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辰
变位—— 中国艺术方式的威尼斯显现
王春辰
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是“百科宫殿”,它意指一座包容全部人类的知识的虚构博物馆,汇集着人类的伟大发现与发明。它是一场人类的梦想,描绘了世界文明的奇思异想,艺术家置身其中,去构造一个图像世界,以展现它无尽的变幻和内涵。艺术家用个人色彩的宇宙观,去阐释、表现宇宙与自我、个体与群体、特殊性与普遍性、个人与时代之间的交织与矛盾,以人类的视觉理性来传递人类的智慧。
因此主题之故,我们选取“变位”一词去表达中国馆的主题和意义,它指向当代艺术变化与思维转换的术语,特别指向了生活与艺术间隔的跨越、生活到艺术的转化、物品到艺术品或艺术行为的转化、非艺术与艺术之间的转化等等,它包含了当代艺术的实质之一。
“变位”来自英文“transfiguration”,它在西方美术史上的应用,最初指基督显容,也就是基督转变出人物的形象,是由一种信仰的观念变为具体的图像,进而这个词汇泛指变化、转变、变形等。在20世纪后半叶,这个词汇又被美国哲学家、艺术理论家阿瑟·丹托用在他的艺术哲学著作《普通物品的转化(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中,而成为一个与当代艺术有关联的词汇。因此,这样一个来自美术史的古典词汇,又成为当代概念,变得古今通用,而意思指向各异,容传统和当代于一体,而且它本身又包含着“形象”、“图像”,契合着本届双年展所大力提倡的“人类梦想与图像的汇合”的精神。
“变”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突出特征,不仅仅是中国在巨变,世界也因为全球化而在改变。作为艺术,它的特质之一也是反映、回应着时代之变;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百科宫殿”如前述,强调了当代社会的艺术梦想与图像之变和汇合,这个主题受到德国美术史家汉斯·贝尔廷的美术史新概念“图像人类学”的启发,它指向图像与形象之变和发展构成了人类的视觉文明和知识。从这个角度讲,人类文明是由两个系统构成的,一个是文字构成的抽象思维文明,一个是由图像构成的视觉文明,即图与文是人类知识文明的两个维度。我们选取Transfiguration(变位)就暗含了这样的意义,因为这个词汇其含义一目了然——变物为形即是图像、即是艺术;中文“变位”虽然看不到“图”的明确含义,但“位”也具有位置、位于、爻位等地理、空间和图形概念,“变位”实际上也是位置、空间及图形的改变,进而在精神上契合着“百科宫殿”的实指。
“变位”对于中国馆而言,是一次当代中国艺术及其文化的地理旅行:由中国移向欧洲,出现在文艺复兴的意大利。而中国正处在新的文化创新时期,如何凸显中国在21世纪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人所关心、世界所好奇的事情。艺术所能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种图像或一个物件,而是折射、反映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发展的动态。变位也是转换角度和位置来观看他者和对方,这个他者永远是变位中的他者,而不是不变的他者,或者对于当代的文化思维来讲,是换位思考,也是求同存异、以对方的视角来反观自身。这也是文化旅行的规律,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特征。
从威尼斯双年展来讲,所有到达这里的国家馆和艺术都是一种变位,都是从一种文化语境来到意大利威尼斯这个特定场域的位移。其目的就是同台表达各自的文化艺术和当代特征,来显示当代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和思想多样性。
就中国馆而言,变位也意味着中国在新的世纪里要以新的姿态来展示自己、回望自己并预示自己,虽然它无法全面呈现中国的当代艺术全貌,但它可以举一反三,以点带面,主线条地勾勒出一种中国的艺术生态特征,也以此昭示中国的未来艺术走向,即便不是必然的走向,也是一种象征。
