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冬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看海外电视剧已经成为了解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媒介。从上个世纪80年代看墨西哥、日本、美国、台湾的电视剧,到90年代末期出现的韩剧热、日剧热,再到新世纪以来互联网上的美剧热。电视剧里的男女主角、某些台词或动作,以及个别场景,已经成为每个代际或某个群体的共同记忆,由此带动了电视剧产出国(或地区)某些产品在中国的流行,甚至国家(或地区)形象的推广,起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促进的作用,也常常被作为提升软实力的典型来谈论、研究。
然而,现在网络上流行的美剧热,与其他海外电视剧热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这些电视剧并没有在国内电视频道上正式播出,其次这些电视剧的传播是在网络上进行的,第三,推动这些电视剧传播的是网络上的志愿者,他们承担了这些电视剧“引进”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正因为如此,所谓的美剧热,是在特定群体出现的,并非全社会性的,不可能出现曾经的看电视“万人空巷”,电视插曲全国传唱的局面。
尽管如此,追看美剧的群体更值得关注。这是一个具有精英色彩的群体,起码是在网络世界中思想活跃、眼界开阔、拥有一定知识和外语储备的精英。他们不仅对美国电视剧的情节、风格、演员感兴趣,而且具有理解这些电视剧所反映的美国社会政治生活的能力,因此才会有许多人成为美剧传播的志愿者。
任何一种文艺形式都表达着某种政治价值取向。美剧在这方面也不例外,只不过更加隐形,但也更有渗透力和持久力。这也是美国文化能够在全球范围所向披靡的重要原因。许多美剧是现实题材的,而且反映的是刚刚发生的事情,甚至是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使观众有强烈的在场感,很容易将自己纳入剧情之中,并与电视剧隐含的主题形成共鸣,从而使其传达的理念找到落脚点。这正是美剧的高明所在。
现实题材的文艺作品并不等于现实,美剧所反映的美国社会政治生活,也并非其全部,只不过是更有创作性或者商业性的部分,与现实的社会政治生活还有很大的距离,甚至还有故意美化之嫌。因此,不能将《白宫群英》等同于白宫的工作,把《犯罪现场调查》视为美国犯罪以及侦破犯罪的现状。如果想通过美剧了解美国人的日常生活或者真实的政治运行,那么只会得出简单的结论或者形成模式化的判断。
随着网络上代际的快速更替,以及人们了解外部世界渠道的增多,对于美剧的追逐群体和理解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但如陈伟信所说,美剧中那带着偏见的美国梦及美国社会特质,依然会建构着外国观众对于美国的观念。这对于中国这个日益具有全球影响的国家来说,也许更具有参考意义。
全球变暖,已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在中原腹地的我不由得想起那并不遥远的童年。其时,穿城而过的河流每到冬天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那厚厚的冰层承载着无穷的欢快和乐趣。可是现在,一年都难得结一次冰。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正日益恶化着我们的生存环境,蚕食着我们的生活质量。
—耿宝文(读第21期《我们对全球变暖到底知多少》)
盛产清华、北大学生的“超级中学”发生学生弑师事件,牵动了我们的神经。除了惊讶一个17岁的学生可以愤怒到要杀死自己的老师的程度之外,我们可能会关注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悲剧的发生。我们该如何教育好年轻一代,又该如何在他们美好的青春年华中让他们没有莫名的浮躁与愤怒,消除他们在成长中的暴力倾向。他们还没有进入社会,而他们又为何已经沾染了社会上暴戾之气,让青春显得那么不堪?如何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培养一个内心暗藏危害社会的人—哪怕他可以上清华与北大?
—马举广(读第21期《暴力密码:“高中生弑师”事件调查》)
世俗化的社会,商业化的运作,让古色古香的丽江失去了纯真和古朴,让灵魂停歇的天堂充满了商贾的嘈杂。当一切都能和金钱划上等号,不知这样的丽江还有多少美值得去品味和留恋,还拿什么来抚慰人世的浮躁。对文化遗产,我们不应过度商业开发,让它们恬静自然地存在,保留它们的古朴,积淀它们的文化,留下历史的厚重感,供后人来品味和凭吊。
—于大伟 (读第21期《另一个丽江》)
“好了伤疤忘了痛”,忘记历史,于整个民族而言,已不是怪事。掌握社会进步的基本规律,洞察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方向,进而以此指导前行,防止不必要的重演才是最重要的,否则难免要出现“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恶性循环。于当前的改革发展而言,每一个对自己和对民族负责任的人,都应该结合历史进行深度思考。
—刘海(读第21期《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