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方
这是一本相当不错的大众文化批评的作品。书名中的“我们”,并不是指我们每个人,而是指中国社会;我们每个人又生活在社会中,便不可避免地要被社会的精神裂变所影响。
如果说各种形式的大众文化可以视为这个社会的“精神”表达,那么,文化领域内的裂变、矛盾、紧张等症状,便可以视为社会分裂的表征。作者周志强教授在书中用了绝大部分的篇幅谈论大众文化,其实他关注的是社会变迁以及分裂本身。作者信手拈来,呈现了大众文化领域内的种种症候。
作者敏感于我们这个时代伟大与渺小的鲜明对比。我们不缺乏国家主义的宏大叙事,典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中国在国际上为打造国家形象而做的广告等;相对应的,是一系列关于个人生活缺乏希望和意义的表达,比如“矮穷矬”的年轻人以“屌丝”自嘲,比如“蚁族”现象引起的广泛共鸣,再比如《蜗居》对为生活压力所迫而不得不放弃尊严的现代人生活的表现。
类似的紧张也蕴藏在很多文化作品自身之中,表现为形式恢弘与内容空洞之间的巨大裂痕。比如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便是这样的作品,场面尽可能追求宏大,色彩追求对比鲜明,同时辅以身材丰满的女演员的性挑逗;内容号称脱胎于《雷雨》,但《雷雨》中的批判意识在《黄金甲》中全部消失不见,只留下了阴谋诡计。奥运开幕式也有同样的问题,它看似以人海战术表现了中国的历史,却唯独看不到当代中国的精神。
作者批判地看赵本山的作品和晚会文化,称之为“傻乐主义”的文化,引用罗兰·巴特的话说,在一个充满不公正的时代,给人快乐的文化是可耻的;作者批判冯小刚的某几部电影,指出其给中产阶层空虚的精神世界提供安慰的本质;作者批判“公知”,毫不留情地说,“公知”们的争斗沦落为斗鸡般的街头约架是思想匮乏和蔑视思想的表现;作者还敏锐地注意到,带有政治含义的“青年”消失了,消费主义色彩浓烈的“青春”登场了。
更妙的是,作者还批判了文化批评这个行业本身,称文化批评分裂为以学院为核心的 “学究派”和以大众传媒为核心的“娱乐派”,前者用抽象的思想批判代替了具体的现实的批判,后者则制造了批判的全民狂欢。
那么,作者自己的文化批评属于哪一类呢?客观地说,它并没有滑向这两个极端的任何一个,这是它值得一读的原因。让这本书值得一读的真正原因是作者的政治经济学视野,他没有就文化谈文化,不但列举了社会的精神分裂症状,也剖析了社会患上精神分裂症状的根由。不妨直接引用作者的原话吧:
“国家权力控制方式的稳定性与大型资本剥夺的无序性,形成了中国人生存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前者趋向于社会政治与经济秩序的安定,后者则趋向于利润追求的简单粗暴。前者依赖后者而获得发展动力,后者依赖前者形成威力。这就有了中国独特的一种社会政治文化景观:自由资本的权力化和威权的资本化。前者倾向于制造社会生活的整齐、有序形象,后者则制造出令人惶惶不安的生存体验。”
这篇书评已经像是做摘要了,可能是因为书的内容有趣,才让人乐于复述吧。那么,便不唠叨了,诚意地邀请读者们自己进入书中,去会心地一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