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进一 花葆竹
一个种植界的哥德巴赫猜想:盐碱地里,用海水种水稻。
中国的盐碱地有6.3亿亩之多,基本撂荒,如果都能长出水稻,以目前产量(亩产300斤)计,每年能多打1890亿斤粮食,相当于现有全国粮产的五分之一。推而论之,全球有多少盐碱地?全球将增加多少粮产?
这也太“不明觉厉”了!然而,这个美丽的梦想居然正在成为现实。
上天礼物
为了这个梦想,陈日胜奋斗了整整27年。陈日胜是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虎头坡种植专业合作社主任,地道的客家人。陈日胜颜面骨平平坦坦,侧面看过去,显得比较和顺。今年刚过五十的他,已是两鬓染霜,脸上皱褶微显,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一些。
上世纪80年代初,陈日胜毕业于湛江农业专科学校(广东海洋大学前身),学的是林果专业。
别人在盐碱地里都种不出水稻,你为什么能种出来呢?这是笔者见到陈日胜后问的第一个问题。陈日胜没有多说话,只是默默地开着皮卡把笔者带到廉江县营仔镇下洋村的田埂上。
10月,正是水稻抽穗灌浆的季节。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格子花布似的无边无际的稻田。金黄色的、青白色的,一大格一大格地交叉在一起,在微风的吹拂下,泛起层层“涟漪”,空气里弥漫着缕缕稻香。
一般稻子都是金黄色的,为什么这里有青白色的呢?陈日胜说,金黄色的是普通稻子,是当地农民栽种的;青白色的是“海稻”,是他租下洋村的盐碱地种的。普通稻子,金黄色的稻穗已弯下了腰,株秆矮,谷粒不是很饱满;“海稻”却腰杆挺拔,连稻穗也是直的,谷粒饱满,“身高”有一米五六十的样子,比普通稻子高多了。陈日胜说,今年因气候的原因晚种了一个月,现在还处于灌浆期,到下个月收割时,会有一米七八十高,谷粒还会饱满些。
“海稻”种子是怎样被发现或培育出来的呢?陈日胜的叙述回到27年前——
“那是1986年11月的一天,风和日丽。我和湛江农业专科学校的罗文列教授一起到我老家遂溪海滩边察看红松林的生长情况。当我们穿梭于白花花的芦苇荡时,我忽然看到一株比人高出一半高,看似芦苇、却又结着穗子的植物在迎风摇曳。凭直觉,我觉得它是稻子,但成熟的稻穗是金黄色的呀,它却是青白色的,穗子顶上有一小撮寸把长的芒刺,看上去又有点像麦子。我把穗子里的果实剥开来一看,竟是红颜色的像米又像麦的颗粒。
这到底是哪类植物呢?罗教授仔细察看后,断定它就是水稻,一种生长在海滩涂盐碱地里的野生水稻。
水稻还能长在海滩盐碱地里?我对这一水稻新品种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好奇心。罗教授嘱咐我说,中国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有众多的野生稻品种,只不过没有被发现罢了。这是一个新物种,是非常宝贵的,你发现了它,一定要设法把它保存下来。从那时到现在,近30年过去了,我一直用心做着这件事,为此我不知耗费了多少钱财和精力。种植的面积从几分到几亩、几十亩、几百亩,扩展到今年的1000多亩。今年收上来的种子足够种植几万亩盐碱地,我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
有人把陈日胜叫做“海稻之父”,陈日胜听闻哈哈大笑起来:“要说这是上帝送给我们老百姓的礼物,这不假;说我是‘海稻之父可不敢当,我不过是替老百姓圆了这个梦而已。”
见证神奇
陈日胜说,多年种植和反复的科学实验,让人们对“海稻”的特性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这种稻子抗盐碱、抗病虫害、不需施肥锄草,还抗旱、抗涝。
“海稻”谷子的表皮比较毛糙(稻子割下来后搁三天,表皮上的毛就没了),鸟啄了一口,就不会啄第二口,它还会“通知”同伴,叫它们不要再“上当”。“海稻”秆子的味道有点涩,所以虫子也不愿啃。“它不但抗鸟、抗虫,抗盐碱,不用施肥锄草,还抗旱、抗涝……旱了,涝了,能自动排水,自动灌溉。”
鸟不啄虫不啃,那“海稻”的营养成分怎么样,与水稻相比如何?陈日胜告诉笔者:“2012年7月6日、12日,我们接连两次将‘海稻样品送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对其氨基酸、总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含量进行检测,数据表明,除了碳水化合物(淀粉)含量比普通水稻低,其他含量均比普通水稻高得多。如氨基酸含量:普通水稻是每百克7.8克,‘海稻每百克11.5克……再加上它没有施过化肥,是纯天然的产品。”
