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另一种征服

2013-05-30 23:42林东林
新民周刊 2013年44期
关键词:阿山叠字文学家

林东林

许达然来了。在台湾诸多名家攻城略地之后,他步履不乱地姗姗来迟。

有心人要问,许达然是谁?我先不解释他,我先问的是,在我们熟知的台湾名家路数之外,还有没有另外的法门?有,虽然不多了,然而终归还是有。

跟大多数文学家一样的是,许达然很早就倾心文学,且一直践行不辍;跟大多数文学家不一样的是,他从东海、哈佛、芝加哥直至西北大学,做的都是历史。双线并行的人生,让他的文字有历史力,也有文藝力,调和了两者供他为墨。

毕竟是40年代的人,大风大浪都经历过,二战后台湾的进程也都厕身其间,用步履丈量过时代,用笔尖打量过历史,所以窗明几净的书斋先生,并非他所愿。所以他极力呼吁作家,为文应该有人生、时代、社会和历史,鄙视“把残酷的现实当笼鸟玩弄”的抒情文和“以自为我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名士小品。

读《为众生的悲心》,形式都是文艺的,不文艺的是文字背后的东西。

这些写于20、30、40年前的文字,在纯粹、干净和文艺之外,是想为人心找回一个道场,一个慈悲和通达的道场。彼时的台湾,在社会进程上来说,正对应于今日的大陆,经济大好,人心大坏,即使不坏,也早已不见清明和虔敬。

许达然的文字,像上海老裁缝的手工,是极为考究的,边边角角、穿针引线都有所照料;且像老裁缝量体裁衣,不但要懂得实更要懂得虚一样,他笔下也不乏粗浅话语、白水文字,然而更多却是用虚,写得像庄子,草木都有着大隐喻。

他是有文字功夫的人,行文简练而跃进,有着诗的凝结的密度和简静。

上一句是“我说你常来,它就会和气了”,下一句是“可是我不常回台北,你不常来”,他似乎偏爱顶真,前有呼、后有拥,意思摆荡在声音的回环中。

他也经常用叠字,甚至追求一种形式美学。如《失去的森林》,写家养的猴子阿山,说“它不稀罕文明,却被关在文明里,被迫看不是猴子的人人人人人人”。一只猴子,六个人字,阿山被困在熙熙的人群之中,孤独感自是水落石出。

顶真和叠字,其实都极难,但用好了真是意味无尽,因为言简。李商隐有一首诗: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短短28个字,荷叶、生、恨、在、江都用两次,却有山重水复的永世寂寞一波又一波袭来。许达然治史好古,当从前人字句悟得此妙,且化用如无缝天衣。

记得月中某一晚,和邓安庆吃饭闲聊,说到台湾作家,我们都不喜他们行文中的过度精致,觉得太有海岛的自足和偏安。但我们不喜归不喜,其实他们渊源有自,这文法和意味皆上承前人,一是他们的文脉没有断,二是在大离乱大治之后繁密绮丽,是承平太久和富足所致,如南朝骈体。只是我们粗糙了,且离乱之后更乱,人心嘈杂如战场,口味自然不能精肴细馔,这是所倚靠的背景问题。

幸而许达然是历史学家,不是单纯的文学家。他的文字虽精雕细琢,所言却都是宏大感触,有着一代的慈悲心,在见自己里也见众生,更见天地之悠悠。

如果用书法比喻,在文字上,他不大用中锋,而是多用偏锋、侧锋和逆锋,且故意用涩笔和枯笔,时不时还兼着连笔和飞白。看起来一点也不像王羲之《兰亭序》那样的行云流水,反倒是像陆机《平复帖》那般的秃笔麻纸,望之晦涩。

这样的写法,是拒绝大众的。因为不迎合、不解释、不安慰,读懂了就看下去,读不懂就走开去,只用文字做相逢的接头暗号,他不俯视你,也不仰视你,只是自在,选择最自己的方式写。这造成的结果是,不流行,不红,但是他不在乎,他超然,最后他这个最局内的人,却仿佛成了局外人。只是他不管不顾。

大师面对虚无写作,工匠面对读者写作。我不是说许达然是大师,而是说他的态度——像大师。于历史,他从醉心西方历史到专治台湾史,找到了福克纳般那“邮票大的地方”;于文学,他苦练自己的拳脚,写出了自己的文体。

近些年你方唱罢我登场,台湾作家一波波登陆上岸,耍完十八般兵器,黔驴技穷。而在被那么多相似的征服之后,还能碰到另外一种征服,不容易!

猜你喜欢
阿山叠字文学家
左手围裙,右手社会
奇特的叠字联
一切都好
叠字家园
古代邢地文学家述略——邢襄文学论之二
不为五斗米折腰
挽衣留谏
刘禹锡与《陋室铭》
黑牡丹
叠字话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