上彩、不施釉、质朴无华。其素面素心的特有品格,常使人对它情有独钟。古今无数诗人、画家对它的喜爱达到痴迷的地步。宜兴紫砂还有一个独特的现象。自明迄今,有诸多文人参与紫砂壶的造型设计,配有书法、题诗、绘画、篆刻,与陶艺师共同完成作品。镌刻的内容已经完全提升到文学高度,以壶寄情,曾一度发展到“字依壶传”“壶随字贵”的境地,集造型、雕刻、绘画、书法、诗词多种艺术于一身,古朴的色泽,精湛的工艺,高雅的神韵,无不显现出高层次的文化底蕴。
宜兴紫砂陶艺术发展到今天,在壶的造型艺术上已是日趋完美。
作为普通的爱好者,应该如何鉴别和欣赏这在世界陶瓷艺术中独树一帜的紫砂陶呢?面对具体的一件作品又该如何来欣赏它的造型之美呢?
现代制壶名家顾景舟先生认为:抽象地讲紫砂陶艺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这四个要素。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廓;神,即神韵,能令人体验出精神层面的美的韵味;气,即气质,指壶艺所内涵的和谐协调色泽本质的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必须将这四个方面贯通一气,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件真正完美的好作品。
紫砂壶的造型大致分三种,即几何型、自然型和筋纹型。
几何型的壶,行话称为“光货”。以圆或方等线条组成的形体为主,外观简朴,线条流畅,表面平滑,其中又以圆形茶壶最为常见,如传统的“掇球”“竹鼓壶”“汉 君 壶”“ 合 盘 壶 ”“四 方壶 ”“洋 桶”等等。光货的设计制作是最能鉴别功力的,要求每个过程都要做到“有骨有肉,骨肉亭均”,都要有自己的特质、性格和规范。审美情趣因人而异,功力优劣难以强求一致,但是在统一中求变化,应该达到“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境界,在变化中求统一。
自然型的茶具比较直接模拟自然界固有物或人造物,以此作为造型的基本形态,行话称为“花货”。模拟的造型一般是要按照紫砂茶具特有的形式美加以整理。这一类的作品模拟客观形象时,又分为两种,一是直接将某一种对象的典型物演变成壶的形状,如“南瓜壶”“柿扁壶”“梅段壶”等形制;另一种则是在壶筒上选择恰当的部位,用雕刻或透雕的装饰手法把某种典型的形象附贴上,如“常青壶”“报春壶”“梅型壶”“竹节壶”等等。
筋纹型茶具是在制作上先分成若干等份,再组成精密的整体造型,最重要的是每个部分的比例要恰当,筋纹的设计必须与壶盖、壶把、壶嘴的造型相互搭配——这是紫砂艺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壶式。
欣赏紫砂艺术,可浅、可深、可奇、可神,关键还在于五个字,即“泥、形、工、款、用”。前四个字属于艺术标准,后一个字为实用标准。
一探“泥”。紫砂泥的特殊优越性是其富含氧化铁,其关键在于一个“砂”字。这种特殊的泥料,从严格意义上讲,别的地方是不产的,只能见于宜兴一地。
二观“形”。紫砂壶的形制,在传世的各种器皿中是最丰富的。制壶讲求均衡。艺术上的感觉全靠欣赏者心灵的理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三验“工”。艺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紫砂壶的造型技法与国画之工笔技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十分严谨。在砂壶成型过程中,形制的起、落、弯、曲必须清清楚楚,不能有半点儿含糊,否则就不能算是一把合格的紫砂壶。
四识“款”。款即壶的款识。鉴赏紫砂壶款有两层意思,一者为鉴别优劣,再者为欣赏文化。紫砂壶的装饰艺术也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带有中国传统“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显著特点,所以欣赏一把紫砂壶除了观其泥色、造型、制作的功夫外,还要玩味文学、书法、绘画、金石等等“随壶附赠”的艺术。
五论“用”。这是指壶的功用美,其功用美表现为:容量适度,体态均衡,高矮得当,口盖严紧,出水顺畅。任何一款紫砂壶都是为人设计的,一定要具备很强的实用性。按目前大多饮茶者习惯而言,一般容量最好在200~350毫升,大致在四杯左右,手摸手提只需独手之劳,所以现在的茶客又戏称紫砂壶为“一手壶”。紫砂壶的高矮,各有用处:高壶口小,宜泡红茶;矮壶口大,宜泡绿茶。但又必须适度,过高则茶易失味,过矮则茶易从壶口溢出。壶嘴出水也非常关键。凡此种种,都属于甄别功能美的标准。
当然,欣赏时还要区分“理”和“趣”。壶艺爱好者如果斤斤计较于紫砂壶各方面的具体细节,侧重以方便沏茶为出发点,就是只知理而无趣了。一种艺术的欣赏,应该既合于理亦合于趣。不论作品是大是小,壶嘴或曲或直,盖子或盎或平,形制或高或矮,都应在乎有趣。“趣”而生情,颐养性灵,方能百玩不厌。
(责编/郭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