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琮玫 刘征
【摘要】伴随社会转型进入攻坚阶段,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大学生就业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浅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探讨了如何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认为国家应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就业信息预测机制;高校就业部门要不断加快改革步伐,向中介角色进行转换;规范职业指导的工作内容等7个方面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指导;就业
1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现实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发展,院校之间的办学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必须认识到,只有自己的毕业生牢牢占据了就业市场份额,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彻底扭转“重招生轻就业”的观念,依靠就业来树立学校“品牌”,依靠就业来争取市场。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开展职业指导的意义和重要性。
1.1 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准备
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培养过程中,通过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清醒认识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使学生认识到:高等教育更多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培养高级技术人员、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的“蓝领”,不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帮助学生根据将来就业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测评、心理咨询等科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咨询和辅导,消除恐惧、焦虑等心理,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1.2 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就业手段、就业方法
高校在培养过程中,通过职业指导可以训练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就业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方法,掌握求职礼仪、笔试和面试的技巧等,使他们能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1.3 职业指导可以促进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的探索
职业指导就像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一条纽带, 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职业指导,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提高自己的素质;通过职业指导,学校可以了解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要,按照社会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办学理念,调整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部的改革,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2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关注自身的职业规划,就业以及相关的指导和服务是学生十分关注的问题。然而,我国的职业指导仍存在着诸多障碍。一是未能从根本上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毕业生甚至很多高职毕业生还是想涌向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所谓的“铁饭碗”单位;二是职业指导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爱岗、艰苦创业等方面严重脱节;三是职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不健全,职业指导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无法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职业指导服务。具体表现在:
2.1 临阵磨枪,无的放矢
从全国开始毕业生自主择业的试点工作以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是以培训为主,而这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比,差距较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2.1.1 临阵磨枪,为就业而指导
中国高校就业指导往往在学生毕业前进行,较多地表现为“突击”性质,指导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就业率,而辅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等内容才刚刚起步,近水解不了远渴。
2.1.2 无的放矢,指导无法“量身定做”
指导老师对职业指导的职责与内容一知半解,其工作主要是对同学询问的签约和政策等问题,给予简单的回答,而对于职业指导应该涵盖的指导内容则很少研究和实践。所讲内容通用性太强, “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而且,没有采取科学的测评工具对毕业生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
2.2 “书籍式”指导:“标准”答案,害人不浅
一些“求职指导”书在求职高峰期开始走俏书市,如何包装简历、面试有哪些技巧,这对于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求职新手”特别有吸引力。然而不同公司的文化背景各异,面试中的问答并不是像有些求职指导书上所写,有这样那样的“标准答案”,如何“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才是关键。
2.3 “顾问式”指导:生搬硬套,自相矛盾
目前国内的职业测评主要是引进了欧美职业生涯规划系统,这种“引进”会因东西方价值观、翻译偏差等产生出入,本土化的修订远远不够。计算机测试软件的可信度也都比较低,一些诸如笔迹测试、血型测试、声音测试等的科学性也还没有依据。
3 关于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思考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如何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突破,抢占先机,顺利走上就业岗位,是一个值得所有高校关心和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根据高校的培养目标和高校学生的职业定位,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的职业指导工作,才能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才能有效促进他们顺利就业,从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3.1 建立职业指导机构
设立了独立的职业指导机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高校应当根据学生就业工作和学校办学发展的需要,尽快建立相对独立的职业指导机构,投入足够的资金,提供足够的办公场地、办公设备,配备专职人员,建章立制,开展科学的职业指导工作。
3.2 加强职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
高校要将职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专业职业指导人员队伍,这是职业指导工作专业化的必然要求和组织保障。要拟订培训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选送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参加职业指导人员培训班学习,参加国家组织的职业指导人员资格鉴定考试,使职业指导人员队伍逐步实现专业化、专家化。
3.3 规范职业指导的工作内容
职业指导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采集与处理,设计科学的方案,运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和处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运用问卷调查、网上测试等手段,收集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价值倾向等信息,加以分析,形成相应的结论。
3.4 构建、完善大学生职业指导体系
这个体系主要包括: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并与全国各地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联网,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实现联网,构成一个完整系统;建立职业指导机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估、职业开发以及制定工作寻找战略;建立职业顾问队伍,建立职业顾问资格注册体系,强化职业顾问的培训,使之朝着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发展;建立职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之中,并给予学分。
3.5 必须建立全面政策分析评价系统
确保政策干预取得积极效果。我们的就业政策制定既要认真研究国外就业政策的前提条件、政策措施、政策传导机制、最终结果以及不同国家就业政策的比较,更要研究中国的特定社会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发展的趋势以及大学生就业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明确界定大学生就业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范围与目标,提出解决办法,制定政策草案,并对就业政策效应做预前模拟研究;对政策实施进行跟踪研究,并进行阶段性评估和反馈,以便于政策决策的改进。
3.6 高校就业部门要不断加快改革步伐,向中介角色进行转换
国家和社会要求高校切实解决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单位也要求更全面的良好服务,学生对前途的关心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这些都必将大大推进高校就业管理部门职能向服务方向转变,促进就业工作人员向职业化、专门化、专家化的方向前进。
3.7 国家应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就业信息预测机制
特别是要对未来几年内毕业生就业需求情况进行准确预测,以便及早制定相应对策。各级人事主管部门应加快户籍、人事制度的改革,积极采取措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人才接收特别是毕业生接收政策上进一步放宽限制。毕业生就业的法规应尽快健全,以规范部分用人单位的一些违规行为,消除就业歧视,保护好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
就业为民生之本,而大学生就业更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因素,鉴于最佳政策实践在宏观政策领域中的成功应用,中国自然也可以从国外大学生就业政策中寻求借鉴。在中国制定大学生就业政策时,刺激创业精神、提供就业激励、改进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指导等方面的政策不仅对大学生就业而且对整个劳动力市场乃至整个经济都将产生积极的效应,但基本前提是必须强化政策研究,建立全面政策分析评价系统,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改变,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只有完成从“就业指导”到“职业生涯发展辅导加求职指导”的变更,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使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以便为自己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筠.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2.02:68-69
[2]徐蕾.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程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01:40-43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4]杨伟国,王飞.国外促进政策及对中国的借鉴.中国人口科学.2004.04
[5]赵北平,王年军.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创新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Z2
作者简介:
张琮玫(1966年6月—),女 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 :大学生就业指导 、学生管理。