两个月前广东因遭受台风“尤特”的袭击,大部分地区接连发生强降雨,造成严重灾害的报道,笔者询问陈日胜这里的灾情如何?他说;“我租种的好多盐碱地处于低洼。‘尤特过来时是首当其冲遭灾难——暴雨肆虐,海水倒灌,处于低洼的近几百亩‘海稻顷刻间化为一片泽国,已经长到半人多高的稻子随之无影无踪。眼看一片心血就要付诸汪洋,我是欲哭无泪。”
“海稻” 浸泡在海水中整整13天。“就在我濒临绝望之际,大水退了。让我惊异的是,‘海稻不仅毫发无损,还长高不少。我用手捏捏稻穗,发现谷粒又饱满了许多。这说明‘海稻被海水淹没以后,还在不停地吸收养分。要是普通水稻,早就绝收了。‘海稻的生命力实在太强了。这当然与它所处的环境有关。你想,它整天泡在盐碱里,适应不了只能死亡,这叫适者生存。”
“‘海稻抗涝能抗到什么程度,我是心中无数,这次极端天气却无意中帮了我大忙,破解了悬在我心中多年的疑问。”
汽车从湛江市区往遂溪县疾驰。陈日胜要带笔者去他的家乡看看“海稻”的发源地——那片发现“海稻”种子的芦苇荡。
车停在一片树荫下。正是晌午时分,骄阳火辣辣地当头照着,野外的气温估计有30多度。北面是一望无际的低洼地。陈日胜带着笔者下了坡,在布满各种野草、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田间小径上绕行了十来分钟,见到一大片更低的洼地。洼地里种着不少“海稻”,有的直立着,也有少部分倒伏着,样子不像高地上的整齐划一。洼地四周是芦苇。
转瞬间,海水涨潮了。过了一会儿,“海稻”已被淹没。陈日胜说,再过两个多小时,水就退了。“这海潮每天涨涨落落,自然得很,这就叫‘自动灌溉。”
日出江花红胜火
陈日胜清醒地看到,家庭承包经营最大的好处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最大的问题是造成了土地的“细碎化”,难以进行统一的机械化耕作,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影响“海稻”的连片种植。
为此,陈日胜在2011年10月,投资250万元,在自己的家乡组建了专业合作社——农民把土地租给合作社以后,既可拿租金,还能到合作社干活拿工资,年终还能分红,合作社还为社员买社保,保证社员年老有保障。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为改变农村面貌和促进“海稻”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发挥巨大的作用——今年的海水稻一下子从几百亩扩大到1000多亩。
“海稻”的名气越来越响。合作社成立不久,陈日胜编制合作社的发展规划中写到的“海水稻”项目被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的周长林院长看到了,周院长立即感觉到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新项目,便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联系并组织了一个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农业部经管司等8家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的课题组,专程到湛江实地考察并举行了“海水水稻物种保护与创新研究”座谈会。
座谈会首先定位在“水稻的物种保护”上。与会人员经过仔细考察,对陈日胜在物种保护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表示激赏和敬意,对“海稻”的生物学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予以高度肯定,并提议把这一水稻新品种命名为“海稻一号”。大家一致认为“海稻一号”的产业化发展必将对有效解决国家粮食安全、土地和水资源及全国6.3亿亩盐碱地开发等领域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
然而,转瞬间两年过去了,“物种保护申请”仍是举步维艰。主要原因就在资金,为保护“海稻”稻种,推广水稻新品种,陈日胜走过了27个艰辛的年头。这中间,他不仅耗尽了资产,也饱尝了因体制造成的种种难以言喻的辛酸。
记者查阅了推广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有关资料——1975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到1985年,全国共种植杂交稻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陈日胜急切地盼望着“海稻一号”也能有这样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