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灯光下雕刻往事,于自由中温情书写,喜欢用自己的方式打开记忆的栅门,一路行走,一路记忆,把乡村世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诗意的方式写下来。摆在面前的散文集《就这样走过》(作家出版社)就是唐象阳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且停且走、且歌且吟的真实写照。这本散文集共分为两部分,第一辑为《边走边想》,第二辑为《岁月留痕》,前者偏于记事,后者偏于抒情,均为作者率兴而作,真诚而写。透过《边走边想》,我分明看到一幅浓妆淡抹的生活风俗画,一幅故乡梅山的山水人情画,还有那迷蒙的古巷梦境,灵性的文字,真实的心境,淡然的心态,读来回味无穷。而从《岁月留痕》中,却见出作者写作风格的独特性,古典诗词与现代散文笔法的巧妙结合,抑扬顿挫的叙事的节奏,诗与歌的有机融合,哲与理的不断闪光,凡此种种,足以彰显唐象阳文笔的老道与对生活的深切感情。
在这本集子中,《小巷幽幽》一篇尤为值得品读。作者运用了亦真亦幻的写作方式,文本以梦境的形式展开,以寻梦的形式游历到自己以往生活过的科家巷,有人物,有故事情节,类似一个短篇小说,胸有成竹地向读者描述了记忆中的古巷和眼前的别样的小巷。在真与幻的比较中,透露出一丝苍凉和担心。作者善于运用略带感伤的文字,融古典诗词与现代散文化话语为一体,令读者时刻会感受到古典淡雅的意味,优美感伤的情调,淡淡的愁绪溶于其中。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就是唐象阳记忆中的古巷,幽静、温馨、充满诗情画意。在此基础上,作者还运用富有诗意的语言,选取了“古井”“古宅”“古巷”这些带有凝重的历史感和承载着文化意蕴的意象,表达自己对这些镌刻着梅山历史文化的事物的深深记忆,呈现出一幅既优美又神秘的生活风俗画。民间语言和地方特色俚语的运用,给文本增色不小,写出了生活的真实。“做饭声”、“洗衣声”、“说话声”,这些都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着的,也正是这些真实的存在冲击着唐象阳的感情。“不像现代,住一个单元楼上楼下都不认识”,一句话将梦境拉回到现实,人心的冷漠,人性的复杂,无节制的欲望,厚重的小巷已经容不下这些现代的心。不仅如此,作者的语言还带有古朴与现代的意味,既有“油炸粑”的叫卖,又有“丁铃铃”的响铃,在这些古朴的民俗风物中夹杂了一些“电脑”、“普通话”这些带有现代气息的生活元素,读来别有一番意味。
但小巷深处,深意幽幽,唐象阳所走之处,无不带有一丝悲凉和寂寞之感。这是文章的升华,是感慨欲望社会对人性的钳制,以及商品因子对美好心灵的侵蚀。随着社会的改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记忆中的小巷已走出了“桃花园”:不专业的水泥砂浆,别扭的红砖楼房,生硬的普通话,记载小巷历史的老人的离去………通过这种逼真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以往小巷的怀念,同时也渗透作者对梅山古镇小巷日渐淡出记忆的一丝惶恐,并试图挽留已经逝去的诗意的乡村。
读唐象阳的文字,亲切自然,行云流水,他笔下的“梅山”也成为了他写作风格的一种象征,这使人想起沈从文的“凤凰古城”,鲁迅的“浙江绍兴”,带有一丝传奇色彩,这或许与他的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学之路有关。多年来,唐象阳带着一份固执,一份孤独,一份强烈的自尊心,行走在乡村和都市之间。他用自己的方式生活着,随性而发,自由书写,用文字寄托自己的感情。在走完了人生路途的一大半之后,作者停下脚步,回忆往事,记下岁月曾经留下的美好瞬间。作者希望读者在读到这本书时,能够聆听到时间的回音,沐浴在清澈的诗意里。这充分体现了唐象阳的人文关怀精神,彰显了厚德重意的新化精神,在物欲横流、虚假烦躁的年代,作者通过重拾记忆,寻找以往美好的精神家园和那“桃花园”般令人向往的恬静幽雅的生活,也希望匆匆赶路的人们能够停下脚步读读书,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为自己的心灵寻找一份安宁之地。
这本集子中的其他散文,也很好地体现了唐象阳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情感。例如,《岁月留痕》一辑中的《沈园绝唱》《沈园遗梦》这两篇文章,则写的都是诗人陆游,写到了他与唐婉的凄美爱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灵活的写作技巧,大量古诗词的融入,诗意的语言,带着浓重的历史文化感。
当然,阅读这个集子也会发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首先,该书共分两辑,而每辑中收入了一些不少难以归类的文章,难免让读者觉得编辑有点乱。比如,《小巷幽幽》《我和我的村庄》《“文革”那些年》等文章,与《走马云南》《漫步丽江》《赤壁怀苏》等文章属于不同类别,前者主要是对故乡和家庭往事的回忆,而后者主要是对一些旅游之地的回忆性书写,合在一起,感觉怪异。其次,作者善于运用古典诗词,在增加丰沛意蕴之余,一定程度上也局限了作者想象力的发挥。在《饮酒的境界》中,作者大篇幅地套用古诗词,显得生硬,缺少新意,若能破蛹化蝶,古为今用,定是另一番况味。
作者简介:聂茂系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
(本专辑责任编辑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