变位对于中国,是传统走向当代的转换,强调了事物变化的关系,是中国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写照。“变位”意味着中国在近代以来的社会进程发展的情势和状态,不断追求自身发展的探索和努力,不仅在经济上,中国历经变化和实践,而且在文化形态上,中国也是百年激荡、变化多多。迄于今日,今天的中国文化艺术形态日益多元,引发了社会意识的极大回响和交锋。“变位”还指向中国当代的文化艺术在孜孜以求的实践——如何发展中国今天的文化艺术、如何展示、回应、承载、体现中国的文化诉求与价值。变位对于文化艺术,意味着创新、创举、创意、使自身处在变化发展之中,如果说中国的文化有其悠久历史,但在今天,我们面对的实现和面临的全球文化对话,我们更强调文化的创造和变化。
对于中国,今天之变,是有其根基之变,是遵循创造之变,是守护与发展之变;其位置、其地理、其所处环境与条件,也因创造而变“位”。是以说,变位就是中国向着文化繁荣的方向发展的趋势,是中国与世界同在一起共同发展的趋势。
在今天,对待人类的世界家园,不唯中国要付出努力,而是世界共同的行动,中国的发展和创新也即是对世界的贡献。作为中国文化的新意识,是融汇世界文明的发展,是海纳百川的创新,它的历史动势是自身的需要,也是全球文化互动的必然。中国的姿态,在信息快捷、交通便利的全球化下,必然是相融其中,取精用弘,奋发努力,创造新知。
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 主题馆作品
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 美国国家馆作品
在科学技术上,中国融于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中,如集中中国科学家的智慧创新建设了北斗导航定位系统,这是一项巨大的科学技术工程,它的成型意味着中国在科学技术创新上的新进展。同样,在文化艺术上,中国也在积极作为,中国的艺术家便是明证。他们来自不同方面,各有千秋,其艺术语言不同、表达媒介不同、思想观念呈现不同,但他们探索世界的视觉表现的决心和信心是相同的。他们不乏守成者,但同时也更多地涌现出变革者、创新者,他们不仅让传统媒介焕发新的表现力,也更是着力去发展新媒介、创新新媒介,如中国艺术家对数字艺术的创作与实验就充分体现了他们对当代最前沿的技术的艺术应用,体现了他们应用新技术的敏锐和能力,也因此我们相应地提出“虚拟艺术工程”这样的理论概念,从知识生产上,这是当代中国艺术在努力的一个案例。
中国的当下艺术也因此获得了五彩斑斓的面貌,它们不仅表达了中国艺术家对世界的深切关注,也表达了他们的态度和观念。艺术家不仅仅是图像的创造者,实际也是态度与观念的表达者,也因为如此,才在当代的中国艺术领域里产生了众多鲜明、鲜活、丰富的艺术作品和活力十足的艺术家。有了艺术家的存在,才使得中国的当代艺术变得丰富、包孕着巨大的变化可能性,也因为艺术家的创造和活力与丰富性,我们面对这个世界才不再孤单、不再陌生,他们的艺术及其表现才将这个世界的意义再现出来、揭示出来,以至它们提出问题,以促进我们的思索,它们虽然不是答案,但它们是探索问题的知识创造。
中国艺术家因为中国之变而变得更加积极和主动,他们努力去展现他们的视觉智慧,去思考他们在社会中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变位”成为一种概念,更成为一种行动。它指向艺术的时候,就更加提示我们艺术是一种表达,是一种反映社会情形的视觉智慧。因为中国的艺术家深知,艺术是一种双向交流,甚至多向,他们力求不再封闭,也不再悬置起来,而使之具有社会关切的直接性和当下性,也因中国之变,它的社会广泛性和民间性也更加具足。变位是一个过程,它指向未来;变位是一种方式,它指向多种可能,艺术因之而富有多层意义。这也是当代的艺术所可能产生的价值,也是当代情境下,艺术之所以多义性的前提。
中国今天的艺术命题不再是一条单向线,它纵横交错,承载了这一时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它们汇聚着所有的情感与思想以及挑战,它们本身即是社会存在与心理症候的体现,随着中国之变的深入,它们也在继续变位着、继续深化着。这种变位必是中国艺术的国际视域的拓展和交汇,必是前行中的再再努力,不仅是为了艺术,也是为了一个有意义的世界的敞露。
王春辰:第55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