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
今年2月间,新加坡爆发了1965年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示威集会,千余民众汇集到设有“演讲角”的芳林公园,抗议此前政府公布的人口白皮书报告。该报告指出,到2030年,新加坡要吸引100万以上的移民,将总人口增加到690万。
这一人口白皮书引发的,不仅是千人的抗议行动,还有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因为通过当地报章发表不同看法,而使得自己成了被攻击的对象。
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是中国新移民与新加坡工人党秘书长刘程强的笔仗交锋。刘程强指责政府一味带进移民是把问题留给后代,用外来人口补充劳动力不足是将新加坡帶上一条“不归路”。而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则反击说,在新加坡反移民,更是把这个国家带上一条“不归路”。
这其实是新加坡最近移民与人口问题讨论中的一个小插曲,但它也反映了一个饶有意味的现实情境,即凸显了新移民与土生土长者之间的思维差异。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新加坡七成以上人口是华人,这让他们对这个岛国有一种“自己人”的感觉。
事实上,新加坡基本上是一个多元种族的社会。有先辈原本就在岛上生活的马来族,也有先辈来自中国、印度的华族和印度族,还有不同种族通婚后繁衍出来的欧亚族和土生华人等。
因此,即便人口中华人居多,但这个多元种族杂居的社会,加上受到英国人百余年的统治,其实已经形成另一个独特的新加坡社会。
以语言为例,新加坡华人因从小就浸淫在多种语言环境中,不论讲华语还是英语,除了有当地特有口音外,最具特色的,就是夹杂着其他语言与华人方言,而且语速较快。
不过,这可不等于说大多新加坡人的英语水平比通晓标准英语者差。因为,不少新加坡人都具备一种能力,即与操标准英语者沟通时,自然就会将讲英语的频道调整得与对方一致!
另外,在生活习惯和饮食方面,新加坡华人同样也因来自各方烹调文化与食材的汇聚,衍生出更多元化的餐食。除了道地的马来餐、西餐、中餐、印度餐、日本餐、意大利餐和法国餐,还有用这些正统餐食混搭出来的“混食”(Fusion)料理。
因此,新加坡这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家,实际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去华人化”,更多的是“新加坡化”。
即便是那里的华族,尤其是老一辈受华文教育的华人,虽然对于中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但整体上,不论在精神,还是物质层面,本质上和中国人已经有显著的不同。最重要的,是新加坡华人已经有了自己是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
不过,或许新加坡主要人口为华人这一点已经深印中国人的脑海,认为这是个他们更容易融入的社会,因此,近十年来,新加坡的中国移民显著增加。
虽然借着通婚、教育等渠道,不少新移民顺利地在新加坡落地生根,但随着他们人数的日渐增加,与当地人发生摩擦的事件,也有增加的趋势。
如今,在新加坡年轻人发表意见的主要网络平台——Facebook(脸书)和Twitter(推特)上,偶尔会看到AT(Ah Tiong,阿中,指中国人)的字眼。
这是个带有不友善成分的称呼,它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新加坡近年来移民增加,人们在就业、教育和基础设施的使用上,感受到了外来人口急速增加所带来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则是新移民在“入乡随俗”上的掌握失准和价值观的不同所致。但这并非新加坡独有,任何国家的移民,都会面对同样的问题。
总而言之,若真要移民新加坡,不要以为新加坡的文化和中国一样,实际上两个地方很不同,要融入就得多加尝试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