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灏
动脉导管未闭属于先天性心脏病的多发性、常见性类型,主要发生于早产儿,由于早产儿的动脉导管无法关闭,或功能性关闭后又重新开放,导致严重颅内出血、肺部发育不良、呼吸窘迫症等并发症。所以,儿科临床需加强对该疾病的治疗[1]。笔者选取我院 2009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动脉导管未闭患儿 60 例,其中 30 例给予右旋布洛芬栓塞肛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 2009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动脉导管未闭患儿 60 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 30 例。入选标准:无少尿、肝肾功能正常、无活动性出血、未患有小肠结肠炎。研究组男性 17 例,女性 13 例,年龄 0.15~3 d,10 例肺透明膜病、5 例窒息、8 例吸入综合征、3 例呼吸暂停、4 例单纯早产观察。对照组男性 18 例,女性 12 例,年龄 0.17~3 d,9 例肺透明膜病、6 例窒息、6 例吸入综合征、4 例呼吸暂停、5 例单纯早产观察。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于生后第 3 d起,分 3 次进行给药。
研究组:给予右旋布洛芬栓塞肛治疗,首次给药剂量为 10 mg/kg,在 1 d、2 d时改为 5 mg/kg。
对照组:给予混旋布洛芬治疗,首次给药剂量为 10 mg/kg,在 1 d、2 d时改为 5 mg/kg。
在患者用药期间,检测患者电解质、血糖、血压、胆红素、氧饱和度、心率,并观察患者有无少尿、血尿素氮和肌酐的变化。仔细监测患者消化道出血、呕吐、大便潜血、胃潴留、腹胀等症状,完成 1 个疗程后,给予心脏彩超复查。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导管关闭率 81.8%,对照组导管关闭率 75.7%,两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未出现喂养不耐受患者,对照组出现 6 例喂养不耐受,两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如表1所示。
动脉导管未闭属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类型之一,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约占有 16%。胎儿期时,动脉导管作为血液循环的重要通道,会出现被动开放。动脉导管未闭常见于早产儿。在妊娠满 28 周前出生的婴儿中,发生率约为 82%,出生后约 16 h发生功能性关闭,出生后一年在解剖学上应完全关闭。如果持续开放,同时出现病理生理性变化,则称为动脉导管未闭[2]。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该疾病主要与肺动脉压力高低、分流量大小有关,分流量小者常不伴随症状。分流量大者,主要有气促多汗、声音嘶哑、瘦弱苍白、活动疲乏、反复肺炎心衰等症状。对于肺动脉明显高压者,血流由肺动脉分流至主动脉,发生差异性发绀。
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主要有两种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胎儿期任何影响心脏胚胎发育的因素均可能造成心脏畸形。单纯遗传因素导致的占 9%,例如,染色体畸变与基因突变。单纯环境因素致病仅占 2%,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致病约占 91%。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母亲怀孕头 3月内有感冒,受风疹,柯萨奇病毒感染、摄取锂盐、糖尿病、酗酒、孕母接触放射线等。另外,在怀孕早期不知已怀孕,服用苯丙胺等药物史。在怀孕早期流产先兆,服用某些保胎药物,例如孕酮等[3]。
本研究中,研究组患儿给予右旋布洛芬栓塞肛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导管关闭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研究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右旋布洛芬栓塞肛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早产患儿,疗效与混旋布洛芬相近[4],但可有效降低喂养不耐受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赵鹏军,余志庆,高伟,等.第二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封堵动脉导管的临床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12):1174-1177.
[2]张小用,曹铁生,袁丽君,等.超声心动图胸骨上窝切面在动脉导管未闭分型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2,21(4):277-280.
[3]赵鹏军,余志庆,傅立军,等.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20(6):433-435.
[4]沈丽,俞建德,王岚,等.右旋布洛芬栓塞肛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2):1381-1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