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卫林 官喜龙
脊柱侧弯矫形术手术较为复杂,手术时间长,患者创伤较大,手术风险较大,因此采取有效的麻醉方式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1]。为保证手术中及时发现脊髓牵拉、受压,对脊髓功能进行监测,从而减少术后截瘫、脊髓损伤等不良后果,提高临床治愈率[2],术中唤醒对于提高患者手术配合度、观察手术情况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对90 例行脊柱侧弯矫形术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90例行脊柱侧弯矫形术患者,男47 例,女43 例,年龄7~43 岁,平均年龄(30.23±3.72)岁,ASA分级:Ⅰ~Ⅱ级,排除凝血功能异常、心肺疾病、凝血功能异常、药物过敏、代谢性疾病、无溃疡病史患者,患者智力、听力均未出现异常。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5 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常规监测器血压、心率、SpO2、ECG等,局部麻醉后穿刺右颈内静脉,将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后对CVP进行监测;连接VISTA监测仪对BIS值进行监测。术前患者常规肌注阿托品0.3~0.5 mg,将复方利多卡因乳膏麻醉剂涂抹在导尿管表面,进入手术室后常规建立心电监护、颈内静脉通道、有创血压监测等。静脉滴注丙泊酚1.5 mg/kg、咪达唑仑0.05 mg/kg、盐酸戊乙奎醚0.2~0.4 mg、舒芬太尼0.5 μg/kg进行麻醉诱导,经鼻腔气管插管给氧[3]。采用微量泵持续输注舒芬太尼0.003~0.005 μg/(kg·min-1)、丙泊酚5~8 mg/(kg·h-1);术中静脉滴注盐酸格拉斯琼3 mg,间隔45 min静脉滴注盐酸戊乙奎醚0.2~0.4 mg。肌注矫形内固定结束时,由麻醉师进行唤醒试验,停止舒芬太尼及丙泊酚的使用。患者意识及自主呼吸基本恢复后,引导患者进行脚趾、屈曲双侧小腿等试验,观察是否出现脊髓损伤,之后采用丙泊酚1.5 mg/kg、咪达唑仑0.05 mg/kg、舒芬太尼0.5 μg/kg加深麻醉。患者进入麻醉后,继续手术治疗,手术结束时,停止麻醉,患者肌力、自主呼吸、意识等恢复正常,且满足全身麻醉拔管指针后,将气管导管拔出。术后对全程手术时间、唤醒结束时间、尿量及术中出入量等进行观察,每0.5 h对患者体温进行监测,观察期CVP及血气分析[4-5]。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手术中不同时间的血压、心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期间心率、血压比较
2.2 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2 例躁动、2 例呛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9%,参考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1 例躁动、2 例呛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脊柱侧弯矫形手术麻醉以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为主要手术方式,患者心理阴影较小,同时术中不会因为恐惧等出现强烈应激反应[6],因此在临床广泛使用。然而为争取患者配合,减少脊髓损伤、脊髓缺血等事件的发生,手术操作中需要患者配合,因此术中唤醒对于脊柱侧弯矫形术效果及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7-8]。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从麻醉开始至手术结束期间的心率、血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在脊柱侧弯矫形术中采用术中唤醒不会对患者手术中的血压、心率等造成较大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有助于手术顺利进行,值得推广使用。
[1]麻伟青,张承华,李棋,等.不同麻醉下脊柱侧弯矫形术患者术中唤醒试验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1,31(11):1296-1298.
[2]谢柏旺.瑞芬太尼与舒芬太尼在特发性脊柱侧弯麻醉术中唤醒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6):19-20.
[3]麻伟青,张承华,李治贵,等.术中唤醒试验对舒芬太尼镇痛下脊柱侧弯矫形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1,31(5):560-562.
[4]庄荣,唐岩峰,王荣荣.2 例特发性脊柱侧弯矫形手术的麻醉处理[J].浙江创伤外科,2010,23(4):165-166.
[5]赵智慧,郝俊平,铁木尔.脊柱侧弯矫形术中唤醒试验的麻醉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19(3):206-207.
[6]何斌,董理.脊柱侧弯矫形术中唤醒试验麻醉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09,14(22):325-326.
[7]吴礼平,王文军,彭建明,高利臣.舒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全麻下脊柱矫形术中唤醒效果的比较[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1,23(3):294-295.
[8]何巍.不同麻醉下冠心病患者脊柱手术的术中唤醒试验的比较[J].当代医学,2012,18(8):45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